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主要环境因子对罗氏沼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两种主要环境因子对罗氏沼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玥[1]2004年在《两种主要环境因子对罗氏沼虾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水产甲壳类养殖,正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多种暴发性疾病侵袭的双重危害,故损失巨大。目前,环境因子作为引起虾病暴发的叁大因素之一,开始受到较广泛的关注,研究养殖生态环境与虾类自身免疫抗病能力的关系,已成为虾类病害防治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则是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外来和自身污染物。本文从血细胞计数、血细胞超微结构、4种免疫相关酶类及可溶性蛋白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免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罗氏沼虾Mo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为材料,试图在探讨环境因子与该虾免疫参数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自然种群的免疫数据库,并为虾类免疫抗病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0.1mg/L氨态氮和0.1mg/L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免疫抗病能力产生以下显着影响: 1.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的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总血细胞计数均有减少,且亚硝态氮的短期作用大于氨态氮;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作用前后,罗氏沼虾血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叁种血细胞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数量减少,其中,以氨态氮作用引起血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幅度较大。 2.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同,经1d、4d、7d及10d处理后,血清和肌肉酚氧化酶活力均有所降低,但变化过程不同,而肝胰腺酚氧化酶活力则略有增高;各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基本变化过程为,先增高,后降低;各组织的两种磷酸酶活力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3.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血清、肝胰腺和肌肉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经SDS-PAGE分析,各组织的蛋白谱带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表明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严重干扰了机体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总括上述,0.1mg/L的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的免疫抗病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且亚硝态氮的作用较明显。总血细胞计数、血细胞超微结构、可溶性蛋白浓度及酚氧化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可作为判断虾类免疫抗病能力的指标,而两种磷酸酶活性则仅作辅助参数。

李郁娇[2]2011年在《壬基酚与叁丁基锡对罗氏沼虾免疫因子、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和性腺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分子生物学、组织学和显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低(0.1mg/L)、中(0.2mg/L)、高(0.4 mg/L)叁种剂量的壬基酚(Nonylphenol, NP)和叁丁基锡(Tributyltin, TBT)暴露对罗氏沼虾免疫因子、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和性腺发育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壬基酚与叁丁基锡暴露对罗氏沼虾SOD、ACP、AKP活性的影响罗氏沼虾在NP中暴露48h。高剂量组血清SOD活力在前期受到明显抑制(P<0.05),24h后各剂量组血清SOD活力转为促进,中、高剂量组的SOD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中、低剂量组血清ACP活力均受到抑制,其中12h低剂量组血清ACP活力显着降低(P<0.05),高剂量组则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效应。各剂量组血清AKP活力先抑制后转为促进,48h中、低剂量组血清AKP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罗氏沼虾在TBT中暴露48h。低剂量组血清SOD活力12h被显着抑制(P<0.05),48h则转为促进作用。中、低剂量组ACP活力24h内均被显着抑制(P<0.05),而高剂量组血清ACP活力短暂降低后转为促进,48h后血清AC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血清AKP活力前期显着降低(P<0.05),而低剂量组血清AKP活力则显着升高(P<0.05),48h各剂量组均被促进,中、高剂量组血清AKP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2、壬基酚与叁丁基锡暴露对罗氏沼虾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NP暴露各剂量组对罗氏沼虾雌虾肝胰腺和卵巢中VTG基因表达均表现为诱导作用,低剂量组的诱导作用大于中、高剂量组;NP对罗氏沼虾雄虾肝胰腺和精巢VTG基因的表达也表现为诱导作用,肝胰腺中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高诱导作用越明显,精巢中则表现为中、低剂量组的诱导作用明显。TBT暴露能够诱导罗氏沼虾雌虾肝胰腺VTG基因的表达,而对卵巢VTG基因的表达则表现为抑制作用。TBT暴露对罗氏沼虾雄虾肝胰腺VTG基因表达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精巢VTG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3、壬基酚与叁丁基锡暴露对罗氏沼虾性腺发育的影响NP暴露能够抑制罗氏沼虾精巢和卵巢的发育,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对精巢和卵巢发育的抑制作用逐步增强,时间效应关系明显。TBT暴露能够诱导罗氏沼虾精巢的发育,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对精巢发育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但对罗氏沼虾卵巢发育无显着影响。

黎东[3]2013年在《Cu~(2+)、Zn~(2+)对罗氏沼虾生长以及卵巢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浴的方法,研究了Cu~(2+)和Zn~(2+)对罗氏沼虾幼体发育、仔虾生长和卵巢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u~(2+)和Zn~(2+)对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发育的影响将蚤状幼体(Z1)浸浴在含有Cu~(2+)(0.0、0.5、1.0、2.0mg/L)和Zn~(2+)(0.0、0.5、1.0、2.0mg/L)的水体中,直到蚤状幼体变态为仔虾。结果表明:当水体中的Cu~(2+)浓度在0.5至2.0mg/L浓度范围内,均可促进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发育,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存效应;Zn~(2+)浓度低于1.0mg/L时(0.5和1.0mg/L),对蚤状幼体的发育起促进作用,但达到2.0mg/L则起抑制作用。2、Cu~(2+)和Zn~(2+)对罗氏沼虾仔虾生长的影响将罗氏沼虾仔虾(W=0.5±0.04g)浸浴在含有Cu~(2+)(0.0、0.1、0.3mg/L)和Zn~(2+)(0.0、0.05、0.15mg/L)及铜、锌交互的水体中,养殖60天。结果表明:水体中低浓度的Cu~(2+)(0.1mg/L)就能显着抑制仔虾的生长;低浓度的Zn~(2+)(0.05mg/L)对其生长的影响不显着,而高浓度Zn~(2+)(0.15mg/L)能够显着的抑制仔虾的生长。Cu~(2+)和Zn~(2+)对罗氏沼虾仔虾的生长的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随着仔虾的生长,其对Cu~(2+)和Zn~(2+)的解毒能力也在增强。3、Cu~(2+)和Zn~(2+)对罗氏沼虾卵巢发育的影响将罗氏沼虾亲虾浸浴在含有Cu~(2+)(0.0、0.1、1.0mg/L)和Zn~(2+)(0.0、0.05、1.0mg/L)及铜、锌交互的水体中。结果表明:①低浓度的的铜离子(0.1mg/L)和锌离子(0.05mg/L)对罗氏沼虾的单位体重抱卵量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的铜离子(1.0mg/L)和锌离子(1.0mg/L)均使其单位体重抱卵量极显着降低(P<0.01);低浓度的铜离子能够导致卵巢组织中的卵母细胞出现轻度萎缩,高浓度的铜离子则会导致卵巢组织中的个别细胞破裂;低浓度的锌离子能够促进卵巢组织中的卵母细胞的成熟,高浓度的锌离子则会导致卵巢组织中的个别细胞破裂,细胞质外渗。②低浓度铜离子能显着降低血清中的甘油叁酯和胆固醇的含量(P<0.05);低浓度的锌离子对血清中的甘油叁酯和胆固醇的含量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的铜离子和锌离子均极显着使血清中甘油叁酯和胆固醇降低(P<0.01)。③低浓度Cu~(2+)显着抑制卵巢VTG的表达(P<0.05),低浓度Zn~(2+)对卵巢VTG的表达无明显的影响;高浓度的Cu~(2+)和Zn~(2+)均极显着抑制卵巢VTG的表达(P<0.01).低浓度Cu~(2+)对VgR的表达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的Cu~(2+)和Zn~(2+)都能够极显着抑制VgR的表达(P<0.01),但低浓度Zn~(2+)能够促进VgR的表达(P<0.05)。④铜离子和锌离子对罗氏沼虾卵巢发育的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

