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研究_社会结构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结构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州历史上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历来都是华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建国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广州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并确立了其工业中心的地位。但由于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受到抑制,发展缓慢,地位下降。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下降的特征。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工作的重心,广州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都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到1995年,GDP比重已降至2.6%,就业比重降至10.05%,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1.23和11.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保持绝对增长的同时,其相对地位开始减弱,尤其是90年代以来,被第三产业所超越,同时工业的内涵正逐步朝高度化转变。 1995年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下降了21个百分点,达45.04%;就业比重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达38.59%。到1995年,第三产业的GDP和就业比重已分别由1978年的30.02%和33.24%提高到52.29%和51.36%,并已逐渐成为广州的新主导产业部门,工业经济形态开始向服务型经济形态转化。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变化,社会以职业来划分的各阶层的比例关系也发生改变,新的社会阶层形成。本文借用西方国家“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等概念,应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州(由8个区构成的广州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广州社会结构的划分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创建人贝尔以生产和所使用的知识作为中轴,来区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以土地和资源为轴心;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在后工业社会,知识呈指数增长,生产结构精细化,知识与政策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后工业社会以知识的采集和加工为轴心,用知识来进行社会管理,用知识来指导创新和变革,即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社会。知识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实际上,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中的“知识”含义就是信息,因此可以说,信息是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这已成为近年来普遍的提法。

这里依据新的中轴原理,以职业作为标准,参照西方社会分层,来划分广州的社会阶层。西方社会自本世纪50年代中期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白领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心。随着信息产业迅速深入地发展,白领阶层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官员、经理、企业主的比重不断扩大,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作为一个阶层已从白领阶层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灰领阶层,他们在职能上,尤其在未来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的白领阶层有着根本的区别。

依照国外的社会分层,既考虑到研究与国外具有可比性,又能够不脱离我国职业分类的特点,这里以人口普查中的七个职业大类为基础,同时依据研究需要将广州社会结构分为四个阶层:(1 )绿领阶层:包括农、林、牧、渔劳动者;(2)蓝领阶层:包括生产工人、 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3)白领阶层:包括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工作人员;(4)灰领阶层: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单位负责人。

二、广州的社会阶层结构

表1 广州市区社会阶层结构变化(1982~1990年)

阶层1982年1990年 1982~1990年

数量(人) 比重(%) 数量(人) 比重(%) 年增长率(%)

绿领

27980514.9829726013.58 0.76

蓝领

92310049.4286847539.69 -0.43

白领

34841018.6557324926.20 6.43

灰领

33103216.7644916820.53 4.62

其他 3690 0.2032 0.00/

合计 1868037 100

2188184 100 2.00

阶层 1982~1990年 1992年女性就业

百分比变化 数量(人) 比重(%)

绿领 -1.4 15213615.78

蓝领 -9.73 31913433.10

白领 7.55 29068130.15

灰领 3.77 20225020.98

其他/

18

/

合计/

964219 100

资料来源:据广州市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一)社会阶层的构成及变化

分析表1,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1.蓝领阶层是最大阶层,但规模迅速减小。

1982年,广州的蓝领阶层在就业总数中的比例为各阶层最高,达49.42%,高出居第二位的白领阶层30.77个百分点,因而是规模最大的阶层。到1990年,虽然蓝领仍是最大的阶层,但其规模已绝对减小,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度下降了9.73个百分点,成为变动最大的阶层,与第二大阶层白领的百分比差距减小为13.49个百分点, 其规模也已被白领和灰领阶层之和所超过。

2.白领阶层是增长最快的阶层,构成第二大职业集团。

1982~1990年,白领均为广州第二大职业集团,且8年间仍以6.43%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到1990年,其在就业总数中的比重已达26.20%,比1982年提高了7.55个百分点, 与第一大职业集团蓝领阶层的差距迅速缩小。

3.灰领阶层占有重要地位,但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本研究集中在城市,所以灰领阶层一直占有较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其地位进一步提高,1982~1990年间,以4.62%的速度增长,成为广州第三大职业集团。1992年,其在就业总数中的比重已达20.53%,略低于白领阶层。然而,灰领阶层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负责人数量偏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较低,机构臃肿庞大有关。

