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话_远程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话_远程教育论文

关于高等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那么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其主要弊病何在?

陆士桢:高等教育本身是个非常社会化的问题。它与经济紧密相联,与中国人传统的“光宗耀祖”的家族观念和“学以平天下”的个人理念紧密相联,因而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社会性震撼力。当前的高教改革是与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相一致的,除了自身结构问题外,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弊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过去高等教育存在数量少、专业、地域发展不均问题,因而决定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实行淘汰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必须以高考方式来支撑这样一个“金字塔”型教育体系。当前进行的高校扩招、教育布局调整、高校合并等一系列改革正是从高等教育分布上来解决教育的“金字塔”体制问题。二、过早地专业化教育。较低的经济水平使得过去高等教育科目细化过早、过细,与市场需求脱轨,同时文、理相隔离,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这一体制下的人才面临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挑战,难以适应竞争的加剧。三、过高地追求学术化,忽视实际性研究,欠缺实践性与创新性教育,使学生思维囿于理论性以及狭窄的门派之争中。我们的学生常在国际自然性、理论性竞赛中获奖,但在实践性竞赛中获奖得很少,足以说明这一点。当前提倡高校合并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是一个好的举措,但我担心有些部门、学校将这一相互制约联系的深层次问题过于简单处理,流于肤浅。四、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化程度低,传统计划经济下把社会人的一面削弱,强化了单位人的一面,对人的思想起着禁锢的作用。实际上高等教育应适应社会化发展,倡导人本主义,体现更完整地社会化诸如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民主性、权利、义务等等。

记者:教育是否是公共产品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隐藏在背后的焦点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到底是政府还是社会公众?

陆士桢:我认为教育的投资主体应该是政府。尽管教育确实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但按教育学的一个很严谨的规定:它是有组织地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社会性行为。政府有责任合理分配其资源、资助高等教育。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投资主体是政府,即采取以公共资金为主,私人资金为辅的资金结构。另一方面,在教育发展进程中,挖掘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办教育对我们国家目前教育的发展是有益处的,因为国家资金确实不足,而民间又确有大量闲散资金,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鼓励多种形式社会办学。但毕竟教育是法律制度规范下的社会行为,因而在社会办学问题上要加强法律监控,避免完全经济性投资行为,否则会影响教育的发展。比如希望工程实际上是一种集合民间资金办学的方式,但我不认为会是长期发展中的主渠道。

记者:大学教育收费问题您怎么看?

陆士桢:首先要明确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需要学生付出学费。美国高等教育资金约30%来自学费,60%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约10%来自捐赠收入。大学要发展,就得吸纳社会资金力量,但我个人认为不能期望通过办教育来挣钱,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学费与政府财政拨款的比例。

记者:现在高校呈不断扩招趋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办大学,函授大学等。有人担心这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以及人才过多从而贬值,就业困难等。您怎么看?

陆士桢:我们现有的教育规模限制了容纳教育需求的能力,而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这样在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中存在一个缺口,高校扩张以及各类大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口,是有积极意义的。事实说明,有些民办大学、函授大学教育质量很高,当然也存在低质量教育问题,有些人确实利用了人们对教育的强烈需求攫取高额报酬。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我在前面讲到的,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体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审批和监控制度;二是建立社会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对办学资格,办学质量予以评估,防止鱼目混珠。

至于有人担心扩招后人才贬值,就业难,我觉得这一观点并不正确,首先大学生求职难主要是因为:一、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对人才需求的调整。入世后恐怕会有更大的调整;二、与政治体制改革配套的机构精简的影响;其次人们观念仍停留于过去。过去大学生少,乃天之骄子,就业容易,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体社会素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普遍,供求矛盾有可能反向发展。这种转换是必然的。

记者:教师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但这些年各高校都苦于优秀教师的流失,是因为教师待遇过低吗?