周梦颖[4]2014年在《养殖密度、盐度和温度对罗氏沼虾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通过外部形态观察和组织学切片,先后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7.50×104ind/hm2、12.75×104ind/hm2、42.00×104ind/hm2、97.50×104ind/hm2)、盐度(0.3,3,6,9,12)和温度(24±1℃,27±1℃,30±1℃,33±1℃)对罗氏沼虾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l.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养殖密度显着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度、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随着试验时间延长,密度对生长的抑制效应越大,7.50×104ind/hm2组沼虾体重增速加速度与97.50×104ind/hm2组的倍数由养殖10d时的2.3上升到80d时的3.4;低密度组沼虾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比高密度组早约10d,但规格显着大于高密度组,7.50×104ind/hm2组雌虾初始平均体长(4.158±0.592) cm比97.50×104ind/hm2组大1.09cm;养殖密度对性别比没有影响,但对雌虾成活率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着影响罗氏沼虾生长和性腺发育,合适的养殖密度是预防罗氏沼虾性早熟的有效措施。2.盐度对罗氏沼虾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在试验盐度范围内,盐度显着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随试验时间延长,盐度对其生长的抑制效应越大,12盐度组沼虾的体重增重加速度与0.3盐度组相比由养殖10d时的1.6倍上升到80d的接近两倍;低盐度(盐度3)对罗氏沼虾的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9盐度组和12盐度组罗氏沼虾外部形态的分化较其他盐度组晚10d;盐度对罗氏沼虾的性别比有显着影响,随盐度增高,罗氏沼虾的雌性率呈上升趋势。盐度对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影响显着,9盐度组罗氏沼虾的存活率最小,80d时仅存活60%,显着小于其他四个盐度组(P<0.05)。结果表明盐度显着影响罗氏沼虾生长和性腺发育,合适的养殖密度是预防罗氏沼虾性早熟的有效措施。3.温度对罗氏沼虾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温度显着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规格整齐度、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温度对罗氏沼虾的生长影响较显着。试验第70d,30±1℃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温度分别是24±1℃组的1.3倍和2.3倍;温度对罗氏沼虾群体的雌性率有显着性影响,养殖温度的越高,罗氏沼虾的雌性率越高,33±1℃条件下雌性率高达61.48±7.9%;33±1℃条件下,罗氏沼虾外部形态和性腺的分化最早;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在27±1℃、30±1℃和33±1℃条件下分别为83±17.1%,83±9.6%和78±12.6%,均显着高于24±1℃试验组(P<0.05)。

于赫男[5]2007年在《环境胁迫对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行为、生长及生理活动的影响》文中提出环境胁迫是环境变化对虾类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胁迫能打破虾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引发虾体正常生理机能紊乱。本文以集约化养殖模式下几种重要的环境胁迫类型为代表,从行为、生长、代谢水平、能量收支、生化组成、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拥挤胁迫(密度)、营养胁迫(饥饿)、化学胁迫(氨氮)、管理胁迫(投喂频次)对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密度胁迫对罗氏沼虾行为及能量分配模式的影响研究了密度(30 ind·m~(-2)、60 ind·m~(-2)、90 ind·m~(-2)、150ind·m~(-2))对罗氏沼虾行为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对行为和能量分配有显着的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罗氏沼虾活动频率和攻击频次明显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升高,摄食能分配于生长的比例减少,而损失于代谢和排泄消耗的比例则相应增大。2、饥饿胁迫对罗氏沼虾行为模式的影响以视频记录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短期饥饿(0d、1d、3d、6d、9d)对罗氏沼虾运动行为、攻击行为、摄食行为和领域行为的影响。饥饿状态下,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罗氏沼虾的活动频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攻击频次逐渐减少;继饥饿后恢复投喂的罗氏沼虾摄食行为和领域行为随饥饿时间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通过减少活动、降低维持生命能耗的方式来应对饥饿。3、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行为、生长和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其行为、生长、能量收支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氨氮质量浓度梯度设置为0.05 mg·L~(-1)(对照)、1.0 mg·L~(-1)、2.5mg·L~(-1)、5.0mg·L~(-1)。结果表明:随氨氮浓度升高,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游走距离及特定生长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对虾的酚氧化酶PO活力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逐步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凡纳滨对虾的摄食能量分配于生长的比例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消耗于代谢的比例随氨氮浓度增大而升高。上述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降低,摄食量减少,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免疫力下降。4、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行为、生长和生理活动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行为及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凡纳滨对虾的活动频率和游走距离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升高,摄食能分配于生长的比例减少,而损失于代谢和排泄消耗的比例则相应增大。在密度80 ind·m~(-2)~160ind·m~(-2)范围,对虾CAT活力和MDA含量随密度增大和胁迫时间延长呈现逐步升高的态势,PO和SOD活力则随胁迫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实验说明,密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增加,能量消耗增多,生长速度减慢,免疫力降低。5、饥饿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行为模式的影响采用视频记录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下凡纳滨对虾运动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初期(1~4d),凡纳滨对虾白昼活动频率和游走速度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饥饿中期(5~8d),白昼活动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饥饿后期(9~12d),昼夜活动频率和游走速度极显着低于对照组。在饥饿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采取降低活动水平的行为对策,减少能量消耗,将有限能量用于维持基本生命活动。6、投喂频次对凡纳滨对虾行为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凡纳滨对虾在每日不同投喂频次(1次/d~(-1)、2次/d~(-1)、6次/d~(-1)),每次过量投饵条件下的行为、生长和免疫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次增加,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和游走距离显着增大,特定生长率显着升高。1次·d~(-1)组对虾的PO、CAT和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升高;2次·d~(-1)组凡纳滨对虾的CAT活力、SOD活力和MDA含量在实验期间趋于稳定:6次·d~(-1)组免疫酶活力呈缓慢升高的态势。

