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试验场_投资论文

深圳: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试验场_投资论文

深圳: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试验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验场论文,深圳论文,进入中国论文,跨国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已历十个春秋。现在,正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不少地方已把招商的重点对准了实力强大的、有世界影响的跨国公司、大财团。

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可以说是跨国公司第一个跨入中国的“试验场”。而深圳也在这方面积极努力,力争有所作为。深圳市长厉有为在一次市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渠道、领域、方式、政策上要有所突破”。市外资办还牵头组织了有关调研小组,走访了具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在深圳投资的企业,研究深圳应采取的对策,以创造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稳定、发展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深圳。

(一)

跨国公司起源于19世纪60-70年代,二次大战之后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具有的优势体现在它拥有“无形资产”这个特点上。先进的技术、储备信息的能力强,知名度高、公众关系广泛和市场经验丰富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均具有无法建立市场价值的特性而难于转让。因而向海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获得高额利润的最佳途径。但是,跨国公司的资金流动并不是象传统投资理论所认为的投向利润较高的地方,而是投向国际经济水平发展相近的工业化国家,而且以双向或多向投资为主。

因此,跨国公司对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的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一方面潜在的市场有着挡不住的诱惑,一方面又因可能的风险而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

据联合国《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世界跨国公司已达3.66万家,其控股海外子公司为17万家,中国拥有319家。到1994年6月,已有国外130多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协议外方投资约13亿美元。

跨国公司进入深圳,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几乎是同步的,也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适应而不断发展。较早进入的是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从1983年6月起至今已有11个年头了。它进入深圳后赢得了相当的利润,于是相继又带动了三洋激光、华强三洋等公司到深圳投资。

众多的跨国公司都是采取这种“投石问路”的策略,先投少量资金,以作试探,降低风险至最低限度。经过几年实践,先期到达深圳投资的跨国公司大多数获得成功,经营状况良好,投资者多能得到满意的回报。所以,近几年来进入深圳的跨国公司不仅数量增多,投资增大,而且逐步向内地辐射和推进。据了解,来深圳投资的跨国公司已有日本(35家)、美国(27家)、英国(5家)、加拿大(4家)和香港(20家),韩国(3家)、荷兰、澳大利亚(各2家),以及瑞士等国家。其中90%以上投资是兴办工业实业,绝大多数产品档次高、技术先进,产品大部分、甚至100%出口。1993年度全国十大外商投资出口创汇企业,深圳6家榜上有名,而其中有4家为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也有少数跨国公司投资于房地产、商业、餐饮、交通运输、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

跨国公司在深圳投资的企业还有一个特点,干部本地化的趋势突出。比如,惠普中国公司到去年底,部门经理等要职的人员均换为本地干部。深圳杜邦除一名厂长外,其余全是中国本地的管理人员。

(二)

跨国投资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跨国公司发挥其资本加无形资产的最佳选择。从他们直接投资海外的具体动机分析,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占有市场。这包括避开贸易壁垒,打开市场、与竞争者争夺和占领市场,并以此为跳板进入第三国市场。

近年来,由于亚太地区经济日渐活跃,成为全球经贸热点地区,西方跨国公司纷纷推行向亚洲倾斜的战略。在这种情势之下,必须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希望。深圳,便被选来作为投石问路的较为理想的试验场。那么,深圳到底具有哪些优势能够吸引跨国公司呢?

首先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全市上上下下,社会观念都较为开放。14年来,这里不仅造就了一批具有开放意识和决策能力的企业家和改革家,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国际经易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同时,政府有关法规和办事程序也日趋完善,并努力做到与国际接轨。

深圳整个投资环境也优于国内大多数地区。从1979年至1994年8月止,深圳投入基本建设资金累计694.5亿元,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基础。199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413亿元,15年来平均增长46.5%,高于全国9.3%。另外,全市还有一万多家外资企业,实际投资累计60多亿美元,这些成就都奠定了深圳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同时,深圳也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外向型经济模式日渐成型,已有能力接纳更多的跨国公司。

生产要素市场的初步形成,也是跨国公司是否投资的重要依据。深圳土地多为粘土、黄土,开发利用发展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目前尚有大片生地。这无疑有利于基本建设,不仅土地价格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经济效益高。再看劳动力情况,深圳虽然无人才基础资源,仅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但人才交流市场发达,可以吸引全国各地挑选优秀人才和相对廉价的工人。深圳还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对深圳的发展更为有利。三洋电机公司的总裁说深圳既能通过香港开拓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又能比香港更有效地开辟国内市场。加之广九铁路的运营,深圳国际机场的通航,以及京深高速公路的建设等交通以及通讯方面的改善,更加强化了深圳的总体功能。

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从城市规划建设到居住人口都是年轻的,没有其他老城市的包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基础设施都相对新颖和现代,便于按国际惯例与国外经济接轨。

(三)

毋庸讳言,深圳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障碍着更多的跨国公司的进入。这些问题大体是:法规制度不完善,有的政策还欠灵活性,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投资范围、合资股权、金融贸易等限制较多;内销配额不足在独资企业中较突出;普遍存在户口、住房、出境难等问题;部分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存在扯皮现象;以及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仍然不高,为外商服务的机构尚不健全等等。

笔者认为,现在应当抓紧有利时机,制订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的有关政策,还应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基础设施的步伐。同时,要妥善处理已具一定投资规模的第二产业的疏导工作,采取梯度推进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做到政策的一致性。对与现有产业导向有抵触的产业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市政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其迁移到关外或省外,从而扩大了深圳的投资领域。

目前,深圳要保持改革开放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今年市政府又提出:“在本世纪末,把深圳建设成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外向型、多功能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他们将进一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乃至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跨国公司这一国际经济催化剂,在考虑到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基础上,按照国际惯例,创造出符合中外双方利益的投资环境,紧紧抓住跨国公司投入深圳的“探路之石”,将深圳变成国际资金“聚宝地”,再创新时期深圳优势。

编后:尽管跨国公司起源于19世纪60-70年代,二次大战后又得到迅速发展。近15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引人瞩目的走向。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企业都试图从开拓海外市场上寻找出路。跨国公司的活跃、发展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良好机遇。深圳担负起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投石问路的试验窗口,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定的经验。这对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无疑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深圳自觉地进一步发挥特区的作用,将稳定、吸引和发展跨国公司的进入作为再造深圳优越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对经济发展是新的一招,必然也会对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开放起到先行探路的作用。

标签:;  

深圳: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试验场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