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星间链路上变频元件的设计

毫米波星间链路上变频元件的设计

一、毫米波星间链路上变频组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娄卜尹[1](2021)在《三毫米波全固态雷达系统收发组件研制》文中提出毫米波雷达在智能汽车、气象探测、武器制导、以及星间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94GHz是毫米波频段的大气窗口之一,它的波长又与云粒子的尺寸相当,因此三毫米雷达在气象探测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三毫米雷达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与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器件均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封锁与禁运。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为丰富国内气象探测的方式,本课题依托于国内能够自主生产的W波段MMIC芯片,设计了一款三毫米雷达收发组件功能样机(以下简称样机)。根据气象探测的实际需求,本文确定样机为准连续波体制,样机的接收机采用双通道二次变频式超外差接收机。为方便样机测试,本文将样机分解为了10个模块。本文的任务就是完成样机10个模块的设计与测试等工作。针对设计中出现的难点,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第一,针对W波段波导滤波器仿真时间长、优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联合模式匹配法和HFSS仿真工具共同求解W波段滤波器。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第二,针对第一中频所用滤波器的小型化需求,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双枝节加载滤波器,具有尺寸小、带宽大和频率选择性强等优点。测试结果显示,各滤波器,功分器等无源模块均满足设计指标。有源模块的测试中,除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通道1和变频模块工作异常外,驱动放大器模块、倍频模块和中频放大器模块均满足设计指标。

孟丽竹[2](2021)在《Q频段卫星地面站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与原位天线校准》文中提出Q频段(30-50GHz)作为毫米波的近频段,因其具有更高频率、更大带宽、更高速率在卫星通信领域广受关注。Q频段的信号波长与大气中物质的尺寸相近,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因而在保证链路质量的前提下,Q频段卫星通信对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以及接收天线安装的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丹麦奥尔堡大学毫米波研究组内访学期间的实验工作,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成本的情况下以超外差接收结构为基础,创新利用空间、角度分集技术完成了双支路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同时抓住接收天线的高方向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站接收信号功率变化来估测天线指向角的新定标技术,并在站心坐标系下完成双支天线的校准工作。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1)基于丹麦地区的气候环境特征,综合考虑星地链路中可能存在的各类传输损耗和系统噪声,其中着重考虑降雨衰减对下行链路的影响,完成了卫星通信的信道勘测及链路预算,并对信标接收系统各部件的参数提出了相应要求,保障卫星信标接收系统运行安全、可靠。(2)在考虑各方面成本以及实际操作可行性和便捷度的情况下,以超外差接收结构为基础完成了双支路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使用较为简单的原位定向天线来取代复杂的卫星跟踪系统,通过空间、角度分集组合方案来满足Q频段卫星通信的链路需求,以此实现更广泛的链路覆盖。(3)基于天线接收信号功率对卫星在轨运动位置变化表现出的高度敏感性,创新提出了站心坐标系下原位信标接收天线指向角的校准方案,并在实测数据中应用降噪策略进行实验验证,在理论与实验的双向支撑下保证该方案在实际天线指向角校准工作中的可行性。Q频段卫星信号接收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本文提出的信标接收系统设计方案以及接收天线校准策略可为Q频段卫星链路的研究以及卫星信标接收系统的搭建提供一定实际操作经验。

