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间作立体种植──农村“绿色工厂”

间作、间作立体种植──农村“绿色工厂”

一、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农村的“绿色工厂”(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焦子伟,李东育,陈晓露,王念平[1](2021)在《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绿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关键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示范与应用。本文基于我国绿色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和栽培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绿色设施农业种苗技术上如育种、育苗技术措施,模式栽培上如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措施,肥水管理上如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其他技术措施,病虫害防治上如法律法规保障、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与措施,现代智能化装备与技术上如机械智能化装备、现代智能化技术等措施,对其栽培关键技术进行集成与归纳总结,并对今后我国绿色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李梦茹[2](2021)在《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家在全域旅游、农村农业发展等领域提出了系列扶持政策,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光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养生的追求愈加凸显,而核桃以其高营养保健价值,深受当代人的喜爱。核桃生产多以第一产业为主,当下进行核桃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核桃生产及营销方式的单一性,建设以核桃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将是旅游市场的新方向。河北省是核桃主要种植地之一,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文玩核桃种植基地及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其中邢台市临城县核桃种植产业规模巨大,堪称“中国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这为建成以核桃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传统核桃观光园多以单一核桃种植为主,辅以采摘的形式出现,缺少文化特色,吸引力低。而本研究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究核桃文化与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依存关系,使丰富的核桃文化在园区建设中得到整理、保留、传承与发扬。通过对国内外农业观光园典型案例的借鉴,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核桃观光园的主题文化设计、规划原则、景观布局、空间规划等内容,以期为其他同类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依据项目地基址现状、资源及文化概况,确定其规划定位为“可观光、高产出、聚文化”,设计主题为“品核韵,以核为乐”,“品”核味及核文化,“乐”玩赏核桃的意趣。该项目本着回归自然的初心,着重开发核桃农业,延伸核桃产业链,将核桃文化与乡土文化结合,深入挖掘核桃饮食、医药、把玩、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等内涵,构建可品、可游、可体验、宜居、购物等相融合的综合性旅游园区。全园采用“三主题四轴七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打造康养、体验、示范主题片区,包括入口综合服务区、核桃观光采摘区、核桃文化创意区、核桃养生度假区、山野活动休闲区、滨水游览活动区、核桃生产示范区七大功能分区。结合道路规划、植物规划、服务设施规划、竖向设计、驳岸设计等专项设计,将岐山湖核桃观光园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游憩、体验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山水田园核桃游览胜地。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认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唐刚[4](2020)在《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提高,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更加关注。城市住宅提档升级,绿化空间的增大,庭院绿化越来越受到居民推崇。可食景观兼具食用和绿化效果,生态、绿化、经济效益明显。为了系统科学城市庭院中的可食景观,本文以北碚区8个高档社区的庭院的为例,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理论设计和案列规划等,对城市庭院可食景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从可食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来看,只要有种植绿化条件(空间)的家庭对私家庭院种植可食植物品种有强烈意愿,更关注可食植物的景观效果和安全性。并对可食植物种类有多元化需求,对蔬菜品种需求多于果树及其它品种。女性参与度显着高于男性。城市庭院可食景观应用的主要受限原因是栽培空间面积偏小,种植技术培训机会较少,种植效果较差,自信心不足。(2)通过对北碚区8个有绿化庭院空间小区实地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庭院可食景观绿化普遍存在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可食景观品种偏少、空间利用不科学、种植土壤选择随意、种植形式缺乏艺术美感等普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总结,为城市庭院可食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提供了实践依据。(3)本研究提出了低碳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庭院可食景观设计理念。归纳出庭院可食景观的可食性、地域适应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景观艺术性、参与互动性等多个设计原则。归纳了篱架式、棚架式、花境式、花坛式、一米菜园式、盆栽式等多种可食景观打造模式。对可食景观品种选择、茬口设计、间套种技术利用、种植槽技术等可食植物关键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家庭餐厨垃圾发酵、园林废弃物、鱼菜共生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技术进行阐述。为整个可食植物在城市庭院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4)利用庭院可食景观理论和方法对北碚区一小区住户楼顶进行了实操设计,根据客户需求和喜好,结合规划区的自然气候特点,提出了“两园”、“两廊”、“一系统”的功能分区布局,对每个分区进行了技术性描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可食品种名录。

忻州市人民政府[5](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晓英[6](2019)在《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文中研究指明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我国传统经济树种,是中国特色的食用辛香料和中药材之一,其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优点。但是目前花椒栽培技术还不够科学和规范,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花椒是喜温不耐寒、抗旱性较强、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强阳性植物,重庆地区地理环境较适宜种植,江津是重庆地区花椒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本论文依托江津区重庆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江津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优化了九叶青花椒的繁殖、移栽、施肥管理、修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总结了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并形成规程,探索了九叶青花椒规模种植技术的推广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九叶青花椒种子在平均气温约25℃时,经过1%碱水浸泡2d搓洗脱脂处理后,用150 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h的发芽率最高达到85.32±0.24%;在平均气温约15℃时,用150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小时的成活率最高为51.22±0.32%。九叶青花椒苗移栽成活率均较高,但不同椒苗类型和土壤类型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当营养袋苗移栽在红棕紫泥土上时,成活率最高达到95.83±0.91%,长势也更好。