4.绿领阶层仍占有较大比重,绝对规模比较稳定。

1982~1990年,绿领阶层的比重尽管有所下降,但一方面,1990年的比重仍高达13.58%,另一方面,绝对数量还略有增加。 与其他阶层差距缩小的趋势不太明显。

以上分析反映出信息产业发展与广州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关系和趋势。广州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蓝领阶层地位规模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职业集团;白领阶层和灰领阶层规模迅速扩大,分别构成第二大和第三大职业集团,两个阶层之和逐渐超过蓝领阶层;绿领阶层虽是最小的职业集团,但仍保持一定规模。1982年,广州四个阶层的比例关系(绿领:蓝领:白领:灰领)为1:3:30:1.24:1.12,到1990年,这一比例关系变化为1:2.92:1.93:1.49。 比例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出蓝领阶层规模缩小,白领和灰领阶层规模扩大的趋势。

(二)不同产业的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变化较好地说明了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演进的趋势,但绿领阶层并非都分布在第一产业,蓝领并非都分布在第二产业,白领和灰领并非都分布在第三、第四产业,只是这些阶层在相应产业分布的比例更大而已。事实上,每个产业每个行业均有各阶层劳动者。分析社会阶层在不同产业的分布及其变化可以反映产业结构更深层次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反映技术进步对社会演进的促动。

表2 广州市区不同产业的社会阶层结构(1982~1990)(%)

阶层绿领 蓝领白领

产业 1982年 1990年 1982年 1990年 1982年 1990年

第一产业 97.55

99.363.110.291.880.35

第二产业

0.560.13

74.02

74.59

25.87

19.49

第三产业

0.920.17

18.20

20.45

53.02

61.49

第四产业

0.950.344.394.67

21.03

18.68

其他

0.03

00.280.000.200.00

阶层 灰领

产业 1982年 1990年

第一产业

2.89

0.61

第二产业 29.69 28.56

第三产业 18.34 21.63

第四产业 48.89 49.20

其他

0.18

0.00

资料来源:同表1。

本文对四次产业的划分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水利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地质普查和勘探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根据这一分类和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到表2, 从表中总结出广州不同产业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

1.绿领阶层集中分布在第一产业,蓝领阶层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白领阶层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灰领阶层多集中在第四产业,这一分布格局较好地体现了不同产业对不同性质劳动者的需求,但从第一到第四产业各阶层的集中程度降低。

1990年, 绿领阶层几乎百分之百地分布在第一产业, 蓝领阶层约75%分布在第二产业,白领阶层有61%分布在第三产业,而灰领阶层分布在第四产业的比重只有49%。这说明,随着产业更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阶层灰领阶层的行业分布具有遍在性特点,如广州1990年,灰领阶层除有约一半分布在第四产业外,还比较大量地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占28.56%和21.63%。而白领阶层的这种遍在性特点明显减弱。作为工业社会主导阶层的蓝领职业集团主要分布在工业和为之服务的第三产业。换句话说,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但使其本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而且促进了其他产业的高度化,使它们对灰领劳动者的需求增大,其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灰领劳动者。

2.白领阶层和灰领阶层在第二产业分布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比重却略有下降。

白领阶层和灰领阶层在第二产业分布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对工业的影响和作用。比如在西方国家,随着工厂劳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业中白领和灰领劳动者的比重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蓝领劳动者不断转化为白领甚至灰领劳动者,从直接参与生产的角色变为非直接参与生产的角色(如转为看管和维修机器)。但在广州,这一变化趋势不明显,在改革开放早期的1982年,就已有25.87%的白领和29.69%的灰领分布在第二产业,但到了1990年,这两个比重反而下降了6.38和1.13个百分点,这说明在80年代,广州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提高设备效率等外延式扩大的方式,而不是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内涵式发展的道路。1982~1990年,尽管在第二产业中分布的蓝领劳动者的数量绝对减少了3.5万多人,但外延式发展的特征是十分显著的。进入90 年代,这种状况才开始得到改变。