顾易帆[3](2020)在《X波段有源相控阵TR组件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星载有源相控阵作为一种高端相控阵应用,多用于星地数传、星间链路、遥感探测雷达等领域。其中,以合成孔径雷达(SAR)为代表的对地遥测星载有源相控阵通常具有超大阵面规模,对阵面性能如功耗、尺寸、重量、作用距离、测量精度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传统星载SAR大多由砖块式收发组件(TR组件)构成,但其占据的尺寸过大,并不利于小型化设计,为进一步降低SAR阵面尺寸、重量,TR组件正逐渐向瓦片式结构发展。本文根据星载SAR实际应用需求,对其内部核心部件——TR组件展开研究,设计了一款X波段、低剖面、瓦片式TR组件,组件内部集成四路收发通道,具有6位移相、6位衰减、2位延时调节功能,以及发射、接收、负载三种工作模式。组件设计方面:采用先进微组装工艺将射频芯片与电源调制芯片以裸片形式模块化集成,相比于直接使用封装级芯片,避免了因封装工艺不同而引起的热效应及寄生效应;为简化组件系统应用复杂度,采用单电源供电与串码控制形式,使得组件外部接口更为简洁;基于Ga As IPD工艺设计组件内部关键无源器件,如功率分配器芯片和耦合器芯片,相比于传统板级电路,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及通用性;在组件公共通道中预留设计相位补偿网络,使得组件同时具有22.5°和45°两种相位修正能力,以解决不同组件间可能存在的相位不一致问题;为避免组件内部射频芯片受金属壳体谐振影响,利用金属隔腔隔离各路收发通道,保证组件正常工作的同时,提高了通道间的隔离度。组件测试方面:经综合分析比对各类测试方案与校准方法,最终选用基于Database的SOLT校准方法完成对S参数测试系统的校准,该方法在保证校准精度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操作便捷性;提出使用矢量窄带检测方法测量输出功率,并配合数字万用表测量工作电流,相比于传统功率参数测试方案,测试精度得到大幅提升;选用目前噪声测试精度最高的矢量冷源法作为噪声测试方案,并提出有源-无源联合测量评估方法验证噪声测试系统精度,使得噪声测试数据更为精确且更具可信度;同时,为提高组件测试效率,自主开发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一次校准,自动测试”功能,为日后有源相控阵TR组件大规模量产测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牛忆莹[4](2020)在《IMT-2020系统对卫星业务的干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前几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2020,IMT-2020)系统的崭新技术、场景与业务特征,给相关频谱资源的需求和规划配置带来了挑战。频谱资源中,低频段已存在非常多无线通信系统,十分拥挤,但是其强大的穿透能力和广域覆盖能力不可或缺;毫米波频段的覆盖能力较弱,但是其丰富的频谱资源不可忽略。总体而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系统的频谱需要集中在低频段和高频段的总体规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具体频谱规划过程中,干扰问题不可避免,系统间干扰共存的研究无疑为重中之重。基于19届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orld Radiocommunication Conference,WRC-19)的1.13议题,本论文选题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IMT-2020候选频段分析与评估》。本论文主要涉及IMT-2020系统对24.25-27.5GHz和3.5-3.6GHz频段内相关卫星业务的干扰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干扰共存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对IMT-2020系统进行概述,主要分析了 IMT-2020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频谱划分。紧接着对卫星业务进行概述,包括卫星业务分析和频谱划分。而后介绍了无线电干扰原理和干扰研究与保护方法。最后概述了历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论文针对IMT-2020的干扰研究内容与挑战。2)对26GHz频段IMT-2020系统对卫星业务干扰进行研究。首先,确定了系统模型和上行链路共存场景,采用确定性计算分析方法给出了单链路下卫星地球探测业务(无源)和卫星间业务的受干扰情况。然后搭建系统级干扰仿真平台,分析IMT-2020系统对相关卫星业务的干扰情况,得到集总链路下更接近实际的干扰结果。最后根据设定的仿真场景,补充分析了 IMT-2020系统参数对干扰结果的影响。3)对3.5GHz频段IMT-2020系统对卫星业务干扰进行研究。首先确定了系统模型和下行链路共存场景,采用确定性计算分析方法给出了卫星固定业务的简略受干扰情况。然后搭建系统级干扰仿真平台,获得集总链路下更接近实际的仿真结果。最后通过外场测试,补充分析卫星地球站加装不同滤波器组合时的干扰结果,确定干扰缓解措施。论文研究成果表明,支持将24.25-27.5GHz和3.5-3.6GHz频段标识为5G频谱,论文研究方法和结论已经形成相关标准提案,通过IMT-2020推进组提交到国际电信联盟。