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花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当每年平均施用尿素125g/株、过磷酸钙750g/株、硫酸钾300g/株时产量最高,比施肥前平均提高76.95%,平均折干率和出皮率也比未作施肥处理组高。九叶青花椒通过夏季主枝回缩和树枝修剪,在采摘效率和花椒产量上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6.62%和245.89%,同时还能延长花椒树龄恢复树势。通过病虫害调查,规范种植的椒园病情指数最高仅为15.34±4.17%,低于农户粗放式管理的病情指数85.66±9.34%,夏季主枝回缩、冬季清园结合化学防治能大大减少九叶青花椒的病虫害。根据试验结果,形成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际,在江津区探索应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并总结经验。经过调查,江津区花椒产业发展面临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花椒质量前景堪忧、产品开发停滞不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4个严峻形势,提出了建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人大“立规”提供执法依据、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落实加工要素保障、深入开展花椒基础性研究等5个发展建议。本文对九叶青花椒的高产高效种植有参考价值,为推动花椒集约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范涛[7](2018)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及示范县蚕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和有利于蚕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蚕桑产业的大形势下,以全面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为目的,积极开展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协助培育壮大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村组;做大做强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绸龙头企业;注重农业提质增效

檀迪[8](2016)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 ——以核桃和花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广且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差,又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本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植物具有良好的保水固土,改善小气候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因此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可以增强本地区的植被盖度,抑制石漠化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过林果业以及衍生的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极大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劳作模式,达到双管齐下,以直接效益带动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推动直接效益的方式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从而达到真正治理石漠化的目的。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11BAC09B01)“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与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04]6007号)国家石漠化防治工程中心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的要求,选取代表潜在-轻度石漠化程度的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以及代表中-强度石漠化程度的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效益最大化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等先关理论,通过2013-2016年在两个示范区进行的科学实验,总结出适合石漠化地区使用的一套经果林标准化种植技术以及多元立体配套种植技术,构建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耦合模式并进行示范和监测效益评价,在示范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集成推广。(1)将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关键技术、经果林与其他林草多元立体优化配套种植技术以及石漠化治理工程相结合,提出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及衍生产业耦合模式。集成经果林生草栽培、科学施肥、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栽植密度、经果林与其他林草优化配套种植技术体系,并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及政策扶持时机,形成以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为核心的“产-供-销”一体经营模式。(2)通过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生态性、经济性为发展目标,根据适地适树、良种选育、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品种选育,最终确定在轻-中度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以核桃为核心,而在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以花椒为核心。通过对经果林标准化种植技术的野外实验研究,以及经果林同其他林草的多元立体种植试验,总结提炼出了生草栽培、科学施肥、栽植密度等一系列经果林种植关键技术,并研发出林-灌-草-畜、林粮间作等经果林优化配套种植技术。(3)通过对毕节和花江两个示范区进行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经果林与其他林草优化配置种植,经果林衍生产业发展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我们发现,与传统单一的粮食耕作相比,撒拉溪示范区核桃经济年产值为为玉米净年产值的5倍,花江示范区花椒年产值为玉米净年产值的6倍;生态效益方面,撒拉溪示范区和花江示范区土壤物理性质大部分指标均呈现改善趋势。土壤的化学性质无论是在毕节生草地区还是花江生草地区,各个养分指标的增幅都要显着大于传统农耕区,而传统农耕区出现的土壤养分指标不升反降的现象也说明了仅仅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在长期来看对喀斯特石漠化的恢复是不利的。

胡清秀[9](2015)在《立体菌业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根据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理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体菌业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6种模式的技术要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立体菌业为纽带的6种农业循环模式。为进一步开发立体菌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文章提出了5点建议和措施。

戴天放[10](2010)在《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主要采用历史研究为主,结合生态学、农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索农业开发与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传统生态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对策。考诸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史,可以发现历史上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开发不足、到开发适度再到开发过度和环境治理的阶段。相应的,其生态环境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平衡,再到开始失衡、逐步恶化,再到逐步改善的变迁过程。