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_李彩群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_李彩群

李彩群?

摘要:笔者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整合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善于和理性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深入,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面对学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时,会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有可能会把问题扩大化,激发与父母、教师、同学之间的矛盾,加重内心的心理压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抓住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其教学内容很多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为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空间与机会。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根据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深入,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充实、快乐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学生的实际,不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一切都成为空谈。初中生容易遇到哪些心理困惑?需要哪方面的引导?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多和学生谈谈心、聊聊天,才能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然后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他们了解相关心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自我暗示法、注意转移法等方法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二、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如何让学生无心理后顾之忧,能“乐中学、学中乐”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斯杰认为,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学习,学习过程对学习者自我的威胁就会降到最低程度,学生会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以便增强和实现自我。于是,笔者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细心关注学生课堂的情绪表现,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空间和展现空间,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自我内心的反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上《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讨论交流,谈谈如何面对网络的诱惑?如何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求,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出所料,学生无所不谈,笑声连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心灵产生了共鸣。? 

三、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心灵对话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水平。?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初中生对自我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对自己往往只看到的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所以在上《悦纳自我》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一个同学上讲台来模仿班上其中一个同学的表情或动作,让全班同学来猜猜,他模仿的是谁?借此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画好自身的自画像,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探讨与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让他们说说怎样来发扬自身的长处,完善自身的不足。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鼓励。最后播放歌曲《小小的我》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通过这三个学习活动,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要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会扬长避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完善自我。? 

2.引导学生悦纳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促进其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许多学生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矛盾,往往难以顺利适应,经常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悦纳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促进其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人生这一关键的发展时期。在上《男生女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自然大方地与异性同学相处,我对课程进行了拓展,采用直观演示法,播放《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视频,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知识的教育,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青春期会有哪些生理心理变化及如何应对,掌握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减少其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学生了解自身和异性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的基础上,会注意调整与异性同学相处的方式方法,这时再来学习《男生女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心理调控能力? 

九年级学生学习紧张,学习任务重,面对中考,难免会有升学压力,如果他们没有正确看待学习压力,就会影响学习或生活,严重的会引发精神紧张或抑郁症等,因此,引导学生辩正地看待学习中的压力,细致分析导致学习焦虑的具体原因,掌握调节学习压力的方法,克服考试焦虑,提高心理调控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上《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二课时时,笔者给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测试”,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的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掌握调节学习压力的方法,克服考试焦虑,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善于和理性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考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面、参与程度,通过自己的特质和相应素质与学生互动和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516100

论文作者:李彩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4

标签:;  ;  ;  ;  ;  ;  ;  ;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_李彩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