齐鑫[6]2017年在《浙江省摇蚊亚科分类学研究及在水质评价与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全文分为综述、摇蚊亚科分类学研究、应用摇蚊进行水质评价及摇蚊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四个主要部分。综述章节回顾了摇蚊科的分类系统学研究历史及现状,并对中国摇蚊科分类学研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摇蚊亚科的分类系统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摇蚊科昆虫在水产养殖、水质监测、害虫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浙江省摇蚊科研究现状的分析,归纳了开展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分类学研究章节为本论文的重点阐述部分。在材料方法部分详述了标本采集与制片方法、DNA条形码的提取与分析以及术语和测量标准。在种类记述部分详细记述了浙江省摇蚊亚科32属127种,较研究开展前增加了 1族14属83种。本研究建立了 1新属,19个新种;记述了 13个浙江新记录属,其中4个为中国新记录属;记录64个浙江新记录种,其中11个中国新记录种;编制了浙江省摇蚊亚科雄成虫分属检索表,列出了属、种的文献引证、鉴别特征和分布地区等资料。对浙江省的所发现的新属、新记录属、新种及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总结了浙江省水产养殖塘的常见摇蚊亚科种类。建立的摇蚊亚科1新属为:晋摇蚊属Jinochironomus gen.nov.(待发表)。发现摇蚊亚科在中国的新记录族1个:伪摇蚊族Pseudochironomini。建立隶属9属的19个新种(包括在读期间已发表的17种):光裸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nudus Qi,Lin&Wang,2012、多毛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saetanumerosus Qi,Lin&Wang,2012、韦羌二叉摇蚊 Dicrotendipes weiqiangensis Qi,2016、条带内叁叶摇蚊Endotribelos redimiculumQi,Shi,Lin&Wang,2013、仙居马偌亚摇蚊Manoaxianjuensis Qi&Lin,2017、短小倒毛摇蚊Microtendipes brevissimus Qi,Shi,Lin&Wang,2014、球状倒毛摇蚊 Microtendipes globosus Qi,Li,Wang&Shao,2014、浙江倒毛摇蚊 Microtendipes zhejiangensis&Wang,2012、刺叉尼罗摇蚊Nilothauma Aristatum Qi,Tang&Wang,2016、弯刀尼罗摇蚊Nilothaumapandus Qi,Lin,Wang&Shao,2014、缩缢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constrictum Zhang&Wang,2017、仙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xianjuensis Qi,2016、杯状叁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Tripodura)cypellum Qi,Shi,Zhang&Wang,2014、短小内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Uresipedilum)minimum Lin,Qi,Zhang&Wang,2013、短附狭摇蚊Stenochironomus brevissimus Qi,2015、临安狭摇蚊Stenochironomus linanensis Qi,2015、仙居狭摇蚊Stenochironomusxianjuensis Zhang&Qi,2016;2 个待发表新种:钩同直突摇蚊Conochironomus buncus sp.n.,中华晋摇蚊Jinochirnomus sinicus sp.n.。4个新中国记录属:阿克西摇蚊属Axarus Roback,1980、同摇蚊属ConochironomusFreeman,1961、内叁叶摇蚊属 Endotribelos Grodhaus,1987、马偌亚摇蚊属Manoa Fittkau,1963。13个浙江新记录属:阿克西摇蚊属Axarus Roback,1980、同摇蚊属ConochironomusFreeman,1961、内摇蚊属EndochironomusKieffer,1818、内叁叶摇蚊属En otribelos Grodhaus,1987、雕翅摇蚊属Glyptotendipes Kieffer,1913、球附器摇蚊属Kiefferulus Goetghebuer,1922、拟摇蚊属Parachironomus Lenz,1921、拟枝角摇蚊属 Paracladopelma Harnisch,1923、夏摇蚊属Xiaomyia Saether&Wang,1993、枝长跗摇蚊属C/adotanytarsus Kieffer,1921、马偌亚摇蚊属Manoa Fittkau,1963、肛齿摇蚊属 Neozavrelia Goetghebuer,1941、流长附摇蚊属Rheotanytarsus Thienemann&Bause,1913。11个中国新记录种:短须阿克西摇蚊Axarus fungorum(Albu,1980)、毛突弯铗摇蚊Cryptotendipes calyxus(Guha,Das,Chaudhuri&Choudhuri,1985)、银山拟隐摇蚊 Demicryptochironomus(Demicryptochironomus)ginzancedeus Sasa&Suzuki,2001、伊诺二叉摇蚊 Dicrotendipes inouei Hashimoto,1984、叶突哈摇蚊Harnischia tenuitubercula Chaudhuri&Chattopadhyay,1990、拟杜球附器摇蚊Kiefferulus umbtaticola Yamamoto,1979、松花拟枝角摇蚊Paracladopelma hibarasecundum Sasa,1993、苏步间摇蚊Paratendipes subaequalis(Malloch,1915)、叁带毛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entapedilum)tigrinum(Hashimoto,1983)、哈特叁突多足摇蚊 Polypedilum(Tripodura)harteniAndersen&Mendes,2010、滨库内突多足摇蚊 Polypedilum(Uresipedilum)bingoparadoxum Kawai,Inoue&Imabayashi,1998。64个浙江新记录种:短须阿克西摇蚊Axarus fungorum(Albu,1980)、苍白双叶摇蚊 Chironomus(Camptochironomus)pallidivittatus(Malloch,1915)、台南摇蚊Chironomus(Chironomus)ircumdatous Kieffer,1916、背摇蚊 Chironomus(Chironomus)dorsalis Meigen,1818、中华摇蚊 Chironomus(Chironomus)sinicus Wang&Kiknadze,2005、绿枝角摇蚊 Cladopelma virescens(Meigen,1818)、茶褐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Cryptochironomus)fulvus(Johannsen,1905)、多摩艾氏隐摇蚊 Cyptochironomus(Cryptochironomus)tamaichimori Sasa&Kawai,1987、毛突弯铗摇蚊 Cryptotendipes calyxus(Guha,Das,Chaudhuri&Choudhuri,1985)、银山拟隐摇蚊 Demicryptochironomus(Demicryptochironomus)ginzancedeus Sasa&Suzuki,2001、光裸拟隐摇蚊 Demicryptochironomus(Demicryptochironomus)minus Yan,Tang&Wang,2005、小片拟隐摇蚊 Demicryptochironomus(Demicryptochironomus)pannus Yan,Tang&Wang,2005、疏忽拟隐摇蚊Demicryptochironomus(Irmakia)neglectus Reiss,1988、伊诺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inouei Hashimoto,1984、强壮二叉摇蚊 Dicrotendipes nervosus(Staeger,1839)、离恩菲摇蚊Einfeldiadissidens(Walker,1851)、伯卡内摇蚊Endochironomus pekanus(Kieffer,1916)、伸展内摇蚊Endochironomustendens(Fabricius,1775)、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Sasa,1979、叶突哈摇蚊Harnischia tenuitubercula Chaudhuri&Chattopadhyay,1990、膨铗哈摇蚊Harnischia turgidula Wang&Zheng,1993、毛附球附器摇蚊 Kiefferulus barbatitarsis(Kieffer,1911)、拟杜球附器摇蚊Kieferulus umbtaticola Yamamoto,1979、塔氏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 Sasa,1987、科菲倒毛摇蚊Microtendipes confnis(Meigen,1830)、尖尼罗摇蚊Nilothauma acre Adam&Saether,1999、日本尼罗摇蚊Nilothaum japonicum Niitsuma,1985、弓形拟摇蚊Parachironomus arcuatus(Goetghebuer,1919)、卜氏拟枝角摇蚊 Paracladopelma buiYan,Jin&Wang,2008、松花拟枝角摇蚊Paracladopelma hibarasecundum Sasa,1993、白间摇蚊 aratdipes