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古代突出地表现为由于垦殖过度所致水土流失所带来的频繁的水旱灾害;到现代,除了上述历史时期存在的自然灾害以外,还有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农业环境变迁史可以概括为:远古至秦汉时期,是生态环境由荒凉向开化发展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阶段;宋元时期,是生态环境开始失衡阶段;明清时期,是生态环境逐渐破坏恶化的阶段;近代以来,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恶化——治理——改善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农业开发必须适应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只有全面地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才能使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充分地持续地发挥作用,经济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掠夺性开发资源,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至清,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符合生态农业原理的技术和模式。建国以来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型生态农业阶段、资源型生态农业阶段、高产型生态农业阶段、优质型生态农业阶段和持续型生态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创造的“猪—沼—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南方唯一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标志着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的成效是显着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的优势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可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设计为4大类、18小类;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结构合理化技术体系及农业系统功能强化(集约化)技术体系。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离不开建立与健全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此外,还要突出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主要障碍因素,对主要组织与制度(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与创新。

二、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农村的“绿色工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农村的“绿色工厂”(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1 种苗技术研究进展
        1.1.1 育种技术
        1.1.2 育苗技术
    1.2 模式栽培研究进展
        1.2.1 无土栽培
        1.2.2 有土栽培
    1.3 肥水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施肥技术
        1.3.2 灌溉技术
        1.3.3 其他技术措施
    1.4 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1.4.1 法律法规保障
        1.4.2 预测预报
        1.4.3 农业防治技术
        1.4.4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1.4.5 生物防治
        1.4.6 化学防治
    1.5 现代化、智能化装备与技术应用进展
        1.5.1 现代化、智能化装备应用
        1.5.2 自动、智能化技术
2 绿色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农村农业发展
        1.1.2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兴起
        1.1.3 核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农业观光园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内农业观光园相关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核桃农业相关研究概况
        1.3.4 存在问题及启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核桃生态农业观光园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核桃文化
        2.1.2 农业与农业产业化
        2.1.3 生态农业
        2.1.4 农业观光园与生态农业观光园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园林植物造景理论
        2.2.3 公共艺术学理论
        2.2.4 景观游憩学理论
        2.2.5 “康养+”模式理论
    2.3 相关设计策略
        2.3.1 核桃主题文化设计
        2.3.2 景观布局设计
        2.3.3 空间规划设计
3 案例研究
    3.1 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3.1.1 项目概况
        3.1.2 规划设计分析
        3.1.3 借鉴意义
    3.2 中华武夷茶博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规划设计分析
        3.2.3 借鉴意义
    3.3 日本MOKUMOKU农场
        3.3.1 项目概况
        3.3.2 规划设计分析
        3.3.3 借鉴意义
    3.4 上海南汇桃花村
        3.4.1 项目概况
        3.4.2 规划设计分析
        3.4.3 借鉴意义
    3.5 江苏盐城伍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规划设计分析
        3.5.3 借鉴意义
4 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地理环境概况
        4.1.2 当地资源概况
        4.1.3 基址现状分析
        4.1.4 项目SWOT分析
    4.2 发展定位
    4.3 设计主题
    4.4 设计理念
    4.5 规划设计依据
    4.6 规划设计原则
        4.6.1 主题性原则
        4.6.2 因地制宜原则
        4.6.3 生态性原则
        4.6.4 体验性原则
        4.6.5 艺术性原则
        4.6.6 产业联动原则
        4.6.7 可持续发展原则
    4.7 总体规划方案
        4.7.1 总体布局
        4.7.2 功能分区
        4.7.3 道路系统
        4.7.4 竖向设计
    4.8 分区设计
        4.8.1 入口综合服务区
        4.8.2 核桃观光采摘区
        4.8.3 核桃文化创意区
        4.8.4 核桃养生度假区
        4.8.5 山野活动休闲区
        4.8.6 滨水游览活动区
        4.8.7 核桃生产示范区
    4.9 专项设计
        4.9.1 植物规划
        4.9.2 驳岸设计
        4.9.3 服务设施规划
        4.9.4 照明设计
        4.9.5 分期规划
    4.10 经济技术指标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可食用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 基于可食景观庭院现状实地调查及问题分析
    3.3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绿化设计理念
    3.4 可食景观庭院设计依据
    3.5 可食景观植物种植模式设计
    3.6 可食景观植物城市庭院设计关键技术
    3.7 可食庭院景观设计实例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花椒的概述
        1.2.1 花椒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1.2.2 花椒的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我国花椒种植的现状
        1.3.2 花椒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3 拟解决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青花椒繁殖技术
        2.2.1 种子育苗
        2.2.2 扦插育苗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播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3.2 扦插因素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九叶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3.1 椒苗移栽
        3.1.1 试验区域
        3.1.2 材料选择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5 结论
    3.2 花椒的施肥管理
        3.2.1 试验区域
        3.2.2 材料选择
        3.2.3 试验设计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结论
    3.3 花椒的修剪管理
        3.3.1 调查区域
