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基于劳动与实践的分析论文_乔盼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基于劳动与实践的分析论文_乔盼盼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 宜昌市 443000)

摘要:马克思在手稿中描述现实经济状况的过程中,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论述,认为人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使人的劳动实践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认为《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完成阶段,而是立足于人的实践的现实运动以及人类社会辩证运动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实践

一、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析,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认为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异化状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内在于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劳动产品,从而实现劳动的对象化,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同时也生产了劳动者。但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财富和产品数量同自己的劳动价值成反比。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而存在,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奴役、压迫着劳动者。

二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劳动结果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同时也表现在劳动者的生产行为之中。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也就是对象化的过程中,劳动成了劳动者外在的、不属于劳动者的东西,工人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否定以及生活的不幸,工人的劳动成为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活动属于别人,并导致自己本性的丧失。

三是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在论述这一方面时,马克思借鉴了费尔巴哈的相关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并指出人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只是个人维持其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四是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阶级在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异化的过程之中,会有生活上的享受和情绪上的欣愉,但是这些对劳动者本人来说却是压迫和统治他们的力量,这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异化劳动的实质,即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制。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论述,克服了国民经济学的缺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压迫的现实;同时,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并对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进行了分析。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畸形,要把劳动者从异化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使劳动者摆脱异化所带来的困境,就必须将私有制消除,促进实施公有制。

(二)《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产物,是人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后果,是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存在。我们可以在《手稿》中看出,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论述时,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基础上的,是对私有财产关系的内部逻辑阐述。第一,工人阶级劳动者必须从异化劳动中得到解放,起初是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压迫,造成了雇佣关系的不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到了后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工人阶级已经被普遍化的奴役了,并且呈现畸形发展态势。第二,资本是工人劳动的价值体现,需求和供给在不断变化,工资的本质却是与生产出的产品属于关系同等。第三,私有财产关系的内容。工人生产活动是被异化了的劳动,工人由现实的人发展成为丧失自我的抽象的人;“作为资本活动的人进行对象的生产,对象的一切自然和社会的原则都没有了,私有财产使人们丧失了个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特征,同一个资本在各种自然与社会的存在中表现为统一,完全忽视它的现实内容。”第四,私有财产下人的处境关系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成为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通过人的异化说明私有制发展的运动趋势,私有制被工业资本替代,这一客观形式完成了对人的统治,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客观力量。

二、以实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为角度的分析

“实践”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所著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出现的。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时,明确地指出人的劳动实践同动物的生存本能有根本上的不同,动物的生产的驱动因素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主观目的与诉求 , 而人类劳动本质上就具有超出生物的本质,即有目的地实践并且能动地去改造自然界。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只有自由的意识(或精神)才是人区别于他者的基本特质即人的本质或‘类特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同时对劳动异化与劳动对象化进行了明确地区分。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所指就是劳动的消极方面,那就是并不符合人类存在的本质,因此会造成人的事实个体存在与本质分割开来成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这一现象。劳动对象化所指就是劳动的积极方面,那就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当中,任何形式存在的劳动都只是创造产品 ,而这些劳动产品正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马克思在此处对将劳动的异化与对象化二者作出详细的区分比较 , 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指出了方向,即要走向共产主义,首先必须消除异化,继而由于异化的克服,使人的劳动实践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到了那时,共产主义才会实现。

三、对《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

(一)共产主义是立足于人的实践的现实运动

共产主义不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理想,而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它的实现是以现实矛盾的解决为前提。在《手稿》中马克思将这种现实的运动理解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由于看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两大阶级以及他们的矛盾所在:一个是因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得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贫困大众(无产者),另一个是因占据生产资料而不断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有产者)。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内在的包含着“两种关系:工人同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同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以对这种社会的改造为前提,而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要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就需要进行现实的革命运动,这个运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矛盾中,是建立在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下,而不是建立在那些所谓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中。

(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辩证运动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在撰写《巴黎手稿》时,他提出共产主义这种“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这就表明在他的自我意识中,共产主义是“革命运动”。即使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完全使人复归到了“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似乎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最高峰,但即使这样,马克思还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的终点,而只是其辩证运动的一个发展的“必然的环节”。它一方面是“前一个环节”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是“下一段”借以跃迁的阶梯。这与马克思通过哲学革命跃迁到新唯物主义思想发展阶段以后,对科学共产主义的阐发具有一致性。1845年后,马克思论述共产主义时曾特别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前进、上升的现实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余满晖.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再审视.[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论文作者:乔盼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  ;  ;  ;  ;  ;  ;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基于劳动与实践的分析论文_乔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