王继财[5](2019)在《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脉冲雷达体制广泛应用于空对空导弹雷达系统,空间高精度跟描雷达系统等精确制导和精密跟踪雷达系统中。三通道接收组件是单脉冲雷达系统的关键部件,因此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前景。接收通道的主要功能是对雷达天线接收到的微弱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变频,滤波,抑制外部干扰、杂波以及本机的噪声。近年来毫米波技术日趋成熟,工程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高性能高可靠性武器装配系统应用的主流方向。本文研究成功了一种星载环境应用的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产品的性能达到了研制预期。经过测试,组件的噪声系数≤3.2,增益31±2dB,耐功率能力≥5W(平均功率),通道间隔离≥40dB,开关隔离度≥35dB,全温范围幅度一致性≤2dB,全温范围内相位差稳定性≤20°。研制出的组件还通过了一系列的星载环境试验验证,产品的研制满足整机系统的要求。本文首先从三通道接收组件的特点出发,介绍了组件的波导端口匹配设计、关键技术指标和设计重点。然后根据技术要求将组件分解成四个分模块,对各个分模块分配了指标要求并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对三通道组件的总体指标设计进行了复核复算,完成了三通道组件的设计方案。本文重点对波导同轴转换、大功率开关、镜像抑制混频器,宽带中频电桥等单元电路的原理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关键电路如大功率开关的耐功率设计进行了试验验证,对宽带中频桥实物进行了测试验证,测试结果均能符合要求。本课题采用多芯片组件(Multi Chip Model,MCM)微组装工艺完成毫米波电路的装配,采用激光封焊工艺实现组件的整体密封,以满足组件的高可靠性设计要求。本文对三通道接收组件在单脉冲雷达体制中的应用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文章论述的单元电路的设计原理及电路模型,单个通道的指标分配方案、组件的总体设计思路对该方向产品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和总结,为毫米波三通道接收组件的后续发展做了一些积累,文章最后对毫米波三通道接收组件的发展做了展望,为后续技术创新谋划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檀雷[6](2018)在《毫米波FMCW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毫米波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雷达相关应用已深入渗透到军用、民用领域的多个方面。为了不断提高FMCW雷达作用距离、探测精度、成像分辨率以及抗干扰能力等系统性能,毫米波宽带高线性度扫频源、宽带高功率发射源、高增益窄波束天线及波束扫描技术、宽带低噪声接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实现E波段FMCW路面目标探测雷达为目标,对雷达射频前端与天线总体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设计,并对E波段宽带高效率功率合成技术、W波段频率扫描波导缝隙阵列天线设计技术、W波段高增益窄波束反射面天线设计与优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宽带功率合成放大器、高增益反射面天线等关键部件研制及系统原理样机实验研究工作。本文的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了一种E波段FMCW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射频前端与天线的总体技术方案。基于SPM(Small Perturbation Model)模型,系统性地分析了路面粗糙度、雷达波掠入射角度及工作频率等因素对于路面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建立了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射频前端与天线总体指标的设计原则,据此对雷达系统射频前端和天线中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距离分辨率、横向距离分辨率、探测实时性等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论证,完成了雷达射频前端及天线总体技术方案的分析与设计。2、基于行波功率合成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一种以波导-微带探针为耦合单元,结合波导E-T功分/合成结构的E波段紧凑型宽带行波功率合成技术方案。基于全波仿真技术,深入研究了宽频带范围内功分/合成网络整体幅相特性随关键电路与结构尺寸的变化规律。对屏蔽微带线寄生模式及宽带有源电路中的腔体寄生谐振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腔体结构设计准则和寄生谐振抑制方法。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并加工了E波段宽带四路功率合成放大器。实测结果表明,在7180GHz的芯片标称工作带宽内,该合成功放的饱和输出功率大于24d Bm,最大输出功率达到25.5d Bm,合成效率大于77%,最大合成效率达到85%。此外,为了实现E波段固态倍频源所需的驱动放大器以及满足系统测试的需求,采用波导同相位面探针阵列功分/合成网络,研制了一种Ka波段全频段高增益功率合成放大器,在26.540GHz频率范围内,实测得到连续波饱和输出功率大于30.5d Bm,小信号增益大于40d B,合成效率为84%92%。3、针对W波段波导缝隙阵列天线超细精度加工工艺难度大、成本高、性能一致性难于保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波导辐射面壁厚度和缝隙宽度为约束条件,缝隙切入深度阶梯变化的缝隙电导函数提取方法,有效地简化了W波段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工艺实现复杂度。