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杨宇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杨宇

(巴中市巴州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中风,即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且超过80%的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西医脑出血和脑梗塞两种疾病。偏瘫是一种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主要由机体血溢于脑、气血逆乱或者脑脉痹阻等因素引发,患者多存在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无法自行生活工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中医;针灸;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183-01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患者104例,均于2016年1月~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排除脑部肿瘤造成的肢体瘫痪患者及心、肝、肾等器官有缺损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男23例,女29例,年龄在41~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3±2.6)岁,病程为1~17天,平均病程为(11±4.2)天;研究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在43~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2)岁,病程为1~18天,平均病程为(12±3.3)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 比较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具体的措施是:第一,对于早期卧床不起患者,要采取对其进行瘫痪肢体按摩,以防肌 肉发生萎缩,而对于大小关节应进行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以防关节发生僵硬;而对于能活动患者,可以适当搀扶其下坐,在板凳上做踢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防止心血管机能发生减退,以促进患肢的功 能恢复。第二,患者能够独自步行患者,可以采取步行训练和上肢功能训练,步行训练包含平衡杠内、外步行,扶拐杖步行,独立步行,应用步行,上、下楼梯等。上肢功能训练包含协调动作训练和动作训练。每天的运动量要根 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进行调整。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针灸,选取的穴位主要有三阴交、人中和内关。同时根据患者瘫痪部位的不同选取穴位,其中上肢瘫痪者应选取曲池、大椎、合谷和阳池等;下肢瘫痪者应选取委中、太溪、悬钟和环跳等; 对于口嘴歪斜者,应选取人中和地仓;对于语言障碍者应选用醒脑开窍针法,主要是以针刺水沟穴为主,头针采取 脑三针和颞三针。在针灸的过程中,施针者一定要把握好不同穴位的施针强度和方法,每天治疗1次,四周为1个 疗程,每次穴位留针30 min,每隔5 min行针1次。

1.3中风偏瘫患者宜采取的护理措施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分析患者的这些心理反应,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对病人多进行言语的宽慰,帮助患者克服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势必能够帮助病人配合治疗,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 时,更要多和患者聊天,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担忧情况。根据患者所担忧的情况,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多给予患者人性的关怀,让患者处于一种被关心、被关注的状态,这样患者才不会感到孤独和冷落。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家属多照顾关心病人。让病人相信家人会随时陪伴在他们身边,永远和他们在一起,一起帮助他战胜病魔。信心是最好的良药,患者只有拥有这份信心,有一份好的心理状态,再配合常规的治疗护理,才能够更早的恢复健康。 我们护理人员对这些患者护理的关键也是要及时对患者患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患者,女,45,脑内出血,刚入院时患者神智清醒,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 眠欠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在配合医生治疗之外,给予精神安慰,转移注意力,使她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个月后,患者 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并下岗失业,产生悲观消极心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我们动员家庭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出面给予患者关心,并且在工作、经济上给予适当的照顾。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让患者仍感受到亲情温暖。早期采取康复治疗和护理,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功 能,早日达到全面康复目的。患者出院时,我们对他讲解疾病的病因及其并发症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或控制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身体锻炼。半年后,患者能正常地走入病区向我 们致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特别是现在随着饮食结构还有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中风患者逐渐年轻化,四、五十岁成了这个疾病的多发人群。这个年龄的人群,正是事业的鼎盛时期,也是家庭的主要 支柱,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比旁人的心理压力要更大,得病后的消极失落情绪也会更严重。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和患者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心理开导,给患者更多的心理安慰,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的阴 霾,治疗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 消失,肢体活动自如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肢体能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偏瘫较治疗前更严重为无效。ADL评分采取巴氏指数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 者自理能力越强。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研究组显效31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6.2%(50/52);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 17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80.8%(42/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大都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歪斜等主症。现代中医学研究提示,中风偏瘫的主因属风、火、痰三者为患,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见忧思恼怒或以劳累等因,遂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阳类痰上潜,蒙蔽清窍,导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阴阳之气逆乱而发。治疗时应合理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本次研究即主要围绕着中医针灸和康复的联合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而展开。

针灸治疗法即对患者的头颈部、上肢和下肢主要穴道进行针刺的全身物理刺激疗法,可显著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在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中已用一定的应用范围,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此外,针灸治疗具有醒脑开窍的效果,可帮助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过对五脏六腑的精气调动,促进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因此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预后结果。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理想,治疗有效率高,患者自理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袁 磊,杨进平,闻 瑛,等.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及对Hcy影响的临床研 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195-197.

[2]费爱华,蔡圣朝,徐 斌.解语膏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5, 35(11):1099-1102.

[3]付渊博,孙敬青,宣雅波,等.基于GEE模型评价中医综合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观察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952-955.

[4] 王玉龙,刘秋燕,张 焕,等.应用Prisma声明对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的质量评价 [J].中医杂志,2016,57(8):660-664.

论文作者:杨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  ;  ;  ;  ;  ;  ;  ;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杨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