3.分布在第三产业的白领和灰领劳动者主要集中在商饮、物资供销和居民服务等行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行业较少;分布在第四产业的灰领劳动者主要集中在文教和机关社团行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以及金融保险业较少。

1990年,有37.26%和18.42%的白领劳动者分别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商饮物资供销行业和居民服务公用事业行业,占分布在第三产业白领劳动者的91%;分布在第三产业两类相同行业的灰领劳动者比重分别为10.41%和4.73%,占第三产业灰领劳动者的70%。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分布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白领只占5.72%,灰领只占6.16%。同年, 有19%和13.42%的灰领分别分布在第四产业的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行业以及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行政事务部门,占第四产业灰领劳动者的66%。与之相对照,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业只拥有第四产业灰领劳动者的4.46%和3.85%,占第四产业灰领劳动者总数的17%。

这些数字表明,广州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商品流通辅助性服务的运输通讯业,以及为生产和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均较低,它们恰恰是体现社会转型的重要指标;而为居民生活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由工业经济过渡到服务型经济,其间经历了五个阶段:(1 )非制造业的运输业和公用事业的发展;(2 )传统的白领就业行业(如批发零售、金融保险业等)的扩大;(3 )国民收入增长带来个人服务业的发展;(4)保健与教育的发展;(5)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拿广州作一对比可以发现,现时广州发展水平低的行业恰是发达国家社会转型第一、第二阶段迅速发展的部门,而广州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却对应着发达国家的较高阶段。很明显,与其说是广州为居民生活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超前发展,不如说是运输通讯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发展。这种滞后发展扭曲了广州成为服务型城市的内涵,严重制约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和高度化。

三、广州灰领阶层的增长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图1

表3 广州市区灰领阶层的构成变化(1982~1990年)

年份1982

阶层构成 数量(人) 比重(%)

专业技术人员 235969

75

科学研究人员2774 0.89

技术及技术管理人员 5654318.06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3622411.57

教学人员

5050116.13

一般专业人员

8992728.73

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 77063

25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 9872 3.15

党群组织负责人 12675 4.05

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

5451617.42

合 计313032 100

年份 1990

阶层构成 数量(人) 比重(%)

专业技术人员 340091

76

科学研究人员8024 1.79

技术及技术管理人员 7670617.08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43500 9.68

教学人员

6223413.86

一般专业人员 14962733.31

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 10907

24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 12628 2.81

党群组织负责人 16395 3.65

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

8005417.82

合 计449168 100

年份 1982~19901982~1990

阶层构成 年均增长率(%) 百分点变化

专业技术人员 4.68 1.0

科学研究人员 14.20 0.9

技术及技术管理人员3.88

-1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2.31 -1.9

教学人员 2.65 -2.3

一般专业人员 6.58 4.6

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4.44

-1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3.12 -0.3

党群组织负责人3.27 -0.4

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 4.92 -0.4

合 计4.620

资料来源:同表1。

(一)灰领阶层的增长

1982~1990年,广州就业总数以2%的速度增长,而同期, 灰领阶层平均每年增长4.62%,是前者的2倍。 灰领劳动者在就业总数中所占比重由16.76%提高到20.53%。对比1968~1980年的美国,灰领阶层以高出就业总数1.5倍的年均速度增长, 灰领劳动者在就业总数中所占比重由23%提高到26%,可见,广州灰领阶层的增长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而且广州作为一个大都市,第二和第三产业有较好的基础,占有较重要地位,所以灰领阶层的数量增长是在一个相对高的起点发生的,这更说明了灰领阶层的增长十分迅速。