基于该方法,研制了一种基于WR10标准矩形波导的76单元波导缝隙行波线阵,作为路面目标探测雷达的馈源天线,利用其波束指向随频率变化的特性实现雷达在俯仰面内的频率扫描。采用紧缩场测试方法对该行波线阵天线进行了远场方向图的测量。测试结果表明,在7579GHz的频率范围内天线增益大于23.5d Bi,E面半功率波束宽度为1.2°,旁瓣电平低于-20d B。当频率从75GHz扫描至79GHz时,该天线在E面内的-3d B波束扫描覆盖范围为5.5°,满足雷达在俯仰面内的探测需求。4、提出了一种以泰勒分布线源为馈源的电大尺寸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的快速高效设计方法,解决了传统设计方法仿真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的问题。通过对天线远焦点处H面半强度焦斑宽度以及天线最佳口径利用率的理论计算,获得既能在近场H面形成较窄的焦斑宽度,又能在远场H面具有较高方向性的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的初始尺寸。再以实现最佳天线效率为目标,利用仿真软件FEKO优化得到最终加工尺寸,从而使得整个天线的仿真工作量大为降低。利用雷达系统的目标探测功能对反射面天线远焦点附近的H面半强度焦斑宽度进行了测量,同时利用紧缩场对天线远场H面辐射特性进行了测试。实测结果表明:在7579GHz工作频带内,天线增益大于44d Bi,远焦点附近的H面半强度焦斑宽度在0.37°0.4°之间,远场H面半功率波束宽度为0.4°。这种反射面天线适合应用于对中、远距离处横向距离分辨率均有较高要求的目标探测雷达。5、完成了雷达射频收发前端的详细设计与实验调试,并与天线系统集成联调,进行了E波段FMCW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原理样机的实验研究。根据射频前端的技术指标要求,充分考虑了各级有源器件及混频、倍频等变频模块的电性能参数,合理分配各级模块的增益及功率电平,完成了射频前端详细方案分析设计。利用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带外滚降特性消除了探测距离对于Dechirp后的差拍信号幅度影响。将发射、接收以及本振源链路中的核心功能模块进行系统集成与联合调试,考察了发射功率、接收噪声系数、接收动态范围等射频前端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将上述高增益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与射频前端进行集成联调,利用数字存储示波器作为数据采集单元,建立了一套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实验验证系统,在实验室走廊环境下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测试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雷达在测试场景内可有效探测出金属扳手、易拉罐壳、轮胎碎片、纸盒、泡沫等多种异物样品,目标距离的探测精度达到0.1m,距离分辨率达到0.11m,实现了预期的探测效果。

张静静[7](2018)在《集成化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无线通信技术逐步向高频段发展。60GHz通信具有可用带宽大、适合短距离传输、传输速率快等优势,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在微组装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混合集成电路形式的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首先,本文介绍了毫米波通信的现状以及典型的发射机结构。根据系统指标要求,设计了本振倍频链路、中频通道以及整个发射变频通道。通过ADS仿真软件进行系统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方案具备可行性。其次,对发射变频通道中有源电路所涉及的倍频器、混频器和放大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所设计方案选择了合适的芯片。分析了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所涉及无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发夹型本振滤波器,基于模式交叉耦合的SIW射频滤波器,Wilkinson功分器,圆角T型SIW功分器以及微带双探针-波导过渡结构的两路功率合成网络。考虑到功分器隔离度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加载隔离电阻的改进型SIW功分器。对改进型SIW功分器、SIW射频滤波器、本振滤波器以及双探针背靠背过渡结构加工测试,实测结果表明,以上无源电路均满足发射变频电路使用要求。最后,对发射变频通道的电源电路、中频电路以及倍频和射频电路进行集成化一体化设计。通过微组装工艺来实现射频通道芯片间的装配与互连,完成的整机尺寸为66mm×56mm×19mm。经测试后,得出结论,本文设计的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增益大于38dB,输出功率高于26.4dBm,满足指标要求。

