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性细菌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检验中的控制分析论文_陈拥军

长沙市中心医院 湖南长沙市 410004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方法,并分析提高检验质量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14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4例,该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痰液标本采集和化验方法,观察组74例,该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标本采集和化验的基础上加强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和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细菌阳性率和病原菌的检出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病原性细菌检验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检验的操作步骤进行,加强标本的收集与送检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病原性细菌;呼吸道感染;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呼吸道感染是指由于病原菌或者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呼吸道炎症,主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造成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给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准确的检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能够有效的指导患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2]。本文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14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的痰液标本采集和化验方法和常规采集和化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质量控制,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14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符合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并经临床诊断和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4例,男39例,女35例,年龄在31~70岁之间。平均年龄(57.42±8.62)岁,住院时间3~25d,平均住院时间(15.76±2.83)d;观察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在30~71岁之间。平均年龄(57.51±8.69)岁,住院时间5~27d,平均住院时间(15.93±2.87)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清晨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后,采用灭菌吸痰管从患者的呼吸道深部吸取深部痰液,并置于无菌容器中送检,实验室检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TEK-32做细菌进行细菌的鉴定,采用K-B纸片进行标本的药敏检验,检验结果参照CLSI标准,药敏试验采用生化药敏试验卡检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标本采集和化验的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①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痰液标本采集的必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标本采集时要严格的进行漱口,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方法;③痰液标本采集完成后立即送检,避免放置时间过长造成细菌污染;④严格按照检验的步骤进行,严格控制检验设备的质量,避免检验设备造成的污染。

1.3 检验标准 所有标本均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铵琼脂、杆菌肽多粘菌素氧化发酵琼脂、甘露醇高盐琼脂和巧克力杆菌肽琼脂作为培养基,并及时的对培养结果进行菌株分离。测定的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白色假丝酵母菌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培养基阳性率 观察组患者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铵琼脂、杆菌肽多粘菌素氧化发酵琼脂、甘露醇高盐琼脂和巧克力杆菌肽琼脂等培养基中的细菌阳性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观察组患者共检出12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约占33.06%;革兰阴性菌80株,约占63.00%;真菌5株,约占3.94%。对照组共检出103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36株,约占34.96%;革兰阴性菌64株,约占62.13%;真菌3株,约占2.91%。观察组患者病原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造成呼吸道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时必要首先确定造成感染的病原菌,才能科学的选择抗生素药物[3]。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药物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导致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发生了变化,因此临床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的检验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病原性细菌检验的过程中会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或者检验的质量不合格,从而影响临床的治疗。

质量控制是指在进行病原性细菌检验的过程中,积极的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检验的过程受到干扰,减少检验误差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验质量[4]。因此在进行病原性细菌检验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检验中容易影响结果的因素,积极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干扰。为了进一步提高病原性细菌的检验质量,在检验的过程中应该:①及时的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的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②在培养基上培养菌株时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保证细菌生长区域的抑菌环直径符合规定;③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造成检验结果的异常[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细菌阳性率和病原菌的检出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病原性细菌检验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检验的操作步骤进行,加强标本的收集与送检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穆德慧.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与质量控制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6):31-32.

[2]高景顺,马海霞,杨淑芳.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02):40-41.

[3]李继专.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50-51.

[4]王艳琴,饶丽华,袁慧芳,涂建斌,郭辉.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江西医药,2013,48(06):554-556.

[5]张卫东.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06):113-114.

论文作者:陈拥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病原性细菌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检验中的控制分析论文_陈拥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