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李菁苗[1]2003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以科技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化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滞后时代的发展需要走出自身的困境。 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行资本靠国家拨款,高校没有核算成本的动力,也没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冲动。市场经济对高教的渗透,使得高校原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时,“国家包办教育”的从容已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在高等教育内部建立产业机制,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在强调政府继续充当投资者的同时,努力探索高等教育自我完善的方法,寻找一条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因此,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比较等分析方法,提出了以产业理论为支撑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模式;综合运用教育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系统研究了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发展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其次必须改变现有的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使其更适应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张随刚[2]2001年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发展和管理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来实现的,国家的态度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明确国家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揭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需要,总结政府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得与失,为实现民办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为丰富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研究作出贡献。 本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是引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义及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第二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我国当前若干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这部分共分为四个专题: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政策、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政策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政策。第叁章是本论文的结论部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在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之后,本论文提出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具体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应着眼于建立六种机制: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利益回报(驱动)机制、宏观管理与自主办学机制、政府扶持机制和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制度。

齐杭[3]2017年在《198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术争鸣历程与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30多年来,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发展迅速。本文所关注的是30多年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都有哪些学术争鸣,这些争鸣都围绕什么内容展开,所争鸣的内容是什么。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这些学术争鸣进行梳理,以期展现198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争鸣全貌,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脉络,厘清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引起研究者对学术争鸣的重视。本文首先对198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争鸣问题进行梳理,并详细展现争鸣的起源、争鸣的过程、代表人物、主要的争鸣观点及评价。198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主要争鸣有:1985年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争论、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高等教育“规律”、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关系、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然后对198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术争鸣的特点进行总结,得出的主要特点有:从数量上看,争鸣的文章、次数都相对较少,高等教育争鸣远远不够;从质量上看,部分学术争鸣流于表面,高质量深层次的争鸣较少;从内容上看,既有理论问题的争鸣也有实践问题的争鸣;从争鸣者来看,批判性的知识分子缺乏。应该从培养批判精神、完善学术圈学术争鸣氛围、发挥学术期刊对学术争鸣的引导作用等叁个方面来促进高等教育学术争鸣的发展。鉴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涉及问题较多,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本文在文献的取舍,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如何推动学术争鸣的发展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甘剑锋[4]2008年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走向高速发展阶段。在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期间暴露出的社会矛盾中,我国高校出现的一个贫困生群体,逐渐引起了家庭、社会、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由此,本文以此立论,意在从构建和谐社会中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提供实证性对策。本论文分为六大部分,现概述如下。导论:该部分主要介绍的是问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本课题的前沿研究动态、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难点;同时,介绍了郑州大学近年来跨越式发展的相关情况和助学工作的成绩,以说明其代表性。第一章:高校贫困生的现况描述着重介绍的是全国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和贫困生的规模,通过实证调研,笔者根据最保守的估计,认为全国高校贫困生比例平均为20%,特困生比例平均为10%,全国各类高等教育贫困生总数量为500多万,特困生总数量为250万。贫困生成因这部分主要是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贫困生进行不同原因的探究,对形成贫困生的家庭原因做了概说;对高校贫困生比例的升高、规模的扩大、数量长期居高不下等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认为高校收费是造成贫困生比例大幅上升的根源,高校扩招是造成贫困生数量激剧增加的根源,资助制度的低效运行是贫困生总量居高不下的根源。第二章: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理论探讨。贫困生问题的长期存在,被认为是和谐社会构建中最不和谐的音符,是对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公平、友爱的掣肘,不符合和谐社会——爱无差等的初衷;贫困生问题的长期存在,实际上是教育不公的一种表现,教育不公是社会不公的首恶,不解决贫困生问题不符合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的本质要求;贫困生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直接体现,是政府不作为的代名词,与公共服务——阳光普照的题中之义相违背。贫困生问题的长期存在,是教育产业化余毒未尽的遗害,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所以,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爱无差等、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公共服务——阳光普照的内涵,让广大贫困生能够享受和谐社会无边的大爱,沐浴在均等的公共服务阳光雨露之中,接受公平的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第叁章: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政策评价。政策效果部分主要是对我国高校和郑州大学实施贫困生资助政策以来近年工作的大致回顾和初步总结,成绩是主要的,源于政府的重视和高校的努力。政策评价部分以郑州大学助学案例为对象,对我国现行的“奖、贷、助、补、减”五种基本资助方式进行逐个研究,分析利弊;并在现代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人力资本投资”叁大理念的指导下,对五种资助方式进行效能研究,做出最优化排序: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以利于今后的助学工作。第四章: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政策思考,主要是从理论层面理性分析国家助学政策大政方针及其走向。说明对贫困生的资助,有四个角色——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政府是主体,学校是依托,社会是辅助,家庭是基础。在资助经费上,政府要加大投入,社会要热情捐助,学校要积极创收。在资助政策的立法上,要认清政府是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立法主体,政府有责任制定、完善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确保资助政策的实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资助经验的借鉴上,对国外助学政策中科学、有效、于我可行的,就要大胆、包容地为我所用,简要介绍了五个国家的资助政策以及可以学习的经验。在资助方式上,针对现有资助政策实施的若干缺陷,提出有偿资助原则、助学育人原则、资助体系中贷款为主原则、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相融合一原则、学费减免淡出原则、、助学贷款中生源地贷款为主的原则,以期政策优化之效果。第五章: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制度建议。主要围绕在解决贫困生问题这一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经费紧张、学校助学资金匮乏、社会助学绩效不彰、贫困生贷款诚信缺位、贷款银行风险过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乏力、勤工助学低效运行等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制度建议,重在意义探究、可行性分析、实际操作的摸索。建议具体分为叁个层面:第一,以政府为主导,成立教育银行,专门经营国家助学贷款、发行教育彩票和发行教育公债等业务;发行教育彩票和发行教育公债,旨在筹集充足的教育经费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以高校为支撑,成立高校教育基金会,广泛吸纳社会助学资金;拓展勤工助学渠道、完善勤工助学功能,以鼓励贫困生“以工养学”;推行学制改革、真正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为贫困生自我解决问题提供更大的空间;加强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助学育人效力,让贫困生健康、全面成长。第叁,以社会为补充,建立助学贷款信用保险,解除银行信贷风险,提高其贷款积极性,争取“应贷尽贷”;建立全国联网的高校学生征信系统,强化贫困生诚信意识,“有贷有还”,提高助学贷款回收率。