于笑[8](2017)在《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技术,将网络的控制面和转发面分离,实现网络控制面的集中化、开放化和标准化。在软件定义网络的架构下,星座通信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面的软件配置实现对网络的灵活管理、控制和定义,可以有效解决星座通信系统卫星节点有效载荷低、星际链路动态性强、网络拓扑频繁变化、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能力弱、网络调整升级困难等问题。目前,开展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很少,部分研究也只停留在架构设想方面,特别在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路由算法、QoS保障体系、资源管理策略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研究更少。本文针对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能力特点和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功能模块和策略控制和计费(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PCC)系统架构,解决星座通信系统卫星节点有效载荷低、业务控制能力不强,系统结构封闭、升级改造困难,业务QoS保障不成体系等问题。目前,针对卫星星座的研究多采用分布式系统,将网络的控制层面与业务层面进行统一部署,卫星节点需要进行链路维持、状态监控、路由计算等网络控制功能,从而消耗了宝贵的星上有效载荷和星际链路资源。本文结合SDN技术控制与转发相分离的网络结构,将SDN技术应用与星座通信系统,将网络的控制层面集中部署在SDN控制器上,最大限度的简化卫星节点的功能结构,设计提出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功能模块和系统功能,为后续开展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本文将PCC架构引入到SDN星座通信系统之中,将SDN控制器北向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与卫星PCC系统对接,实现路由协议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的策略相互调用,根据卫星终端用户发起业务的类型和服务等级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对业务转发层面的策略控制,有效实现对用户服务级别(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和业务QOS的分类保障。(2)提出一种基于SDN的星载网络多径路由算法(SDN-Based Multi-Path Routing,SMPR),解决星座通信系统路由算法负载均衡能力弱、路由计算因子少、拓扑变化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目前,由于受到卫星节点有效载荷的限制,星座通信系统的路由算法很难综合考虑网络端到端传输时延、数据丢包率、网络负载均衡、星间链路切换等全局因素,普遍存在业务QoS保障能力弱、业务流量均衡能力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SDN控制器上集中部署SMPR路由算法,利用星间链路的时延、剩余带宽和误码率3个指标定义了链路的初始权重函数,再考虑星间链路切换和使用频率定义了链路稳定度函数和关键度函数,综合以上3个指标函数确定标签交换路径(Label Switching Path,LSP)选择概率函数,实现业务在多条源端至目的端LSP链路上的动态选路,从而使数据包在路由选择过程中综合考虑时延、剩余带宽、误码率、链路切换和负载等多个指标参数,均衡了网络流量、提高网络利用率,并减少因链路切换导致的丢包率升高和时延抖动的问题,从而提高星座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并可以根据流量变化情况在星座系统动态实施流量工程。(3)提出一种基于SDN的星座通信系统跨层资源调度算法,解决星座通信系统缺乏根据业务QoS需求、全网资源状态、用户信道质量等综合因素分配物理层信道资源能力的问题。目前,卫星通信系统的跨层资源调度算法主要根据业务的QoS保障需求,利用自适应编码调制(Adoptive Code Modulation,ACM)技术为其分配不同的物理层工作模式,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满足业务QoS保障需求的平衡。由于缺乏对星座通信系统全网业务申请情况、网络资源情况、信道质量情况的集中控制、分析和计算等,大部分卫星通信系统的跨层资源调度研究还停留在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资源调度算法研究,缺乏对多种网络状态和多种不同类型业务的综合资源分配和QoS保障的能力。本文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采用控制层集中设置的模式,具备全网状态信息透视和资源虚拟化的能力,可以根据网络运行状态在SDN控制器上直接部署高效的跨层数据包调度算法,将星座通信系统各类资源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进行虚拟整合,在根据用户和业务的需求进行集中分配调度,既统筹考虑应用层业务和物理层信道资源,还结合卫星网络结构特点和信道质量,达到业务QoS保障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平衡。此外,为了更好的评估用户信道质量,本文提出了雨衰主要干扰频段的估算模型,对用户星地链路质量的评估算法进行了研究。

