埋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_罗晓婷, 张旭颖,谢辉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观察埋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埋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疗效评定。结 果:治疗组 30 例,总有效率 96.7% ,对照组 30 例,总有效率76.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论:埋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且优于药物治疗。

【关键词】埋针;穴位注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局部神经受累及其所支配的皮肤、黏膜上发生疱疹或丘疹,并伴明显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之一。当疱疹消退后,神经痛仍然持续存在,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中医学称之为“蛇丹愈后痛” [1]。近年来我们采用埋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入选病例均来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间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及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经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病灶在头面部者;合并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不能配合针刺治疗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治疗组中男 13 例,女 17 例;年龄最小 45 岁,最大75岁,平均 64 岁;病程最短 6个月,最长 5年,平均12.8 个月。对照组中男 14 例,女 16例;年龄最小 41,最大 72 岁,平均 61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平均 13.5 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埋针治疗:取疼痛较明显的区域,在距离疼痛部位5 cm处的上、下、左、右四点,任选对称的其中两点作为进针点,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采用0.30 mm×25 mm毫针快速平刺进入,透皮后将针身平贴皮下顺经进针直至针柄,再用橡皮膏将针柄固定以防止滑出。每隔2~3 h用手指以患者能耐受的适当力量按压埋针处l5~20次,或让患者活动,以增强刺激量,留针24 h。间隔1天再进行第2次埋针,埋针处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埋针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埋针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2)穴位注射:取穴同埋针治疗。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2ml,加入0.5mg(/支)腺苷钴胺粉针中,待药物充分溶解后抽取药液,穴位局部消毒后每个穴位注射药液1ml,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500μg,每日3次;口服卡马西平片0.1g,每日3次。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各项指标对比观察。

1.3 观察指标

神经痛程度(VAS)评分标准:釆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即以长度为10cm的标尺两端(0-10,每1cm代表1分),0为无痛,10为剧痛,评分时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标尺无刻度面指出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由研究人员读出相应VAS值。VAS评分:0分为无疼痛, 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分7-9为重度疼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2]制定的“修订综合疗效标准”,尼莫地平法:疗效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1)痊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2)显效:疼痛明显改善,疗效率≥70。(3)有效:疼痛好转,疗效率≥30%。(4)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率<3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___)±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Ridit 分析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止痛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疱”“蛇丹”,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则属中医的“痹症”范畴[3]。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外感毒邪郁于皮肤或湿热内蕴袭于腠理、闭阻肌肤而发,病久正虚无力驱邪外出,邪毒稽留不去,余毒未清,导致肌肤营卫壅滞,气血凝结阻于经络,不通则痛[4]。皮损局部阿是穴埋针可疏通局部经气,调和气血,使经络通畅,通则不痛。埋针是针灸的治疗方法之一,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根据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时有效、针后易复发的不足,采用了《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静以久留”的刺法和“痛宜久留”的原则。毫针刺入皮肤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经络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其总的刺激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普通针刺,比普通毫针疗效更优,更适合治疗带状疱疫后遗神经痛这种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痛症,同时这种长时间的刺激作用与留针后多次外力按压增加的刺激量,共同通过皮下络脉网的直接联系,运用产生的隐性感传,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气活血,达到止痛目的。埋针增加了针刺作用时间,可提高和延长镇痛的疗效。

通过本研究观察,相对于传统的口服药物治疗,埋针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止痛效果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洪沛,陈佳,杨运宽,等.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4):31-33.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2.383

[3] 楼淑芳,马睿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早期干预[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 (1) :67-69.

[4] 尹莹.围刺通电加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06,32 (2) :122-123.

论文作者:罗晓婷, 张旭颖,谢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  ;  ;  ;  ;  ;  ;  ;  

埋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_罗晓婷, 张旭颖,谢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