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校录取留学生的比较研究_高等学校论文

海峡两岸高校录取留学生的比较研究_高等学校论文

海峡两岸高等学校招收海外学生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高等学校论文,海外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通过有关资料,对海峡两岸高等学校招收海外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希望能对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双方高等学校扩大海外生源的工作有所启示。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台湾把海外华侨学生、外籍华人学生、港澳地区学生叫做“侨生”,而大陆将上述三类学生再加上台湾学生统称为“海外学生”。为了行文上的方便,本文在使用“海外学生”和“侨生”这两个概念时,与海峡两岸的不同习惯相一致。

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大陆的高等院校于1978年恢复了对外招生,招收的对象以华侨、港澳台青年及外籍华人学生为主。从1978年到1991年,对外招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做过几次较大的调整。1978年和1979年海外学生参加国内高考的统一考试,而后暨南大学、华侨大学联合单独对外招生,到港澳设报名点和考场,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香港高中毕业生可以根据高中会考、高等程度考试和高级程度考试的成绩申请报考两校预科、专科和本科,然后进行面试,择优录取,个别优秀生可以保送。从1985年开始,又增加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厦门大学等七校联合对招生,并委托香港考试局代为接受报名和组织考场考务。1989年以后上述院校又与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分开,从而成为两个并行的高等学校对外招生系统。除此之外,深圳大学、广西大学、汕头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亦先后参加对外招生。因此,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不断增加,招收的学科涵盖面逐步扩大,招生层次从研究生、本科、专科至预科都有,形成一个以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为主,有几十多所大学参加的对外招生高校网络。

从海外学生报考的人数上看,1978年到1981年逐年人数依次为868、622、576、547人,以后逐年增加,1985年达到2055人为最高峰,1986到1990年逐年下降,分别为1898、1749、1678、798和614人。可见十三年来海外学生报考人数呈波浪形,1985年是第一个高峰,而后慢慢走向低谷。至于在生源分布方面,可以说港澳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例如1985年港澳生共有1782人,占报考总人数的86.7%;1987年共有1384人,占报考总人数的79.1%;1990年共有418人,占报考总人数的68.1%①。说明在生源的地区分布上,由五、六十年代的华侨学生占多数变成如今的以港澳学生占多数,而东南亚一些侨生、华裔青年学生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没有生源来报考。近年来这种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台湾高等学校招收侨生,开始于1951年。四十年来,由于采取了保送入学、甄别保送以及联考优待录取等多种招生办法,生源逐步增加。据统计,1951年招收103人,以后逐年递增,至1967年开始超过3000人,到1978年的12年间,除了1971年招收2965人以外,每年均在3000到3900人之间。1979年以后,每年高校招收的侨生都超过4000人。例如1982年台湾大专院校共招收侨生4556人,大专院校侨生总数达10879人;1986年招收侨生5303人,大专院校桥生总数达11113人;1989年度大专院校共有桥生10245人,大学先修班侨生1229人。台湾的侨生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亚洲的香港、东南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例如,1986年台湾大专院校共有侨生11113人,其中来自香港的有3859人,马来西亚有2996人,韩国914人,缅甸86人,印尼689人,泰国473人;1989年来自香港的有3729人,马来西亚3177人,韩国795人,缅甸913人,印尼655人②。可见,八十年代以后,海外每年到台湾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学习的人数大约在4500-5500人之间,而且比较稳定。历史上有华侨学生回中国学习传统的国家和地区,仍有较大数量的学生到台湾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外华侨学生大批大批地回到大陆,因而促进了华侨教育的迅速发展。华侨教育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上,与国内普通学校基本上是一致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华侨教育的“断层”。1978年以后,华侨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出现海外华侨生源锐减等情况,特别是海外学生来内地学习的目的,从以前的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变为以后回居住地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或者便于再到外国留学提供方便,所以华侨学校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都与文革前有很大的不同。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学方针政策。至于台湾,仍然沿袭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传统,一贯重视华侨教育。1952年台湾“侨务委员会”就明确提出“无侨教即无侨务”的口号。华侨教育工作由台湾“教育部”、“侨委会”、“外交部”以及驻外“使领馆”、“代表机构”具体分工负责。为了使工作有章可循,台湾当局制订了一系列侨生回台升学的法令、条例、1983年又修订公布了《侨生回国就读及辅导办法》,并成为台湾华侨教育的基本法令,此外还不断地修订补充一些具体条例或者实施细则。各个大学和独立学院均设有侨生辅导机构,配备专人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下面着重从招生办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对海峡两岸高等学校招收海外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在招生办法方面。中国大陆已经基本形成了两个对外联合招生的体系。一个是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到1992年,参加“联合招收”的学校已经增加到57所。另一个更为重要,就是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灵活招生办法。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是两所专门为招收海外学生而设的华侨高等学校,除了采取单独命题对外招生考试录取的办法之外,还采取了推荐保送、有条件地申请免于笔试入学等灵活办法,并且已经形成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台湾亦根据侨生生源的特点,实行免试保送、甄试保送、参加大学联招考试等多种招生办法,多渠道地扩大招生人数。侨生被录取以后,统一分送到各大专院校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绝大多数集中在各大学和独立学院,公立比私立的多。由于台湾对侨生入学是采取集中分送、分散入学的办法,因而可以全岛统筹,合理安排。所有的大学及独立学院均向侨生开放,侨生都可以申请填报,然后按考生成绩和志愿分发到各个学校。由于可以选择的学校和科系多,比较能满足侨生的不同志愿和兴趣。当然,台湾当局对侨生的范围、照顾程度等,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修订。近年台湾已经正式拨款建立了暨南大学,专门以招收侨生为主,预计从1994年开始招生。