陆士桢:我们这几年教师的待遇客观上来说在不断提高,现已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实际上我认为高校教师的稳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薪金,住房等物质利益;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科研价值的体现。有许多优秀人才从高校流失并不是因为物质利益,而是没有一个可供其施展才华的机会,没有软、硬件都具备的科研环境。实际上有时他们在物质与价值体现二者中更倾向于后者,大量人才流失于国外实际上也有这样的因素。

记者:您说得很有道理。但这样一来,贫穷落后的地方岂不是永远留不住人才?譬如西部各高校其人文环境,科研力量肯定较北京高校如北大、清华差,人才由西向东岂不造成一种“穷者更穷”的恶性循环?

陆士桢:对。现在就是存在这样的困境,这是社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上次去美国参加全美社会工作教育会,看到在美国市场上教师也是在不断“跳槽”。实际上人才的流动很正常,从差的环境到好的环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关于西部开发中对教育人才的挽留与吸引问题,我也一直在思索。一个现代化的运行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西部开发中首先要考虑如何进行良好的社区建设,如何为人才营造一个充分的环境。另外,现在许多西部的学生为了寻求更好的环境,努力考出来并不愿再回去,因此在西部教育上应有一个战略性的考虑,政府应介入其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拿出一定的资金鼓励人才的流入,还可选送学生出来学习。总之在西部建设和教育发展中应有一个策略性考虑和具体的运作。

记者:在师资力量这一问题上,除了刚才说的人才流失外,还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现象,是吗?

陆士桢:是的。有许多教授尤其是名教授学术上一旦有成就往往就会被赋予各种官衔,参与许多社会活动,这确实会影响他们的学术水平。社会活动与学术活动有时是一种两难抉择。实际上国外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但他们一般采用任期制,这样可兼顾二者,因此我们应借鉴西方,用一种机制来平衡这二者的关系。

记者:当前教育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说是高校合并,譬如前一段的北大与北京医科大。那么高校合并是一种政府行为吗?会不会象这几年企业合并热那样流于形式?

陆士桢:高校合并肯定是政府行为。这一政府行为是正常的,因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分布,学科的布局以及管理体制国家应该有宏观规划。这种宏观规划不应取决于个人意志,而应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相一致。合并当然不能是简单地表面合并,而应立足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总体布局思考。从目前看,适当的高校合并,建立综合性大学有利于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政府行为之外,决定高校发展的关键是合并后学校内部的运行规律、内部的融和性。比如这次北大与北医大合并是有利于两校发展的,北医大过去就是北大的院校,有互补性。因而两校合并这一政府行为恰好与高校内部发展的规律性一致起来,这就有利于把北大建成国际一流的大学。至于出现的一些“拉郎配”形式的合并,我宁愿把这看成教育结构调整中的正常现象。

记者:您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陆士桢:从学校角度来讲,教育要以人为本,解决资金问题,参与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进程。这是最关键的。

记者:陆院长,虽然我们这次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问题,但基础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您是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基础教育、青少年教育能否谈一点看法?

陆士桢:当然可以,我认为青少年教育中关键注意两个取向:其一,我们过去在基础教育中有一个偏好,即教育青少年时首先假定他们有政治、道德问题,竭力培养其政治、道德倾向。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应转向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做青少年的工作实际上是为他人服务。其二,终极幸福取向、福利取向。世界各国教育目的是一样的,即使他人幸福最大化。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规范、教育学生,而是促进、挖掘、推动其发展。

记者: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它是基于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请孙教授谈谈。

孙学伟:世界各国发展历史表明,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要靠人的素质的提高;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创新和人才的竞争。因此,终身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但迅速增长的学习需求受到匮乏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束缚,二者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小,年入学率很低,仅有10%,不断扩招后可能达到12%、15%,但仍很低,不仅比不上发达国家,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泊尔也不一定比得过。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增强要靠高素质人才来支撑,以我国目前的教育实力,只通过普通高校扩招恐怕很难达到目的。因此,应以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手段,构建终身化教育体系,努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接受高等教育,还能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良好的继续教育。我们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起真正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把重点高校丰富而优秀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更多的人享用,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素质水平。

记者:远程教育的发展是否有一个过程?