王竹刚[9](2017)在《星载高精度测距与时间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的项目背景,是某绕月低频干涉测量卫星编队项目。通信、测距、时间同步(Communication,Ranging&Synchronization,CRS)是卫星编队进行干涉测量的前提条件,被视为有效载荷协同工作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本论文的调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星间链路实现了通信功能,也有比较多的项目实现了非常高精度(200km距离达到12mm精度)的星间测距,较高精度的时间同步(优于1ns,现处于研究阶段)。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现,都还只是单一的功能,不能够在单一的射频链路上,同时完成完整的CRS功能。本论文所依托的项目,对卫星的体积、重量、功耗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同时,CRS设备还需要受到飞行器轨道、功耗等限制条件,不能够采用GNSS授时、温控等技术提高测量和后处理的精度。本文重点研究了同时满足上述约束要求的CRS一体化的星间链路方案,该项目的CRS系统需要达到的指标为:110km距离下,同时完成1Mbps信源速率的传输,1m的测距精度和3.3ns的时间同步精度。本论文首先研究了一体化CRS技术的信号体制:采用可以兼具数传、测距一体化的GMSK+PN(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Pseudo Noise)调制。它可以在兼顾高码率数传的条件下,完成较高精度的测距和时间同步,本文对此种调制解调方式的调制参数的设置、数传信号解调、测距信号分离和测距信号解调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提出了一体化CRS技术在提供同步的、低抖动的参考时钟源的过程中,分成测量和驯服两步走的策略。测量精度是满足任务精度要求的前提,本文明确了双向单程伪距测量(Dual One Way Ranging,DOWR)的原理、对测量的各种误差源,进行了建模分析,并根据模型,对各种误差消除的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了本技术在现有条件下,最终可以达到的性能极限。一体化CRS技术的测量得到的距离和时差信息,需要经过滤波后处理算法,才可以得到最终的距离,通过驯服算法,得到高精度、低抖动的参考时钟信号。本文对上述后处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左朋,潘琳,马尚[10](2017)在《Q/V频段通信载荷初步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商用通信卫星对通信容量和带宽的需求大幅增加,Q/V频段通信载荷成为通信卫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主要对Q/V频段载荷的需求进行了分析,调研了该频段部件的发展现状,并对Q/V频段通信载荷系统进行了链路分析。本研究可为Q/V通信载荷的工程化设计提供参考。

二、毫米波星间链路上变频组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毫米波星间链路上变频组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三毫米波全固态雷达系统收发组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三毫米雷达收发前端设计方案
    2.1 三种不同的雷达体制
    2.2 三种常见的雷达接收机架构
    2.3 雷达收发组件的主要性能指标
        2.3.1 发射机的性能指标
        2.3.2 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2.4 本课题的设计指标与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毫米雷达收发前端关键模块设计
    3.1 波导转微带结构的设计
        3.1.1 方案选择
        3.1.2 对脊鳍线过渡结构的设计
        3.1.3 E面耦合探针过渡结构的设计
    3.2 变频模块的设计
    3.3 驱动放大器模块的设计
    3.4 倍频模块的设计
    3.5 双通道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设计
    3.6 功率分配器模块的设计
    3.7 W波段滤波器模块的设计
        3.7.1 模式匹配法
        3.7.2 88GHz波导滤波器设计
        3.7.3 94GHz波导滤波器设计
    3.8 中频放大器模块的设计
        3.8.1 指标要求及总体设计
        3.8.2 6GHz微带滤波器设计
        3.8.3 中频放大器模块的具体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毫米雷达收发前端测试
    4.1 测试方案及所用仪器
    4.2 滤波器模块测试
    4.3 功率分配器模块测试
    4.4 本振信号测试
    4.5 驱动放大器增益测试
    4.6 上变频模块及发射链路测试
    4.7 接收增益测试
        4.7.1 低噪声放大器增益测试
        4.7.2 中频放大器增益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Q频段卫星地面站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与原位天线校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链路降雨衰减特性研究现状