albimanus(Meigen,1818)、尖窄间摇蚊Paratendipes angustus Lin,Qi&Wang,2011、裸瓣间摇蚊Paratendipes udisquama(Edwards,1929)、苏步间摇蚊Paratendipes subaequalis(Malloch,1915)、梵净毛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entapedilum)fanjingense Zhang&Wang,2005、叁带毛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entapedilum)tigrinum(Hashimoto,1983)、拟霞甫毛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entapedilum)paraconvexum Zhang&Wang,2005、伪耐垢毛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entape ilum)pseudosordens Zhang&Wang,2005、耐垢毛翅多足摇蚊Polypedilum(Pentapedilum)sordens(van der Wulp,1874)、白斑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edensis Ree&Kim,1981、独毛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henicurum Wang,1995、海南多足摇蚊 Polypedilum(Polypedilum)hainanenseZhang&Wang,2008、小云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nubeculosum(Meigen,1804)、多巴多足摇蚊Polypedilum(Polypedilum)tobaseptimum Kikuchi&Sasa,1990、十斑叁突多足摇蚊 Polypedilum(Tripodura)decematoguttatum(Tokunaga,1938)、哈特叁突多足摇蚊 Polypedilum(Tripodura)harteni Andersen&Mendes,2010、滨库内突多足摇蚊 Polypedilum(Uresipedzilum)bingoparadoxum Kawai,Inoue&Imabayashi,1998、圆铗内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Uresipedilum)crassiglobum Zhang&Wang,2004、刀铗内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Uresipedilum)cultellatum Goetghbuer,1931、侧毛内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Uresipedilum)lateralum Zhang&Wang,2004、拟踵内突多足摇蚊Polypedilum(Uresipedilum)paraviceps Niitsuma,1992、细铗内突多足摇蚊Polyedilum(Uresipedilum)surugense Niitsuma,1992、朝鲜狭摇蚊Stenochironomus koreanus Borkent,1984、麦氏狭摇蚊 Stenochironomus macateei(Malloch,1915)、花翅狭摇蚊Stenoc ironomus nublipennis Yamamoto,1981、塞特狭摇蚊Stenochironomus satorui(Tokunaga&Kuroda,1936)、秋月齿斑摇蚊 Stictochironomus akizukii(Tokunaga,1940)、多齿斑摇蚊 Stictochironomus multannulatus(Tokunaga,1938)、等长夏摇蚊Xiaomyia aequipedesSaether&Wang,1993、范氏枝长跗摇蚊Cladotanytarsus vanderwulpi(Edwards,1929)、寡节肛齿摇蚊 Neozavrelia oligomera Wang&Zheng,1990、缩肛齿摇蚊 Neozavrelia tamanona Sasa,1980、尖流长附摇蚊Rheotanytarsus acerbus(Johannsen,1932)、刘氏流长跗摇蚊Rheotanytus liuae Wang&Guo,2004、细长跗摇蚊Tanytarsus ejuncidus(Walker,1856)。在应用摇蚊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的章节中,一方面对浙江省摇蚊亚科已知属在I-V类水质中的分布进行了归类;一方面以永安溪为研究水体,开展了永安溪摇蚊幼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评价作用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对永安溪13个样点的摇蚊幼虫进行了调查采集,共采集1167头摇蚊幼虫,经鉴定共有31种,其中摇蚊亚科有14属17种,直突摇蚊亚科有9属10种,长足摇蚊亚科有4属4种。群落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与东洋界共有种28种,占总数的90.3%;东洋界3种,占总数的9.7%。永安溪摇蚊幼虫的优势种有5种:刘氏流长跗摇蚊Rheotanytarsu liuae Wang&Guo、壳粗腹摇蚊属一种Conchapelopia sp.、小云多足摇蚊 Polypedilum nubeculosum(Meigen)、平滑环足摇蚊 Cricottupus vierriensis Goetghebuer、台湾长跗摇蚊Tanytarsus formosanusKieffer。永安溪各采样点摇蚊幼虫的平均密度为657.8 ± 473.9 ind./m2,平均生物量为0.51±0.39g/m2,各点之间摇蚊幼虫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从上游到下游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有增大的趋势。摇蚊幼虫的现存量及分布受Chlor-a含量和溪流底质的影响最大。据Shannon指数(H')的对永安溪水质评价结果为“中污染-重污染”等级,13个点中有12个点为中污染,1个点为重污染;Hilsenhoff生物指数(BI)的水质评价结果大多数为“清洁-很清洁”等级,13个点中有4个点为很清洁、6个点为清洁、1个点为一般、2个点为污染。应用2种不同指数的水质生物评价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更适用于水生生物的群落评价,且其主要以生物分类单元为基础,没有考虑到各物种(类群)的耐污值。当耐污种代替敏感种出现,且该种密度增大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应优于实际值。BI生物指数既考虑了各物种的耐污值,又考虑了物种的个体数,增强了评价的可靠性。尽管本研究的2种指数的评价结果不尽相同,但其所展现出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摇蚊幼虫于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开展了两个实验:试验一、饲料中添加摇蚊幼虫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二、饲料中添加摇蚊幼虫对罗氏沼虾生长、饲料利用、虾体组成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一:在室内循环水养殖桶中进行82d饲养实验以检验饲料中添加摇蚊幼虫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设计负对照组Y-(鱼粉含量为25%)和正对照组Y+(鱼粉含量为29%)两种配合饲料,在 Y-饲料配方中,按 0.3%(Y1)、0.6%(Y2)、0.9%(Y3)、1.2%(Y4)和1.5%(Y5)的比例添加摇蚊幼虫粉。实验鱼初始体重为7.38 ±0.03g,实验期间每日按饱食量投喂2次。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摇蚊粉添加水平的增加,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负对照组Y-和实验组Y1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实验组Y2、Y3、Y4、Y5和正对照组Y+的FI(P<0.05)。实验鱼的饵料系数随着饲料中摇蚊粉添加水平的增加则显着降低,且正对照组Y+的FCR最低,负对照组的饵料系数最高(P<0.05)。饲料中添加摇蚊幼虫粉对实验鱼鱼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摇蚊幼虫粉添加水平的增加,实验鱼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呈显着增强趋势(P<0.05),而实验鱼肝胰脏中蛋白酶活性也呈现增强趋势(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摇蚊粉可显着促进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其适宜添加剂量为0.6%。摇蚊粉的促生长作用主要通过增强肠道内蛋白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力及肝胰脏中蛋白酶活性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摄食率和饵料系数的降低)。试验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桶中进行60d的饲养实验以检验饲料中添加摇蚊幼虫粉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设计正对照Y+中含鱼粉22%,负对照Y0中含鱼粉20%,在 Y0 基础上添加 0.5%(Y1)、1.0%(Y2)、1.5%(Y3)、2.0%(Y4)、2.5%(Y5)的摇蚊幼虫粉。实验虾初始体重为0.19 g,实验期间每日按饱食量投喂4次。