由此可见,在招收海外学生方面,尽管大陆与台湾在具体方法上略有不同,但总的方针与大的思路基本相同,而且随着不断修改完善从而更加接近。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大陆的暨南大学与华侨大学在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中,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面向特区”为办学方向,提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若干设想,并付诸实施。首先,调整了院系专业设置,增设外向型和应用型的专业;其次,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技术型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重视汉语、英语和计算机语言的训练;再次,改革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海外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以中华文化为主题;最后,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两校均较早实行了学分制,而且对海外学生在转系、转学及选修课程等问题上,都有比内地学生更为灵活的办法。

台湾各个高等院校对侨生采取了专门辅导的办法,尽量让到台湾学习的侨生完成规定的课时计划并得以毕业。对侨生的辅导包括入学、课业、品德、生活和课外活动等五个方面,而且均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主要是贯彻生活上从优照顾,品德上加强教育和管理,教学上采取多种辅导班和实习班扶助升级,学籍管理上灵活放松的方针。例如,对学习基础较差的侨生,采取少修学分、延长学制毕业的做法,还规定了从宽转系的办法;大学及独立学院一二年级侨生成绩不及格需退学者,可改分送入三年制的专科学校就读等。

由此可见,海峡两岸的高等学校对海外学生在教学上都采取了特殊辅导、格外照顾的方针,而且各种具体措施也有类似之处,目的都是为了尽力提高海外学生的质量。应当指出的是,自从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令以后,台湾高校所开设的“反共复国”之类的八股课程越来越少,因此海峡两岸的高等学校或许可以在帮助海外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上求得共识。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海峡两岸的高等学校在招收海外学生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当然,由于台湾经济较为发达,各个高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较为完善,加上一贯重视海外华侨教育,台湾所招收的侨生的数量和质量都要超过大陆。对此我们认为,就大陆高校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一,关于扩大海外生源的问题。从每年约有5千多侨生去台湾各级学校学习的情况,说明海外华侨华人是愿意送子女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海外无疑是有生源的。如果再加上台湾每年约有5万人到外国留学,则大陆扩大招收海外学生是很有希望的。一般说来,学生及学生家长选择留学地区和学校,取决于政治、经济及文化诸多因素,例如社会制度异同、留学地点远近、传统的留学地区、学校的知名度及学术水平学术风气、学习内容及教学生活语言是否相同、经济开支的大小、毕业文凭回居留地是否得到承认等等。因此,除了华侨、港澳台学生之外,我们也要把目光盯住数量很大的外籍华人学生,采取措施鼓励他们报考大陆的高等学校。要采取多种渠道扩大海外生源,可以委托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华文教育机构或有协作关系的高等学校,全权代表大陆某一所或若干所高等学校在当地招生,或者实行互换学生的交流合作。此外,大陆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应当向海外学生开放,除招收本科生、专科生之外,有条件的也要招收研究生,也可以办各种培训班和函授教育。

第二,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知道,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高等学校时,首先是选择当地的名牌大学,其次是当地的一般大学,二者都满足不了时,才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到外国的大学学习。因此,对于能来大陆报考大学的海外生源,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他们经过了中学的正规教育,取得了高中毕业资格,有的还经过了当地会考合格,因而具备有高中毕业生基本素质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上述选择加上各国各地区中小学学制不尽相同,高中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考试方法也有差别,所以他们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既不能只要是高中毕业,就来者不拒,一律升入大学一年级;也不能国内的高中毕业生成绩和高考的成绩来要求他们。否则必将出现质量严重下降或拒之于大学大门之外的现象,这两者都是不符合于招收海外学生的基本精神的。根据海外学生的特殊情况,从招生开始到他们毕业后回原居住地工作,都应制订一整套适合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各个方面的管理方法。特别是根据世界科技信息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外向型高等学校应当逐步淡化专业界限,只设学院和学系,优化课程结构,注意学科的综合化和互相渗透的特点,各学科的学生都应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多种语言工具的掌握,做到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有扎实的基础、广阔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研究生还应当在某一个学科方向上有进行独立研究和经营开拓的能力。

第三,海峡两岸的高等学校应当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共同做好招收海外学生的工作。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联合召开学术讨论会、经常性的学术互访、建立姊妹学校关系等。

只要国际上能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只要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得到加强,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海外学生到大陆与台湾深造。

注释:

①参见《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华侨大学招生办《近二年华侨港澳生源锐减原因调查报告》,1990年9月打印稿。

②参见台湾《第五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十七篇华侨教育”;《“中华民国”教育统计1990年》。

标签:;  ;  ;  ;  ;  ;  ;  ;  

海峡两岸高校录取留学生的比较研究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