        1.2.2 卫星信标接收天线校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卫星信标接收基本原理
    2.1 卫星信标接收系统基本情况概述
    2.2 接收系统射频前端常用结构比较
        2.2.1 超外差接收机
        2.2.2 直接变频接收机
        2.2.3 数字中频接收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卫星通信信道勘测及链路预算
    3.1 卫星及地面站位置参数
    3.2 卫星在轨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
        3.2.1 卫星相对地面站的仰角及方向角变化
        3.2.2 卫星在轨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计算
    3.3 卫星链路传输损耗
        3.3.1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3.3.2 地—空链路降雨衰减
        3.3.3 卫星链路系统噪声
        3.3.4 相位噪声与频移
    3.4 天线参数及链路预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Q频段卫星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
    4.1 卫星信标接收系统整体设计分析
    4.2 射频前端器件选用情况
        4.2.1 天线选用情况
        4.2.2 室外单元器件情况
        4.2.3 室内单元器件情况
        4.2.4 振荡器单元器件情况
    4.3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情况
    4.4 双支路Q频段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
        4.4.1 双支路Q频段信标接收系统设计原理
        4.4.2 双支路Q频段信标接收系统的器件选用
        4.4.3 系统相位噪声
        4.4.4 信标接收系统整体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接收信标数据分析的天线指向角校准
    5.1 卫星信标接收数据处理
    5.2 卫星信标接收系统模拟分析
    5.3 原位天线指向角的校准
        5.3.1 原位天线指向角校准原理
        5.3.2 信号多普勒频谱的理论与实际校验
        5.3.3 原位天线指向角校准操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X波段有源相控阵TR组件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TR组件理论基础
    2.1 常见组件架构
        2.1.1 砖块式与瓦片式
        2.1.2 多芯片组件技术
        2.1.3 组件基本组成
    2.2 组件指标定义
        2.2.1 散射参数
        2.2.2 功率参数
        2.2.3 噪声参数
    2.3 组件测试简介
        2.3.1 测试仪器
        2.3.2 组件测试流程
3 X波段四通道TR组件设计
    3.1 组件整体架构设计
    3.2 器件选型与链路预算
        3.2.1 发射链路
        3.2.2 接收链路
        3.2.3 数控与供电网络
        3.2.4 板材选择与布局规划
    3.3 无源器件设计与版图布局
        3.3.1 功率分配网络
        3.3.2 微带耦合器芯片
        3.3.3 相位补偿网络
        3.3.4 版图布局布线
    3.4 热仿真与结构设计
        3.4.1 末级功放热仿真
        3.4.2 金属壳体设计
4 组件测试技术研究
    4.1 S参数测试
        4.1.1 误差来源
        4.1.2 校准方法
    4.2 功率参数测试
        4.2.1 功率测试方法
        4.2.2 PAE测试方法
    4.3 噪声系数测试
        4.3.1 噪声测试方法
        4.3.2 噪声测试系统评估方法
        4.3.3 单通道噪声测试方法
    4.4 自动化测试系统
        4.4.1 硬件组成
        4.4.2 软件架构
        4.4.3 测试系统性能评估
    4.5 TR组件测试结果及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的学术论文

(4)IMT-2020系统对卫星业务的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成果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干扰共存相关研究综述
    2.1 IMT-2020系统概述
        2.1.1 IMT-2020系统频谱规划
        2.1.2 IMT-2020系统关键技术
    2.2 卫星业务概述
        2.2.1 卫星业务频谱划分
        2.2.2 卫星业务分析
    2.3 干扰共存研究与保护方法
        2.3.1 研究方法
        2.3.2 保护方法
    2.4 IMT-2020系统干扰共存研究现状与挑战