随着饲料中摇蚊粉添加量的增加,罗氏沼虾的末均重和增重率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除Y1试验组外,其余各添加摇蚊幼虫的试验组均显着高于负对照组Y0,与Y+组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的趋势,添加摇蚊幼虫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Y0组(P<0.05),与Y+组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摇蚊幼虫组对肝体比和头胸甲比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肌体比无显着差异。饲料中添加摇蚊幼虫能显着降低全虾中的脂肪含量(P<0.05),但对全虾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无显着影响(P>0.05);摇蚊粉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会影响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多样性,并且会在属水平上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以摇蚊粉作为罗氏沼虾饲料中的添加剂时,其适宜添加量为1.5%-2%,可将罗氏沼虾饲料中的鱼粉含量从22%降低至20%。摇蚊粉主要通过降低饲料系数来提高罗氏沼虾的生长。以上结果表明:摇蚊昆虫可被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水产动物的饲料利用效率,并在一定范围内替代鱼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何竺柳[7]2018年在《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生长和肉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为研究目标,采用行为学及生理学等知识,研究了低盐度(0,2,4,6,8,10,12,14)条件对罗氏沼虾行为、生长发育及肉质的影响,探寻一种可行的低盐度养殖该虾及其肉质改良方法,充分利用咸淡水水资源,为筛选出适宜罗氏沼虾养殖的盐度范围提供依据,打破发展瓶颈,从而提高罗氏沼虾养殖成活率并推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罗氏沼虾研究提供更多的有益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开始前,设置不同盐度对罗氏沼虾行为观察的预实验,确定罗氏沼虾的行为动作,随后在相同条件下选取规格状态一致的罗氏沼虾进行实验,平均质量为5.32±0.20 g,平均体长为6.13±0.20 cm,最后采用SPSS20.0软件对一小时内所记录到的罗氏沼虾的行为参数进行分析和作图,结果表明:(1)盐度会增加罗氏沼虾的寻食时间,在盐度在6以上时,罗氏沼虾的寻食时间变化不大。(2)随着盐度的升高,罗氏沼虾的摄食时间而出现显着的变化,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P<0.05)。(3)罗氏沼虾的摄食次数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出现下降的趋向,但当养殖水体的盐份超过10的时,摄食次数会明显受到影响。(4)随着盐度的增加,罗氏沼虾的运动时间呈现降低的趋势,在盐度小于6的条件下,运动时间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另外,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在低盐度胁迫下,罗氏沼虾的蜕皮次数较淡水组明显减少,而且蜕壳时受到的攻击频率也降低,相残率得到有效控制,说明罗氏沼虾采取了减少行为活动的对策来降低能量消耗,从而维持自身正常的生理代谢。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体盐度的方法,在较低盐度下进行养殖,提高罗氏沼虾的成活率,提高生产效益。2.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生长状况和存活率的影响设置7个盐度组及1个对照组且每组3个平行于30 L的白色塑料箱中饲养,每个箱放入规格状态一样的幼虾30尾,平均质量为5.32±0.20 g,平均体长为6.13±0.20 cm。经过45天的低盐度养殖,从各盐度组中,随机抽取罗氏沼虾20尾,用吸水纸擦干虾体表的水分后,进行体质量、体长的测量,并计算和统计出各盐度组罗氏沼虾的平均蜕壳次数、体长增长率、存活率等生长参数,结果表明:(1)罗氏沼虾养殖初期时的体长增长率明显高于养殖末期,0~6的盐度组的养殖初期平均体长增长率是养殖末期的2倍以上。(2)罗氏沼虾养殖初期的特定生长率及肥满度均大于养殖末期,其中,0~6盐度组的养殖初末期的特定生长率相差不大,而其他较高盐度组养殖初期的特定生长率,则显着高于养殖末期(P<0.05)。(3)在0~14的盐度内,随着盐度的升高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盐度0对照组的罗氏沼虾存活率最低,仅为53.82±0.453,而实验组盐度14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3.36±0.795。(4)罗氏沼虾在淡水和咸水条件下,生长发育过程中,均有残食的现象,并且其存活率与平均蜕壳次数有关系,本研究结果也正好表明罗氏沼虾的平均蜕壳次数越少,其存活率越高。3.低盐度养殖条件对罗氏沼虾肉质的影响在各组饲养结束后,对其进行取样,每组随机取60尾,每个平行20尾,擦干虾体水份后置于冰盘上,迅速去掉头胸甲及肝胰腺剪取肌肉,用匀浆机将虾肌肉捣烂及混匀,零下80℃超低温保存,用于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结果说明:(1)在氨基酸测定过程中,因为色氨酸在水解过程中被毁坏,未能够在罗氏沼虾的肌肉中检测到色氨酸,因此共检测获得了17种,包括两种鲜味氨基酸、四种呈味氨基酸、七种必须氨基酸及十种非必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在盐度14时,达到9.08±0.15,而胱氨酸的含量最低,在盐度12时,仅有0.17±0.16;在罗氏沼虾的肌肉中,天冬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及赖氨酸的含量随着盐度的增加而上升,但各盐度组间的差异不大;而丝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则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少;胱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及亮氨酸的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与水体的盐度变化的趋势波动不大。(2)各盐度组共检测到脂肪酸11种。饱和脂肪酸(SFA)中的3种脂肪酸组分在不同盐度组中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随着盐度的升高,C14:0有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现象,盐度为6时最低(2.53±0.1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的3种脂肪酸组分含量在不同盐度组中均存在显着差别(P<0.05),但是其变化趋向与SFA不一样,随着盐度的提高而增加,在盐度组14时到达最高(30.62±0.32);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在各盐度组之间差别不是很显着(P>0.05);但PUFA中的5种脂肪酸组分含量在不一样的盐度组中均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5),其中C18:2n-6、C18:3n-3及C20:4n-6的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C20:5n-3(EPA)和C20:6n-3(DHA)的含量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EPA/DHA的比值在各盐度组中差异不显着,范围在1.11±0.31~1.18±0.48;但EPA+DHA含量在不一样的处理组之间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别(P<0.05),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向,在盐度组8时最高(14.43±0.39)。盐度的变化可以影响机体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有效地调节养殖环境的盐度将能改良罗氏沼虾的肉质,从而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俞亚东[8]2009年在《Cu~(2+)对罗氏沼虾几种同工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因肉多味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养殖规模日益扩大。然而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海,特别是在养殖中频繁使用硫酸铜清塘灭藻,使得养殖水体中Cu~(2+)含量迅速增加,给罗氏沼虾的养殖带来了潜在的威胁。铜是甲壳动物重要的营养元素,对多种生长发育相关的生物酶的组成和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过量的Cu~(2+)会对虾体产生毒害。2003年度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以Cu~(2+)浓度不超过0.01mg/L为标准,但局部水域污染超标程度却在增加,如杭州湾、舟山近海和长江口均高达0.07mg/L。