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综述_先进文化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综述_先进文化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理论基础论文,哲学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05)05-0001-05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每一个代表的哲学理论基础,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哲学理论基础。而在这种概括中,又尽可能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创新的内容。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必要搞清每一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论述,其基本点是:生产力是社会状况的决定因素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

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是: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去说明和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把生产力的状况作为划分经济时代和历史阶段的客观尺度(马克思、列宁、邓小平);把生产力的状况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作为衡量政策优劣、实践得失、改革成败的最终的和基本的客观标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历史科学的任务和共产党的实践首先就是研究和把握生产发展的规律、经济发展的规律(斯大林);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列宁、邓小平)。

这一重要思想在哲学理论、方法上的创新表现在:

它提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1] 之所在。这就增添了生产力也是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新意。

它首次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 的概念、观点,既使已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针对性,又使这一原理在表述和理解上更具本质性和可操作性。

它关于“先进生产力”[1] 的提法与恩格斯关于“新生产力”的提法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新的角度。

它对先进生产力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

一是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二是提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劳动者的素质、能力不仅包括科学文化,还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2] (P133)。

它使已有的“生产力”标准不仅发展为“先进生产力”标准,并且发展为检验党的建设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1]。

它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3]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的如下几个相关原理: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特别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这一原理说明: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党之所以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正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政治制度不断巩固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第二,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说明,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其政治上的先进性,是以其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为其思想基础的。换句话说,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正是我们党把文化建设从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上升到了党的建设的本质层次和政治方向的高度(党保持先进性的高度)的哲学理论根据。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关系的观点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这一原理说明,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党之所以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了促进物质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发展。

第四,关于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先进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先进文化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具有反映社会、传承知识、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具有管理社会、调控和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具有教育人、塑造人、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党之所以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了发挥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三个领域有机统一的整体。因而社会最理想的发展,应当是全面发展,也必然走向全面发展。党之所以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了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就是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用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去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一重要思想在哲学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主要有:

它提出了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

它提出了先进文化与党保持先进性和实现党的领导的密切关系的观点:“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 这与毛泽东、邓小平论述先进文化建设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它对先进文化作了新的解释[1]:

一是“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其核心是要帮助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是先进文化必须具有“感召力”,因此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的如下几个原理:

第一,利益在人的活动中和社会发展中的最终作用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 (P187):其一,“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5] (P94)。人们进行生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就是利益。其二,“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6] (P439)。因此,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都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其三,利益是个社会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利益集中表现为不同阶级的利益(个人利益从属于一定阶级的利益),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7] (P864)。

唯物史观还认为,利益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因为与自然规律不同,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8] (P243),而人的自觉活动,就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基本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我国进行的改革,最深层的原因就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合理或不尽合理;最终的目的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更新和调整。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从一般社会历史主体的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9] (P104);“社会发展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10] (P44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7] (P980、817),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 (562)。

这一原理,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12] (P374);“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3] (P269);“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14] (P483)

第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的原理和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原理。

列宁曾论证过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说明任何政党都是阶级的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过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的原理。同时,他们还一方面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另一方面又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些论述说明,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

这一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是: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创造性(列宁、毛泽东);必须以“人民利益标准”为最高的社会价值标准(毛泽东、邓小平);“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10] (P443)

这一重要思想在哲学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表现在:

一是,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统一,这样就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二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1] 的新概念,并指出我国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样就深化和扩展了“中国最广大人民”范畴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提出“三个先锋队”的观点,体现了党的性质是先进的阶级基础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统一。

“三个代表”中的每一个代表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分别有过论述,但是把“三个代表”统一起来作为一个体系,并从加强党的建设、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角度提出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对“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在其内在统一中所贯穿的哲学理论基础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一是,发展的实质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胜利,旧事物必然灭亡,这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的规律。

这一观点要求的方法论,就是以发展求生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保持先进性,必须“始终代表”社会生活中“先进”的东西,即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根本”利益——体现社会“进步”趋势的利益;必须“始终代表”未来的东西,即代表“发展要求”、“前进方向”、不断发展着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着眼于先进的东西,着眼于未来的东西:党必须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代表人类发展的未来;让未来主导现在,让现在追随未来。

二是,事物发展是过程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这一观点要求的方法论,就是要在过程中考察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要把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续性和间断性有机统一起来。

按照这一观点和方法,不论生产力的先进性还是文化的先进性,还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性,都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先进可以变为不先进甚至落后。关键是要与时俱进,保持它们的先进性。

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本身又主张“与时俱进”,即主张必须“始终”代表、“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代表,强调的是要一以贯之代表:苏东国家的共产党过去代表,现在不代表了;我们党现在代表,要防止将来不代表。“始终代表”是我们党既分阶段又不断地与时俱进、自觉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系列的决定作用和能动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坚持和发展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发展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些成对范畴之间的决定作用和能动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统一的观点,坚持和发展了经济决定政治、经济通过政治决定文化和文化反作用于政治、并通过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再次,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又不同:自然规律是通过各种盲目力量实现的;而社会历史规律则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规律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创造活动实现的。

历史唯物论这一原理化作哲学方法论,就是要透过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机(要求)去分析、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 (P243—24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这一原理的坚持和发展在于:

一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角度,坚持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观点,说明社会规律(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客观性的根源就是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从社会意识的根源和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反作用的角度,坚持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观点,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贯穿着人的意识性特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从社会历史主体——人(中国最广大人民,其中包括它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坚持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观点,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创造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是,江泽民在明确提出的“三个必须坚持”中,“第一个必须坚持”就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1]。

三是,江泽民在论述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提出要“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1],这就把符合群众要求(思想动机)与符合实际情况(及其客观规律)统一起来,从而把历史唯物论的这一原理化为对党的决策和工作的具体要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在人与物的价值关系中,价值主体是人,价值客体是物。这种单向关系是确定不移的。但是这个人是谁呢?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本质和作用是不同的。但在任何时代,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最高的价值主体。也正因为如此,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贯穿着深厚的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在人和人的价值关系中,就人类自身来说,既是价值客体——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主体——价值的享受者。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情况又有不同。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价值客体,剥削阶级是价值主体。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成了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才既是最高的价值客体,又是最高的价值主体(相对于个人、社会集团的价值而言)。而共产党领导人民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旧社会这种主客体分裂的状态,实现人的价值中的这种主客体的真正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但在个人价值的这两个方面中,其社会价值是主要的,个人只有在实现其社会价值中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人生价值追求。

人的价值,体现在党和人民群众的价值关系中,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推论和社会实践证明,党作为社会主体——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价值当然也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党也只有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永远保持其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直到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综述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