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讲评课“三步走”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三步走论文,评课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学习阶段,考试和试卷讲评是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收获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一套优质的试题能够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一堂高水平的试卷讲评课,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因此,对于试卷讲评课,教师要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试卷讲评课绝不是单纯的“试题纠错课”、“责骂批评课”,它的价值有待于教师不断地研究、探索。根据高中地理讲评课的实践,我认为要抓好课前准备、课堂分析、课后辅导“三环节”,形成讲评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目前高中地理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地理讲评普遍存在“逐题机械式的讲评、缺少师生互动、就题论题”等问题,使得讲评课乏味、单调,不仅一些教师不喜欢上讲评课,而且学生往往也是兴趣不高。目前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大体有三种:
其一,少数教师将试卷答案以书面的形式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让学生自己订正,有的教师在课堂只展示答案而缺少讲评,这样做使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一些题目的答案,更缺少针对性的练习强化。这是对讲评课不负责的处理方式。
其二,许多教师讲评时,题题不放过,这样往往要花上二、三节课才能讲完讲一份试卷。这样的讲评课效率不高,不仅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其三,还有一些教师在讲评时,会根据批改试卷时发现的问题,以及从学生那得到的反馈,对讲评内容有所侧重,选出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或自己认为比较复杂的难题进行讲评。这样做比前面两种的效果好,但是存在教师自己讲、学生被动听、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单纯就题论题,缺少必要的拓展等问题,造成许多学生只获得某一道题目的答案,而不能有效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效果欠佳。
二、高中地理讲评课的实践模式
如何克服上述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开展积极高效的讲评课呢?通过不断实践,我从“有利于知识点的补缺补漏,有利于教学上薄弱环节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的讲评课目的出发,思考高中地理讲评课的教学模式,现从“课前准备、课堂讲评、课后辅导”三方面阐述个人观点。
1.第一步:课前准备——重视相关信息收集、分析
课前,教师要及时批改地理检测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有第一手材料。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为后面的试卷讲评作好准备工作。
(1)对学生试卷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班级整体情况。如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还可和“对照参考班级”对比数据,以确定本班级成绩状况。
(2)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抽取学生试卷进行统计(以班级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试卷为样本,这些学生比较具有代表性),详细了解学生各题的得分情况:统计每题得分率、答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同时,对有创见的解答及相应的学生,应心中有数。
(3)对试题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试题的出题方向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分析试题覆盖的知识点、着重对哪些地理能力进行考查,以及命题者的意图等等。
(4)收集学生意见。课前将试卷答案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让学生自己先订正,并以书面形式提交自己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我把学生的意见加以梳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讲评课结合典型试题,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在课余进行单独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总之,课前分析要尽量翔实准确,并且要注重时效性,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
2.第二步:课堂讲评——发挥讲评课特色,提高教学效果
讲评课与其他课型相比有明显区别,发挥讲评课特色,增强讲评的目的性,能有效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果。
(1)重视学生心理,遵循鼓励性原则
多数学生对考试成绩,甚至每题得分是很重视的,所以讲评课应及时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对成绩好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答题思路清晰、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捕捉闪光点,使之树立信心。在讲评课上,要充分发挥讲评课特色,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忌对学生答卷中的失误进行埋怨、指责、讽刺、挖苦,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互动性原则
讲评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上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评过程中应遵循互动性原则,不断地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甚至讨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那些答题精彩的学生,可以请他们来叙述自己的见解或者是解题思路;而答题错误的学生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请他们来谈谈,让大家分析错误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帮他们纠正错误。
(3)重视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的培养
通过讲评课前的分析,常常会发现有些试题是考过、讲过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不对,甚至有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做时不知道下手,但是我一讲评就觉得很容易”。这往往是由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因此,地理试卷的讲评,关键在于能否开出“良方”,使学生避免再犯同样的“病”。教师讲解过程中,要清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的培养,要讲清“如何审题”、“用何种方法解题”,强调“答题规范化”等,要鼓励学生在平时应该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
在题型方面,试卷中的选择题往往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地理基本概念、地理规律和特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排除法、推理法、直接法等解题方法;试卷中的非选择题,往往要求学生从材料和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加以解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原理、区位影响因素等,分析地理区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讲评课上展示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在具体试题讲评时,要教学生解题时寻找准确的突破口,进而理清思路,选择最佳的解题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归纳能力和规范的表述能力。例如,回答地形特征首先要回答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然后是地势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回答水文特征要从流量、水位变化、含沙量、冰期、水能等方面进行概括;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概括。
例如,在高中地理总复习的测试卷中,关于“气温、降水与河流”的一组题得分率较低,需要予以讲评、分析。题目:下图表示在某水文站观测到的径流分配、降水、气温及该河段的补给类型,请回答问题。
(Ⅰ)如图所示,①的补给类型是( )。
A.冰雪融水补给
B.湖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降雨补给
(Ⅱ)如图所示,造成②类型补给在春季多、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多风,流域内多地形雨
B.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C.夏季单一暖气流控制,少锋面雨
D.冬季积雪多,春季增温快
向学生分析:本组试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清楚图示中的气温、降水与河流三种补给之间的关系。补给类型①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判断①是雨水补给。补给类型②在春、夏季节较多,秋季较少,冬季没有,可以判断②是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其主要原因是春季的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量增加;夏季随着冰雪融化量增加,积雪量也减少,因此它的补给量反而没有春季的多;冬季气温低,出现结冰现象。补给类型③随季节的变化很小,常年稳定,可以判断③是地下水补给。
归纳拓展:河流的补给方式与径流量的变化关系: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比较稳定;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随气温及积雪量的大小而变化,这类河流往往在春季形成汛期。
(4)重视讲评内容的选择、深化和归类
课堂时间有限,要重视讲评内容的选择、深化和归类。讲评时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进而对要讲评的试题有所侧重。一是侧重在知识、技能和解题方法上与考点关系密切的题,同时尽量对试题进行恰当归类,进行比较讲评;二是选择学生卷面上出错较多的题拿来进行讲评,在按原题讲评后,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对原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对某个知识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发散。当然要注意不刻意求难,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有阶梯性、渐进性,让学生感到别开生面,深受启发。
3第三步:课后辅导——巩固讲评课效果
讲评后,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消化、反思,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补缺补漏”。首先,引导学生再次认真分析试卷、整理并登记失分知识点;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对答题方法进行提炼,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再次,因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所以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有些题目已经讲得很详细,但可能还会有些学困生对有些问题仍搞不清,课后很有必要关心这部分学生,及时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讲评课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选出试卷中出错率较高的问题或知识点,有意识地放在平时的讲练之中,增强知识的再现率,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巩固讲评课效果。
总之,到高中复习阶段,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较多状态是练习、考试与讲评,更应重视讲评课这一重要教学课型,让其成为知识链接的枢纽和桥梁。而要取得良好的讲评课效果,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方面,要懂得讲评的重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迁移应用等方面能力的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