因此,研究Cu~(2+)对罗氏沼虾的影响不仅对深入了解其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甲壳动物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工酶作为一种生化指标,已广泛应用于物种及杂种鉴定、基因表达与调控等研究中。虽然已有很多报道研究重金属对甲壳动物的毒性作用,但Cu~(2+)污染对罗氏沼虾同工酶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选取与局部受污染水域中接近的Cu~(2+)浓度(0.08mg/L),并参考相关文献与亚急性毒性实验的要求,配成0.01 mg/L、0.08 mg/L、0.64 mg/L、5.12 mg/L浓度梯度。饲养受试虾一周后,从酶活力、同工酶电泳酶谱和酶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叁个角度探讨Cu~(2+)对罗氏沼虾复眼、鳃、肝胰腺、心脏和肌肉五种组织内几种同工酶(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影响,以期了解Cu~(2+)对罗氏沼虾生理生化的影响,为健康养殖罗氏沼虾提供参考意见。1.Cu~(2+)对罗氏沼虾五种组织中EST、POD、SOD酶活力的影响本文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浓度Cu~(2+)饲养罗氏沼虾一周后,其五种组织中EST、POD、SOD的酶活力变化,并对实验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差异显着性,结果如下:EST活力变化情况:复眼、肌肉和心脏中EST活力弱且变化差异性不显着,鳃中EST活力受低浓度Cu~(2+)促进,当Cu~(2+)为0.64mg/L时达到最大,随后Cu~(2+)为5.12mg/L时下降,各Cu~(2+)处理组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中EST活力总体上成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Cu~(2+)为0.01mg/L时酶活力达到最大,除在Cu~(2+)为0.64mg/L时略有上升外,其余均成下降趋势,各Cu~(2+)处理组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POD活力变化情况:复眼、肌肉和心脏中POD活力弱且变化差异性相对不显着,鳃中POD活力受低浓度Cu~(2+)促进,在Cu~(2+)为0.64mg/L时达到最大,而在5.12mg/L时活力下降,各Cu~(2+)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肝胰腺中POD活力有一定波动性,先上升,在Cu~(2+)为0.01mg/L时达到最大,而后下降,在Cu~(2+)为0.64mg/L时略有上升后继续下降,各Cu~(2+)处理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SOD活力变化情况:低浓度Cu~(2+)导致五种组织中SOD活力均明显增加,复眼和心脏中SOD活力在Cu~(2+)为0.08mg/L时达到最大,其余叁种组织中SOD活力在Cu~(2+)为0.64mg/L时达到最大。而当Cu~(2+)达到5.12mg/L最高浓度时,导致五种组织中SOD活力的均明显下降,其中鳃、肝胰腺和心脏中SOD活力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性较为显着。总之随着Cu~(2+)浓度的增加,EST、POD和SOD活力总体上是先上升,后下降,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在鳃和肝胰腺中尤为明显,因而可以考虑分析这两种组织中几种酶活力的变化来了解Cu~(2+)对虾体的胁迫程度。2.Cu~(2+)对罗氏沼虾五中组织中EST、POD、SOD同工酶酶谱的影响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以及同工酶染色技术,对饲养后虾体五种组织中EST、POD、SOD进行电泳酶谱分析,发现叁种同工酶在五种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结果如下:EST酶谱变化情况:EST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较强,酶带数较多,五种组织中均没有发现酶带缺失或新增现象。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复眼、心脏和肌肉中酶带没有发现显着变化;鳃中的六条酶带成规律性变化,颜色均先加深,在Cu~(2+)为0.64mg/L时最深,而后在Cu~(2+)为5.12mg/L时均略变浅;肝胰腺中EST表达最强,共有5条酶带,其中有3条酶带(Rf=0.078、0.703、0.859)颜色深浅有显着变化,其变化趋势与相应酶活力变化相吻合,另有2条酶带(Rf=0.391、0.469)颜色深浅无明显变化。POD酶谱变化情况:复眼、心脏和肌肉中POD酶带数少,且随着Cu~(2+)浓度的增加,酶带没有发现显着变化。鳃中酶带颜色宽度先加深变宽,在0.64mg/L时达到最深最宽,随后酶带色变淡且变窄;肝胰腺中POD表达较强,共有2条酶带(Rf=0.078、0.203),其中Rf=0.078酶带变化有一定波动性,在Cu~(2+)为0.01mg/L和0.64mg/L时酶带宽而色深,其余均窄而色浅,Rf=0.203酶带随着Cu~(2+)浓度上升,酶带变深变宽,在Cu~(2+)为0.64mg/L时达到最深最宽,而后变浅变窄。SOD酶谱变化情况:复眼、心脏和肌肉中SOD酶带数少且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鳃中共有3条酶带(Rf=0.157、0.393、0.881),其中Rf=0.157和Rf=0.881两酶带均随着Cu~(2+)浓度的上升,酶带宽度增加,在Cu~(2+)为0.64mg/L时达到最宽,随后略有变窄,前一酶带颜色没有显着变化,后一酶带颜色逐步加深,在Cu~(2+)为0.64mg/L时最深,而后略有变浅,在Cu~(2+)为0.08mg/L和0.64mg/L时新增1条酶带(Rf=0.393),随后又消失;肝胰腺中共有3条酶带(Rf=0.157、0.393、0.674),其中Rf=0.157酶带随着Cu~(2+)浓度的上升,酶带逐步变宽,颜色没有显着变化,Rf=0.674酶带先变宽,色加深,在Cu~(2+)为0.08mg/L时达到顶峰,随后酶带变窄,色变浅,在Cu~(2+)为0.01mg/L、0.08mg/L、0.64mg/L时新增1条酶带(Rf=0.393),随后消失。总之,随着Cu~(2+)的上升,各组织中叁种酶酶带颜色和带宽均有所变化,鳃和肝胰腺中变化尤为显着,鳃和肝胰腺SOD还出现酶带的新增和缺失,可见这两种组织对Cu~(2+)的变化更为敏感,这可能是由于鳃是虾类重要呼吸器官,与水体中重金属直接接触,而肝胰腺是虾体内重金属的主要蓄积场所。3.Cu~(2+)对罗氏沼虾体内POD、SOD、ACP和AKP的酶细胞化学定位的影响本文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经高浓度Cu~(2+)(5.12mg/L)处理一周后罗氏沼虾五种组织(复眼、鳃、肝胰腺、心脏以及肌肉)中细胞超微结构及POD、SOD、ACP、AKP酶定位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如下:细胞结构方面:健康虾复眼细胞内色素颗粒圆实饱满,胞质清晰,可见完好细胞核,线粒体等;鳃细胞中能见到正常线粒体、细胞核等,鳃叶丰富完好,光滑平整;肝胰腺细胞内可发现多种细胞超微结构,如线粒体、微体、微绒毛以及细胞核、脂滴等,多数完好无损,胞质清晰,结构完好;心脏细胞中线粒体丰富且内嵴多而致密,肌纤维丰富,排列紧密有序;肌肉细胞中肌纤维紧密而有序排列,能清晰观察到正常细胞核、线粒体等。而经过5.12mg/L Cu~(2+)处理一周后,虾体复眼细胞中色素颗粒多数中空或破裂,细胞质浑浊,细胞核有轻微固缩;鳃中线粒体膨胀、内嵴减少,细胞结构模糊,髓样小体增多,细胞核有收缩;肝胰腺细胞中细胞核固缩,脂滴破裂,胞质浑浊,内质网有异常扩张,细胞膜部分不完整;心脏中肌质网膨胀扩张,线粒体数目减少且线粒体膨大,内嵴减少且收缩于线粒体内一角,细胞核收缩,周围有囊泡,肌纤维轻微断裂,不完整;肌肉中髓样小体增多,肌质网扩张,肌纤维轻微断裂。以上结果显示,5.12mg/LCu~(2+)对罗氏沼虾体内五种组织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鳃、心脏和肝胰腺中损伤现象尤为明显,这可能与这叁种组织的生理功能、Cu~(2+)在其中累积量较大等有关。酶定位方面:POD在健康虾中主要定位于胞质微体内,另外在肝胰腺细胞核以及脂滴周围也有发现,在高浓度Cu~(2+)胁迫后,细胞内微体数目减少,细胞核内POD阳性颗粒也消失,脂滴周围有少许阳性颗粒,POD表达明显减弱,与其酶活力及酶电泳结果相吻合;SOD在健康虾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脂滴周围、线粒体膜周围等,Cu~(2+)胁迫后线粒体膜及脂滴周围阳性颗粒减少,而细胞核内也未发现SOD阳性颗粒,SOD表达减弱,与其活力及电泳结果相吻合。以上两种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酶的表达下降,揭示高浓度Cu~(2+)可导致虾体免疫机能的显着下降,此时虾体更易于受到各种病菌的感染。ACP在健康虾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溶酶体、肌质网内,在受到Cu~(2+)胁迫后,细胞核、溶酶体、肌质网及胞质内出现大量ACP阳性颗粒,ACP表达得到异常增强。AKP在健康虾中主要定位于核膜、细胞膜、脂滴以及肌质网等周围,而在受到Cu~(2+)胁迫后,AKP阳性颗粒显着增加,出现于核膜、细胞膜、脂滴、肌质网以及胞内非正常膜性结构中,AKP得到异常增强。ACP是溶酶体的标志酶,ACP的表达增加,揭示细胞中可能出现大量病变细胞器,刺激机体产生更多溶酶体分泌更多的ACP来消化;而与细胞膜性结构密切相关的AKP得到大量表达,提示此时细胞内膜的合成活动加强,可能是由于细胞将溶酶体消化后的残余物质通过分泌小泡向外运输,从而刺激AKP大量异常表达来合成更多细胞膜。综上所述,在受不同浓度Cu~(2+)处理一周后,在酶活力、酶谱以及电镜观察分析中可以看出五种组织中几种同工酶均有所变化,以鳃、肝胰腺变化最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鳃是虾类重要的呼吸器官,与水体中重金属直接接触,而肝胰腺是虾体内重金属的主要蓄积场所,因而这两种组织对水环境中Cu~(2+)的变化尤为敏感。