陈凤斌[5]2009年在《网络游戏的时代特征及其与高等教育的改革》文中指出网络游戏属于电子游戏的范畴,网络游戏继承了传统游戏的本质精神,却创新发展了传统游戏的内容、形式及价值。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时期,网络游戏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网络游戏是一种经济产业,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现代科技创新应用的产物。伴随着对网络游戏认识与研究的深入,网络游戏逐渐走进高等教育。网络游戏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强大的教育功能,网络游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高了高等学校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但如此,网络游戏产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环境,对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上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网络游戏的精神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从另一个角度促使我们认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也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积极的启示。

唐文忠[6]2015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高等职业教育无疑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随着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发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未能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社会仍然对高等职业教育持有偏见;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规范作用仍有待加强;办学经费仍显不足;校企合作的广度有待拓宽,深度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仍显落后。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梳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嬗变轨迹,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数据实证阐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国际国内新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与经济发展有效契合的经验,最后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而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平[7]2012年在《现实关怀:教育政策研究取向》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元研究的视角,以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作为专题,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从数量变化、研究领域、基本问题和主流观点、研究视野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认为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存在如下四个特征: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始终坚持对重大政策的研究、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始终保持对社会变革的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日益受各级各类教育和学科领域的关注、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视野日益开阔。本研究对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国家始终重视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困扰、社会变革不断推进、学术环境。本研究对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状况的分析旨在以管窥豹的反映出教育政策研究的状况,揭示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的特征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论证教育政策研究的“现实关怀”取向。

栗红[8]2004年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产业化势趋凸显,多元化格局渐次形成。其中,民办高等教育以其独辟蹊径、拓荒探索的姿态挤身于教育改革潮头,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也构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论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概念、性质作了界定,阐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特征和作用,梳理和评述了理论界一些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通过考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时进程及其态势,总结、概括了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作了分析。论文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讨论了美、日等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论文就我国民高等教育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加速民办高等教育法制化进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及其监管力度;创造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机制;营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良性机制;要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下,促进普通高校与民办高校改革的协同互动,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兰文巧[9]2007年在《高等教育产品及其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等急剧的社会变革。从教育者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观察,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营销成为高等教育组织以满足“顾客“需要和愿望为目的,通过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运用市场策略实现自身目标的一种社会和管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营销的本质特征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而后是一种教育变革,因而,有必要加强营销理论的实用性及营销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并在实践中积极拓展高等教育营销范围。高等教育营销的关键,是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功能和运行方式,在理论上提供或者形成一套指导高校运行管理的理想模式,在实践上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满足高校营销需求。为此,本文首先从高等教育产品形式着手,以高等教育营销的内涵与特征为切入点,纵观高等教育营销理念的演变与发展,分析营销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其次,归纳了经济学、社会学、组织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关于高等教育营销的理论,为高等教育营销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剖析国内外高等教育营销实践,以获得启示和借鉴;最后,通过分析到综合,归纳到演绎,抽象到概括,从产品决策、定价决策、分销决策、促销决策四个方面构建高等教育营销方略,从“大学、政府、市场”叁者关系着手于高等教育营销调适。可以说,高等教育产品及其营销的研究是一个关于观念上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变化、宏观上如何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微观上如何创造条件满足需求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魏腊云[10]2001年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以及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使得高等教育产业问题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课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围绕高等教育产业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论战,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及依据的理论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人们对高等教育产业及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认识存在大量的分歧,甚至导致截然相反的认识和思想主张。 在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等教育产业自身发展为目的,变高等教育事业性劳动为生产性劳动,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产业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加强产学研各生产环节的结合,使高等教育产业的生产活动日益联接成紧密结合的整体,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民主化以及高等教育特色化等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实条件下的价值取向;知识产业化和产业知识化是高等教育产业化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有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实现高等学校职能的整合和超越是高等教育进行产业化变革内在逻辑发展的价值所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应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的宏观对策,而高等学校则应从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科技制度和产业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中的若干问题[D]. 李菁苗. 西北大学. 2003

[2].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 张随刚. 厦门大学. 2001

[3]. 198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术争鸣历程与特点研究[D]. 齐杭. 苏州大学. 2017

[4].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 甘剑锋.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 网络游戏的时代特征及其与高等教育的改革[D]. 陈凤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6].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唐文忠.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7]. 现实关怀:教育政策研究取向[D]. 李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8].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 栗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9]. 高等教育产品及其营销研究[D]. 兰文巧. 沈阳师范大学. 2007

[10]. 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 魏腊云. 湘潭大学. 2001

标签:;  ;  ;  ;  ;  ;  ;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