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疗效观察论文_许莉

许 莉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附属湘岳医院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之于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无论是在治疗过程中还是用药结束后,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药物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疗效

近些年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之该病症有极高的致残率、死亡率,患者预后极差,已经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随着临床上CT等检查手段的普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被证实书临床上死亡率极高的严重病症,有效的治疗方法自然也成为临床上探讨的热门话题。因此,尽早确诊、及时治疗,对于降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症患者的病死率、控制患者后遗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脑梗死的一级、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已经发挥出了其巨大的使用价值,且在调脂的同时还可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非调脂作用[1]。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起到有效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降低血脂,而且还能进一步刺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增加,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本文就以我院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奥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将综合报道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头颅CT扫描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伴有延髓、脑皮质性病变者;③伴有心、肝、肾等严重病症者;④存在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病史者;⑤伴有精神障碍,无法沟通者;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以治疗方法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1.3±4.6岁,患者病程5~46h,平均病程26.7±2.5h;其中合并有冠心病者17例,糖尿病史者13例,高血压病史者20例;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2.1±4.5岁,患者病程6~49h,平均病程27.3±2.6h;其中合并有冠心病者11例,糖尿病史者15例,高血压病史者24例;两组患者就各项资料方面数据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极具可比性,同时纳入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自愿参与,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嘱其卧床休息,限制盐摄入量,保护其神经;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否予以使用20%甘露醇以便于降低其颅内压;予以患者脑细胞活化剂,平衡其水电解质与盐酸,采用对症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存在合并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患者采取降糖、控制血压等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蚌埠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937),100mg/次,1次/天,每晚口服。

1.2.2观察组

予以患者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治疗,阿司匹林用量与对照组相同,阿托伐他汀每次20mg,每天1次,于睡前口服。

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30天,疗程结束后予以疗效比较。

1.3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采用SSS(堪斯的那维亚卒中量表)及Bar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2],并总结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鼻出血、皮疹、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涉及数据统一经由SPSS17.0软件处理,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之于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无论是在治疗过程中还是用药结束后,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发生,无肝、肾功能损害现象。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症通常是由于血流动力学以及血压流变学发生改变,继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而引发。该病症具有发病率、致死率极高的特点,尤其多发在老年人群中,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就脑梗死的根本治疗来说,抗血小板是起到改善预后、有效治疗的重点所在,在这其中,较之于斑块的大小来说,斑块的稳定性在血栓形成、发展过程中占据更重要位置[3]。阿托伐他汀活性代谢产物的发生可对肝脏及血管壁中胆固醇的合成起到有效抑制作用,进一步降低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对抗氧化损伤。有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控制动脉壁炎症反应,促进脑供血流畅性,进一步恢复及促进大脑病灶及周围受抑制组织的功能,使细胞代谢功能恢复正常[4]。本次研究中,以100例患者为例,对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无论是SSS评分还是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药物合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荣芬,刘秀英,袁刚等.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再发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2,15(6):863-864.

[2]廖洪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二级预防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9):176-177.

[3]李媛.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20(13):256-257.

[4]于甜甜.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水平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802-803.

论文作者:许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疗效观察论文_许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