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论文_ 刘霞

浅谈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论文_ 刘霞

凉山州会东县和文中学 刘霞 四川凉山 615200

[摘要] 教学过程中,言语行为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非言语行为是教师用以传递情感的主要渠道.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言语行为,同样要关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本文探讨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旨在阐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密切关系,强调教师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开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 非言语行为;学生发展;影响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提到:“信息传播的总效果=7%的语言+93%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行为”,由此,良性的非言语行为能增强教育的直观效应,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非言语行为的内容及特征

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特质、空间距离等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是个体心理咨询技术之影响性技术之一,个体心理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

一般来说,非言语行为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非言语行为真实性强,因为非言语行为多是在无意间表现,是生活中本能所产生的反应。第二,非言语行为受到环境的制约,不同文化对同一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可能产生理解偏差。第三,非言语行为很少孤立出现,在实际交往中多种非言语行为往往同时使用[1]。

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外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

长相受之于父母无法改变,但形象气质可通过一言一行表现出来,衣装打扮更是交际中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好印象,一则不易让人改变死板看法,二则不利于教学交流。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改善自己的气质涵养,穿着上不仅要打破陈旧观念,不会让人认为不能接受先进理念;也不要过于时髦,如过于暴露或宽紧不适或奇形怪装的衣服,甚至花花绿绿的发型等,既不符合教师形象,又易引起学生追逐潮流、你攀我比。要做到入时而不奇特,素雅又不失庄重。而且更应注重干净整洁,教师的不修边幅极容易导致诱导学生形象邋遢。不少学生曾说,他们某一科目学习不好的很大原因是不喜欢该科目教师。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单纯且处于对外界事物好奇的年龄阶段的孩子,教师的良好形象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从而稳定听课情绪,消除心理疲劳,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郑板桥在《潍县寄舍弟墨三书》中说到:“子弟复持藐忽心必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意思是孩子们如果有蔑视老师的想法就不会努力学习,这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肢体语言能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

民间有云:有其父必有其子,用到师生关系同样成立,因为中国的孩子7-19岁成长阶段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很多行为习惯直接从学校管理参与者中借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时时处处要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纠其根本,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教育,都有可能让学生深受震动。

上课时,有学生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用眼神来暗示该学生,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停止做小动作。当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教师可以停止当时的教学行为(冷堂),这时学生因为课上没有了教师的声音而不适应会转移当时的不集中的行为。课上,有学生不遵守纪律时也可以用书或其它物体突然发出很大的声音,自然也能让这时不听课的学生重新把注意力拉回来。众所周知,人是善于模仿的生物,写得一手好字的老师能无形中带出更多写字漂亮的学生,板书规范的老师也不必过多强调学生的书写。

(2)教师肢体语言能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教师为了测试学生的劳动习惯,故意在教室门口放了一小张纸屑,由此观察学生进出时的反应,结果让人大失所望,没有同学将垃圾拾起放入垃圾筒。如果换一种方式,如教师不做这样的测试,而是在平时进教室门时若看到垃圾后无意识将其拾起,仅仅一个动作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这样的实例在很多校园都有,好的学校为什么能做到一尘不染?就是因为初步阶段,不管是刻意要求还是教师本身素质较高,基本上都是教师带头捡拾垃圾,久而久之,学生自我认知中就会认为这也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不丢脸的事,从而形成一种劳动习惯,开成一种校园文化。

(3)教师肢体语言也是表达感情、体现尊重等的有效方式之一

肢体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很多场合甚至胜过声音表达。课堂上,教师的期望有时是通过各种肢体语言进行传递,它可以促进或抑制师生关系,也可以给学生借鉴更多表达情感的方式。

现代教育,基本摒弃了“黄金棍下出好人”的教育理念,这种形为不仅不利于教育,同时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是《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对于一个人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学工作中,往往需要教师起示范作用,正面引导学生。实际教育案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学生因为某某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走向某种成功。一个能用自身行动引导学生的老师,更容易展现出高水准的个人魅力,与学生更好的教学相长,对学生的情商甚至各方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之,一个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无知、不足、过失或错误的老师,不易教出勇敢面对挫折的学生;一个自己都不能做到的教师也无法要求孩子们达到你的要求;一个言行举止不端的教师甚至可能引导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出现偏差。

作为教师,职责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方式是用自己的言与行诱导、指引、点拨学生。教师几乎天天跟学生相处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学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身行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梁西智《非语言行为的特点与分类》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论文作者: 刘霞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  ;  ;  ;  ;  ;  ;  ;  

浅谈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论文_ 刘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