鞠波[9]2014年在《人工湿地调控罗氏沼虾塘水质效果与罗氏沼虾摄食节律及NO_2~--N对其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已成为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经济虾类之一,养殖面积与年产量逐年增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罗氏沼虾养殖仍主要采用传统的高密度、高换水率等粗放养殖方式,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含丰富氮、磷、有机物等的富营养废水不经处理排入周围水域,既破坏周边水域生态环境,又对罗氏沼虾养殖业带来诸多潜在危害。探讨养殖废水净化处理新技术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工湿地为一种新型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多种作用,可有效去除废水中颗粒物、氮、磷以及蓝绿藻等,其具构建、运行费用低,易维护等优点。本文重点研究人工湿地间歇性运转调控罗氏沼虾养殖水质的技术与效果,并对罗氏沼虾的生长特征进行较全面研究分析,获得叁种可表征罗氏沼虾生长特征的生长方程。此外,还进行了有关不同光周期下罗氏沼虾的日摄食节律与不同亚硝态氮浓度下其能量代谢状况的研究,以为人工湿地调控养殖水体提供辅助性参考。试验采用表面流(FWS)与水平潜流(SF)复合型人工湿地系统(582.2m2)由斜坡区、挺水植物区与蓄水池叁单元组成。试验自养殖前期(31d)至结束,13次间歇运转人工湿地,每次均处理约22%试验塘水体,水力负荷1.03m/d。湿地系统对TAN、NO2--N、NO3--N、PO43--P与CODMn具较高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45.0%、33.3%、66.4%、35.4与39.6%。并抑制虾塘微囊藻繁衍危害。间歇运转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联合塘内微孔曝气增氧机、水质净化网,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确保养殖周期内虾塘主要水化学指标处于罗氏沼虾生长适宜、安全范围内,显示人工湿地具有经济、节能减排、易管理等优点,确保生产性养殖取得高效、绿色、健康的良好效果。饵料投喂与生物代谢状况是水质调控的基础,本文为了结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水处理效果对调控罗氏沼虾养殖水体的运转参数进行修正,尚开展了光周期对罗氏沼虾日摄食节律、消化酶活力及消化率的研究:试验设置LN(自然光照)、L0h(持续黑暗)、L8h(8h光照,16h黑暗)、L12h(12h光照,12h黑暗)、L16h(16h光照,8h黑暗)与L24h(持续光照)等6种光照周期,每组4个重复,并将24h(1d)以4h为间隔分成6个时段(0:00~4:00、4:00~8: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于适宜水环境下,室内水泥池养殖15d,研究了光周期对罗氏沼虾日摄食节律、消化酶活力及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发现,罗氏沼虾的摄食节律为内源性节律,6种光照周期条件下摄食节律不变,均在16:00~20:00时段出现摄食高峰,时段0:00~4:00与20:00~24:00为两个次高峰。此外,罗氏沼虾各组织主要消化酶活性均在摄食高峰期出现活力高峰,摄食低谷期其活力受光暗影响明显,黑暗状态高于光照状态,同时罗氏沼虾对饲料中干物质及蛋白质的消化率与其消化酶活性昼夜节律存在高度一致性。还进行了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存活、生长及能量代谢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单因子6处理设计,对照组水体NO2--N浓度为0.04mg/L,试验组水体NO2--N浓度分别为2mg/L、4mg/L、6mg/L、8mg/L、10mg/L,其它水环境因子均在适宜范围,于室内塑料箱养殖15d,以研究亚硝酸盐对罗氏沼虾存活、生长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的存活、生长和能量分配模式均有影响。在胁迫状态下,机体分解代谢加强,合成代谢减弱,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的耗竭;另一方面又使某些营养物质合成受阻,从而使生长缓慢甚至停滞。此外,亚硝态氮胁迫对罗氏沼虾生理调节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虾的食欲降低,摄食量减少,且对摄入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导致其生长速度减慢。罗氏沼虾的养殖生产中,需密切关注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为确保能量最优转化为生长能,亚硝态氮浓度宜稳定在CNO2--N≤4mg/L范围之内。