这里以我国职业分类为基础,参考国外分类,将广州的灰领阶层分为2类共8种职业成分,见图1,其从1982~1990年的构成变化见表3。

1.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集团的增长。

专业技术人员约占灰领阶层的3/4,构成灰领阶层的主体,其增长速度与灰领阶层的平均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即是就业总数增长速度的2倍多,其在就业总数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90年达15.54%, 接近美国1980年16.3%的水平。但内部差异甚大,表现在:第一,科学研究人员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数量最少。这8年间, 科研人员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4.20%,是专业技术人员增长速度的3倍,是就业总数增长速度的7倍。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科学研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迅速提高。 然而,这一高增长率是在低起点上获得的。科学研究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中数量最少的一类,所以,尽管8年间增加了近3倍,但在灰领劳动者中的比重仍很低,1990年只有1.79%;第二,一般专业人员数量最大,且增长很快。1982年,一般专业人员在灰领劳动者中的比重就达28.73 %,是人数最多的职业成分,在接下来的8年中,他们又以年均6.58 %的速度快速增长(仅次于科学研究人员的增长速度),致使该类劳动者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90年,不但在数量上仍是灰领阶层中最多的,而且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33.31%;第三, 专业技术人员的内部构成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如果我们以就业规模作为指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5种成分进行排序,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州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见表4。

表4 广州与美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规模位序

职业类别

规模序位(美国1968年) 规模序位(广州1990年)

教学人员 1 3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2 4

科学研究人员

3 5

技术及技术管理人员

4 2

一般专业人员

5 1

资料来源:美国的,据秦麟征(1986)第95、96页数字计算整理;广州的,据表1整理。

美国自1968年进入服务型经济主导的社会已20 年有余, 广州才在1990年刚刚开始进入这种社会,如果我们把美国的社会演进看成是人类社会演进和进步的趋势,那么,它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内部构成就是进步的和合理的。从表中可以看到,美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中,规模最大的三种成分,即教学人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集中的部门分别是教育、医疗保健和研究部门,这三个部门是美国非营利公共部门的核心,而非营利公共部门的发展是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科学研究人员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资源,是专业技术阶层的核心,因而其增长最为迅速,其规模在专业技术阶层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之下,一般专业人员位居次要地位。

广州的情况恰恰相反,一般专业人员的规模高居榜首,而科学研究人员位居末位,教学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的位次也较趋后,这说明广州专业技术人员尽管规模较大,但层次相对较低。如果我们结合前面两个特征作进一步分析,可以找出广州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问题的症结所在。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学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人员备受重视,教育得到恢复,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带来科学研究人员快速增长。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不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人员,其水平和规模在改革开放前处于很低水平,因此,改革开放后科学研究人员的迅速增长是受经济增长驱动,是在低起点上发生的,具有爆发性和补偿性的特点。然而,广州经济在80年代走的是外延扩大的道路,所以科学研究人员的快速增长并不反映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对他们的需求,因此,科学研究人员只是在经济发展的较低层次与生产结合在一起。

80年代以来,广州经济和各行各业的迅速复苏和增长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了很大需求,其中以外延扩大为特点的经济增长的需求起主宰作用,致使一般专业人员中的经济业务人员数量大,增长快,使之不仅构成一般专业人员的绝对多数,而且成为专业技术阶层中最大的职业集团。1982年,广州有经济业务人员74256人,占一般专业人员的82.57%,占专业技术阶层的31.47%,比第二大职业教学人员高出10个百分点。到1990年,经济业务人员增加到125857人,占一般专业人员和整个专业技术阶层的比重分别上升到84.13%和37.01%,比第二大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农林技术人员高出近18个百分点。正是由于经济业务人员的大规模和快速增长,决定了专业技术阶层的内部结构和变化趋势。很明显,只有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才能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专业技术阶层内部结构的合理化。

2.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职业集团的增长。

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占灰领阶层的1/4,与专业技术人员一样,增长速度与灰领阶层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为每年4.44%。但在就业总数中所占比重提高很慢,1990年为4.98%,比美国1980年10%的水平要低得多。在西方国家,这一职业集团主要由官员、经理和企业主构成,文化程度高,是知识阶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决策阶层。但在中国,这一职业集团的内涵与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三方面。