        3.3.2 样地选择
        3.3.3 调查方案设计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结论
    3.4 花椒的病虫害调查
        3.4.1 调查区域
        3.4.2 样地选择
        3.4.3 调查方案
        3.4.4 结果与讨论
        3.4.5 结论与防治方案
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
    4.1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规程
        4.1.1 九叶青花椒种植环境
        4.1.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
        4.1.3 九叶青花椒种苗移栽
        4.1.4 九叶青花椒的园间管理
        4.1.5 九叶青花椒的采收
    4.2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
        4.2.1 九叶青花椒推广模式探索
        4.2.2 九叶青花椒推广策略探索
        4.2.3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分析
        4.2.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4.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九叶青花椒栽培过程图片集
    附录2 :与九叶青花椒相关的江津区政府文件
    附录3 :江津区企业(家庭农场)九叶青花椒种植情况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1.1 推动科技培训, 提升示范推广水平
    1.2 扶持企业和养蚕大户, 推行适度规模生产
    1.3 落实扶贫帮困任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4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2.1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2.2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2.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2.2.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2.3 基础平台建设工作
        2.3.1 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2.3.2 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2.3.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论文、专利、成果数据库
    2.4 应急性任务
    2.5 科技服务
    2.6 学术交流及产业调研
3 重要科研进展
4 扶贫工作情况
    4.1 扶贫区域现状和问题
    4.2 扶贫主要任务及关键技术
    4.3 扶贫具体实施情况
        4.3.1 岳西地区
        4.3.2 歙县地区
        4.3.3 阜阳地区
        (1)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
        (2) 开展了生产技术关键性指导。
        (3) 蚕桑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4.3.4 泾县地区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2) 应急措施。
        (3) 蚕桑经济扶贫。
        4.3.5 霍山地区
        (1) 狠抓基地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2) 狠抓综合开发, 增加蚕农收入。
5 机制创新情况
6 宣传报道情况
7 存在问题
8 2018年工作计划
    8.1 工作重点
        8.1.1 抗病性强健多元化蚕品种的筛选、推广
        8.1.2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的选育、推广
        8.1.3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8.1.4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2 培训计划
    8.3 会议计划
    8.4 出版计划

(8)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 ——以核桃和花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现状
    1 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
    2 石漠化环境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
        2.1 喀斯特环境经果林种植基本特征
        2.2 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的关系
    3 核桃与花椒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主要研究阶段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难点与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方案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机理
    1 喀斯特轻-中度石漠化撒拉溪示范区
        1.1 核桃生草栽培理论
        1.2 核桃科学施肥理论
        1.3 核桃栽植密度理论
    2 喀斯特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
        2.1 花椒生草栽培理论
        2.2 花椒科学施肥理论
        2.3 花椒栽植密度理论
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种植及衍生产业耦合模式构建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2 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3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4.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轻—中度石漠化撒拉溪示范区
        4.2 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
    5. 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五、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技术研发
    1 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与共性技术
    2 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2.1 核桃标准化种植技术
        2.2 核桃多元配套种植技术
        2.3 花椒标准化种植技术
        2.4 花椒多元配套种植技术
    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对比分析
六、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示范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
        1.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4 工艺流程与工程示范过程
        4.1 工艺流程
        4.2 工程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果与对比分析
        5.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建设成果
        5.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建设效果
        5.3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与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建设效果对比分析
七、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效益评价
    1 监测评价方法
        1.1 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方法
        1.2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1.3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2 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2.2 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八、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及衍生产业耦合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
    1 示范与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1 推广范围分析
        1.2 推广适宜性分析
    2 示范与推广的保障措施
        2.1 技术措施
        2.2 参与式措施