孙学伟: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这一方式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我认为应该继续发展。但是理工科专业实践性很强,函授教育很难做到这一点。第二代是80年代无线电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产生。我国的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但是随着90年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产生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这一方式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极大地缩小了时空限制。现在基本采用电视会议(Video confthence)、Internet学习交换等手段教学,未来希望能用手机无限地切入Internet方式教学,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

记者: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因而投入成本很高。那么资金问题如何解决?教育是一种产业吗?

孙学伟: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我持慎重态度,因为产业化要以谋求盈利为目的,这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从国民经济发展来看,教育主要应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只承担九年义务教育。就继续教育而言,各国情况不一样,有的是由政府提供,有的是企业赞助提供免费教育,而我国是有偿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市场化是可行的,我国继续教育市场相当广阔。教育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能仅依赖有限的国家财力,重要的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远程教育确实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我认为这需要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充分利用资源,不能搞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对教育质量可信的学校要减少控制,促使其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使远程教育达到规模效应。在资金问题上,国内几所进行远程教育的学校做法不一,有的是与企业联合办学,如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电信合办,有的与广播电视大学合办,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资金主要是学校内部自行解决,香港永新集团曹光彪先生捐赠了1500万元。从1997年至1999年我们的远程教育处于亏本状态,到2000年有可能做到持平,2001年可能会在持平中有所发展,进入良性循环。2000年我们准备招1500个本科生,受益人数超过5000人,可以做到资金良性循环。但这还是低水平的,规模仍太小,以后要向高水平的、滚动式良性循环发展。在资金解决上,我认为企业与大学合办是一个趋势,清华也正在努力寻找合作伙伴。

记者:清华大学是第一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孙学伟:清华大学的远程现代教育系统建设是1996年开始启动的,1998年9 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的正式展开。其技术模式是采用双向数字压缩加密卫星传输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卫星专用信道,将清华大学直播教室内的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及相关数据传输到设置在校外的全国各地站点,校外站点利用电视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组织远程学生学习课程,同时可提供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手段。实时交互可利用卫星VSAT站、公用电话网的可视电话和ISDN实现双向交互的课堂讨论答疑。非实时交互是透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网上学习、答疑等。利用卫星与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覆盖面广,但依赖于网络的发展。中国有大量的有线电视,可采取总站→当地有线电视站点→各用户的方式进行远程教育,目前我们已在厦门试点。总之,在计算机、有线电视、 卫星三网一体中,

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计算机网络,

即Internet。有线电视需中间环节,而网络可省去这一环节,因此以网络式远程教育为基础是一个方向。但在我国目前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不发达地区,有线电视、卫星是有益的补充。

目前,我们建立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站点近60个,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设立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指定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各高校中。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形式,清华大学优秀的教育资源可在全国范围内为人们分享,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这对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记者: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远程教育有突破时空限制的优点,但也存在学生与老师交流上的困难,是吗?

孙学伟:是的。学生与教师交流困难是远程教育的弱点。可以通过配备一定的面授指导,如在当地聘老师或授课老师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教育,当然这对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弥补教育中交流的不足。实际上,传统的校内教育与远程教育有一个自然融合的过程,有一种趋势,就是校内教育要融入远程教育的特点,远程教育也要吸收面授教育特点作补充,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只是有一个以什么模式为主的问题。

记者: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远程教育水平如何?

孙学伟: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瑞典、丹麦等国家远程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与其相比,我们的差距并不大,有些硬件条件甚至超过了他们。我们要解决的主要是一些软件条件。其一,要打通互联网各通道,提高网络速率;其二,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国外多媒体水平很高。同时要注意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其三,制订相应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鼓励老师参与远程教育。而目前,老师的成果容易泄露,其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制约了参与远程教育的积极性;其四,加强国内、国外交流。比如国内各学校应做到学分相互承认,学生可在不同的学校选择相应课程。同时要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五,加强管理,严惩乱发文凭的纯商业行为以保证质量。统一网上支付、注册、考核等管理,目前我们正为此量力。

标签:;  ;  ;  ;  ;  ;  ;  

高等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话_远程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