(1)党群组织负责人职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1990年,占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职业集团的比重达15%,在整个灰领阶层所占比重也有3.65%,虽然这两个比重较1982年均有所下降,但8年间仍以每年3.27%的速度增长,因此绝对数增长了29%,达较大规模。这部分人员的政工职能突出,但也直接或间接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决策,是一类特殊的职业集团,也是我国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阶层区别西方国家官员、经理和企业主阶层的最主要特征。他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广州灰领阶层的内涵。

(2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职业成分是公共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阶层中比重最低,也是增长最慢的一类。1982~1990年,以每年3.12%的速度增长,1990年占该阶层的比重为11.6%,是整个灰领阶层中数量最少的职业成分之一(仅次于科学研究人员)。在西方国家,这一层次的人员即官员的数量是灰领阶层中最少的,但知识层次高。但在中国,由于垂直结构的行政级别多,所以,尽管该层次人员在灰领阶层中所占份额较小,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显庞杂,且较低级别较低文化水平的负责人占有较大比重。广州的国家机关机构负责人中,有约1/6是城镇街道和乡人民政府负责人。这部分较低级别负责人与高级别负责人相提并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广州灰领阶层的内涵。

(3 )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职业成份是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阶层中比重较大,增长最快的一类。1982~1990年,以每年4.97%的速度增长,1990年占该阶层的比重达73.4%, 在整个灰领阶层中的8种成份中居第二位,达17.82%。 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职业成分的比重较大,可以反映出广州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但它们当中仍有相当部分是层次较低的单位,负责人中仍有相当部分是行政官员,因而将其全部划入灰领阶层并不十分合适,经理和企业主的数量也就应打折扣,所以很难将这一职业成分与西方国家的经理企业主职业成分对应起来。

综上所述,广州的灰领阶层从数量上看增长比较迅速,其90年代初的水平已接近美国70年代末的水平,但从质量上讲则水平较低,含有的水分较多:内部构成不够合理,专业技术人员中科学研究人员比重过低,而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主体;行政事务机构负责人中党群组织负责人和较低级别行政责任人占较大比重,而知识层次高的高级别行政官员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所占比重受到削弱。这种状况既说明广州经济发展的层次尚较低,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和社会演进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

(二)灰领阶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前面的分析结果已表明,广州已完成了由工业主导经济向服务业主导经济的过渡,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中轴原理告诉我们,在后工业社会,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新的财富,灰领阶层也越来越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灰领阶层是信息社会主要产品的生产者。在信息社会,经济通过知识和信息来增长价值,生产者利用信息资源生产新的信息,因此,信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产品,信息生产者就是知识集聚的灰领阶层。但这并不是说工业产品就不重要,工业产品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只是由于信息产品的大量生产而退居次要地位,而且其生产和其他行业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信息,这就壮大了灰领阶层,并使灰领阶层具有了遍在性特征。

第二,灰领阶层是信息社会无形资源的管理者。信息社会的主要资源和无形资源包括时间、信息、创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它们日益成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经营资源,如何管理好这些无形资源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若重视时间资源,将时间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即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上寻求改善以充分利用时间资源,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效益。充分利用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在信息社会将表现得更为突出。历史发展表明,创业精神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宝贵资源。企业管理的未来趋势是民主管理,因此,只有在企业内部培育开发和利用创业精神资源,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物质财富。企业文化是未来企业长期经营成长发展的重要资源,处在企业经营的核心地位,并决定整个经营思想。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伦理、企业哲学和企业教养,它是企业取信于民、富有个性和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重要资源。要管理好这些无形资源,管理者必须运用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来指导实践,而灰领阶层具备了这些素质,因而成为无形资源的管理者。

第三,灰领阶层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是知识密集活动,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创新中心,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灰领劳动者,尤其是灰领阶层的精英——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了主要的研究与开发职能,集中了大量资金,因而成为信息社会的中轴结构,科学技术人员则成为该结构的核心。

以上分析表明,灰领阶层在未来社会中的创新、管理和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知识分子具有四大功能:“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这进一步说明,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灰领阶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甚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程式。对广州来说,灰领阶层的上述作用和地位已显现出来,因此,尽早地认识到灰领阶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使广州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准起点,正确合理地决策,通过不断优化职业结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促进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研究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