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经颅多普勒脉动指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雪

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经颅多普勒脉动指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雪

王 雪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 150070

【摘 要】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内中膜厚度(IMT)与经颅多普勒(TCD)脉动指数(P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 对199 例ICA 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检测双侧ICA 颅外段IMT 及PI,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ICA 的PI 有无差异;观察梗死侧ICA 的IMT 正常组与增厚组的PI 有无差异,观察ICA 的IMT 与PI 的相关性。结果 梗死侧颈内动脉PI 值大于非梗死侧(P<0.05);与颈内动脉IMT 正常组比较,IMT 增厚组PI 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梗死侧颈内动脉的顺应性较非梗死侧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PI 较未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PI 高;颈内动脉经颅多普勒脉动指数与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相结合可完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体系。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脉动指数;

内中膜厚度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CIS),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展,CIS 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CIS 是再发脑卒中的高危个体。目前,对CIS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与治疗相比,对CIS 的预防在临床工作中意义更大。脑梗死的发生常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顺应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动脉顺应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脑血管病风险标记物之一[1]。本研究通过对颈内动脉(ICA)的内中膜厚度(IMT)与脉动指数(PI)进行测定,探讨ICA 的IMT 与PI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性,以进一步完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体系。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2 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0 例,女59 例,年龄58.16 岁±12.41岁。

1.2 纳入标准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经MR 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2 周。

1.3 排除标准 经头颅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脑疝形成及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均存在急性期梗死灶的病例;合并房颤、血液病、重症感染、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病例;颈内动脉闭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梗死侧与非梗死侧PI 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 检验,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正常组与增厚组的PI 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与健侧颈内动脉PI 值比较 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颈内动脉的PI 值显著高于健侧(t=2.47,P<0.05)。

3 讨 论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已有研究表明,有63%以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3]。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4]。Homburg 等[5]研究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脑梗死危险预测的重要指标。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在卒中患者中,20%~25%的病例是由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损伤的共存病变,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导致管腔狭窄,另一方面使动脉的顺应性降低,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其供应组织血流量急剧下降。已有研究表明,动脉顺应性下降是早期血管病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重要指标,是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现阶段评价颅内外动脉结构病变(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但其难以判定血管功能的情况,即不能评价血管顺应性及对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做出评价,也不能对血管IMT 增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的病变进行检测,且其有创性、不易反复操作及价格昂贵,使其临床应用受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价廉,其IMT 是判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的形态学指标,通过IMT 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做出一定的评价,但IMT 仅能反映动脉管壁的结构特征,不能反映功能的改变,亦不能对颅内血流动力学作出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PI 是评价脑血管顺应性的良好指标,PI 增高提示血管顺应性减退和弹性下降,脑血流量减少,通过PI 可对动脉顺应性的改变做出评价,从而可反映动脉功能的变化及脑血流量的变化;将IMT 及PI 两者相结合可提供血管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对ICA 的PI 及IMT的测定,探讨颈内动脉PI 与IMT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无创、快捷便利、价廉的预测缺血性卒中的新手段,以更好地做好卒中的防治。

侯玉立教授通过动物试验表明了颈内动脉PI 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病理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证实了PI 可较好地反映动脉的僵硬度及顺应性,当PI 有显著变化时,从病理改变来看,血管内膜已经有明显破坏,因此,临床上对患者进行TCD 检查时,如果PI 显著增大时,提示血管内膜已有病理改变,血管的顺应性已下降。朵振顺教授曾在脑动脉硬化患者中行颅内血管的PI 测定,发现动脉硬化患者PI 值增大,并且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PI 值也随之增大。

综上所述,通过颈内动脉IMT 及PI 测定,并将两者相结合可以对颈内动脉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做出评价,在评估血管结构病变同时,明确脑血管血流量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结合患者合并存在的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以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卒中发生。

参考文献:[1]McEniery CM,Wilkinson IB,Avolio AP.Age,hypertentionand arterial function[J].Clin Wxp Phamacol Physiol,2007,34(7):665-67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3]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

论文作者:王雪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经颅多普勒脉动指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王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