余静, 许燕, 王芳[10]2011年在《硫化氢对罗氏沼虾4种组织中POD、PPO酶活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罗氏沼虾暴露在0、0.05、0.1、0.15、0.2 mg/L硫化氢中12 h后显示,随着硫化氢浓度的增加,其肝脏、心脏、鳃、复眼4种组织中POD和PPO的酶活力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硫化氢对罗氏沼虾4种组织中POD和PPO酶活力的影响与浓度有关,其中对肝脏和鳃两种组织中POD、PPO酶活力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组织,这两种免疫相关酶的酶活力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虾类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胁迫程度和毒性.

参考文献:

[1]. 两种主要环境因子对罗氏沼虾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玥. 浙江大学. 2004

[2]. 壬基酚与叁丁基锡对罗氏沼虾免疫因子、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和性腺发育的影响[D]. 李郁娇. 广东海洋大学. 2011

[3]. Cu~(2+)、Zn~(2+)对罗氏沼虾生长以及卵巢发育的影响[D]. 黎东. 广东海洋大学. 2013

[4]. 养殖密度、盐度和温度对罗氏沼虾性别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D]. 周梦颖. 上海海洋大学. 2014

[5]. 环境胁迫对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行为、生长及生理活动的影响[D]. 于赫男. 暨南大学. 2007

[6]. 浙江省摇蚊亚科分类学研究及在水质评价与水产饲料中的应用[D]. 齐鑫. 浙江大学. 2017

[7]. 低盐度胁迫对罗氏沼虾生长和肉质的影响[D]. 何竺柳. 浙江海洋大学. 2018

[8]. Cu~(2+)对罗氏沼虾几种同工酶的影响[D]. 俞亚东.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9]. 人工湿地调控罗氏沼虾塘水质效果与罗氏沼虾摄食节律及NO_2~--N对其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D]. 鞠波. 上海海洋大学. 2014

[10]. 硫化氢对罗氏沼虾4种组织中POD、PPO酶活力的影响[J]. 余静, 许燕, 王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标签:;  ;  ;  ;  ;  

两种主要环境因子对罗氏沼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