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_姜开河

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_姜开河

山东省平度实验小学 266700

摘 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亲身参与,以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把学生目光引入无际的生活世界中,使其热爱生活,从生活中体验、形成、发展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课程 生活 热爱 体验 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而《品德与社会》恰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以课程设置为目标,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如:“走进春天”这一单元,共有《春游到哪里》、《出发前的准备》、《安全伴我行》、《春游归来》四课,设置巧妙。在讲这一单元之前,我首先指导并参与学生自己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束然后再讲课文,就容易得多了。在谈收获时,学生看到很多书本上没有东西,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参与活动,亲身体验把自然、现实的生活变成鲜活的教材,使学生融于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而也达到了本单元教材的设计目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以课程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教学第三单元《我的一家》时,这一单元是从学生家庭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的成长为主线,通过观察、收集、交流、体验、反思等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从而懂得关心、孝敬父母长辈,树立家庭责任感,养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好习惯。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做事的艰辛,调查清楚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日常开支,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以课程特点为导向,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能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如在《 远离危险》的教学中,本课的设计正值暑假即将来临,为了让学生了解防火、防盗、防骗、防电、防溺水等方面的知识,并能掌握一定的自护、自救能力,为安全度过暑假做好准备。我组织观看了《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即真实生活中对安全意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一些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今后自己的生活中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品社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姜开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4

标签:;  ;  ;  ;  ;  ;  ;  ;  

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_姜开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