        2.3 政策措施
九结论与讨论
    1 初步建立了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其他林草的多元立体配套种植理论基础,但经果林品种选取较为单一,不利于石漠化治理的长远效益
    2 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生草栽培、多元立体种植等耦合模式已经初步构建,但模式的可操作性差,落实度不高,还有待进一步的精简及实施
    3 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的科学施肥、栽植密度、合理栽植等经果林标准化种植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衍生产业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4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耦合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已初步建立,但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5 针对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及衍生产业模式进行了优化及推广应用,但评价指标选取较少,需完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目标
    四、写作框架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流域生态学理论
        一、流域生态学的基础
        二、流域的结构和功能
        三、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理论
        四、流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农业环境理论
        一、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二、农业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农业理论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研究区域的界定
        一、若干地理概念的解释
        二、研究区域说明
    第二节 鄱阳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一、鄱阳湖的形成
        二、鄱阳湖的演变过程
        三、鄱阳湖演变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鄱阳湖流域的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5万年前~前21世纪)
        二、夏商西周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21世纪~前771)
        三、春秋战国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770~前221)
        四、秦汉六朝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前220年~589)
        五、隋唐五代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581~959)
        六、宋元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960~1368)
        七、明及清前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1380~1840)
        八、近代鄱阳湖流域的农业经济演变与生态环境(1840~1949)
        九、新中国鄱阳湖流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动(1949~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考察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历史沿袭性特点
        二、农业技术与特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特点
        三、农业技术具有民族性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对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的启示
        一、"三才论"启示必须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二、"三宜说"启示生态农业模式必须灵活多样
        三、精耕细作传统启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应以劳动集约型为主
        四、培肥地力传统启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土地资源
        五、基塘农业传统启示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循环生态系统
        六、用养结合思想传统启示保护农业生态资源的重要性
    第三节 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历史
        一、鄱阳湖流域"原始"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发展概况
        二、新中国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第四节 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二、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三、生态农业投资短缺
        四、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机制不健全
        五、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构建
    第一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内涵与发展框架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内涵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框架
    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分区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图及各区命名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结果分析
    第三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原则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模式设计
    第四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创新
        一、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主要内容
    第五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政府扶持体系与制度创新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政府扶持目标与发展策略选择
        二、建立与健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
        三、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组织制度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农村的“绿色工厂”(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绿色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王楠,焦子伟,李东育,陈晓露,王念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21(18)
  • [2]河北省邢台市岐山湖核桃观光园规划设计[D]. 李梦茹.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D]. 唐刚. 西南大学, 2020(05)
  • [5]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6]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D]. 吴晓英.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7)
  • [7]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J]. 范涛. 蚕学通讯, 2018(04)
  • [8]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 ——以核桃和花椒为例[D]. 檀迪.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9]立体菌业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J]. 胡清秀. 中国农业信息, 2015(20)
  • [10]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 戴天放.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间作、间作立体种植──农村“绿色工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