        2.4.1 已存系统间干扰共存研究现状
        2.4.2 面向IMT-2020的干扰共存研究内容与挑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6GHz频段IMT-2020系统对卫星业务的干扰研究
    3.1 系统模型
        3.1.1 IMT-2020系统模型
        3.1.2 卫星地球探测(无源)系统模型
        3.1.3 卫星间系统模型
        3.1.4 传播模型
    3.2 系统共存场景
        3.2.1 IMT-2020系统与EESS passive共存场景
        3.2.2 IMT-2020系统与ISS共存场景
    3.3 确定性计算分析
        3.3.1 单链路计算
        3.3.2 集总干扰计算
    3.4 系统仿真分析
        3.4.1 仿真平台设计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5GHz频段IMT-2020系统对卫星业务的干扰研究
    4.1 系统模型
        4.1.1 IMT-2020系统模型
        4.1.2 卫星固定地球站系统模型
        4.1.3 传播模型
    4.2 系统共存场景
    4.3 确定性计算分析
    4.4 系统仿真分析
        4.4.1 干扰共存仿真平台设计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外场测试补充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索引
致谢

(5)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发展与现状
    1.3 主要工作及成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三通道接收组件的研究
    2.1 三通道接收组件的特点
        2.1.1 射频端口匹配设计
        2.1.2 通道间隔离度设计
        2.1.3 通道间幅相一致性设计
    2.2 三通道接收组件关键指标分析
        2.2.1 噪声系数
        2.2.2 镜像抑制度
        2.2.3 开关隔离度
        2.2.4 接收机灵敏度
        2.2.5 接收动态范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总体方案
    3.1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技术指标
    3.2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原理框图
    3.3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结构
        3.3.1 框图划分
        3.3.2 结构规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分模块的详细设计
    4.1 波导同轴转换结构设计
    4.2 开关+低噪声+混频模块
        4.2.1 大功率开关设计
        4.2.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4.2.3 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
        4.2.4 开关+低噪声+混频分模块总体指标设计
    4.3 本振功分网络
        4.3.1 功分网络
        4.3.2 本振放大器
    4.4 中频放大器,电源电路
        4.4.1 中频放大器
        4.4.2 电源电路
        4.4.3 驱动器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实现与测试
    5.1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整体指标实现
        5.1.1 通道增益、1dB压缩输出功率
        5.1.2 噪声系数
        5.1.3 三通道隔离度
        5.1.4 通道间的相位一致性
        5.1.5 通道间的幅度一致性
    5.2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实现
    5.3 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测试
        5.3.1 增益、通道间隔离度、镜像抑制度、开关关断比测试
        5.3.2 噪声系数
        5.3.3 通道相位一致性
        5.3.4 开关时间
        5.3.5 耐功率试验与测试
        5.3.6 其他总体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毫米波FMCW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毫米波功率合成技术
        1.2.2 波导缝隙阵列天线与反射面天线
        1.2.3 毫米波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毫米波调频连续波路面目标探测雷达系统方案分析设计
    2.1 引言
    2.2 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概述
        2.2.1 调频连续波雷达基本架构
        2.2.2 调频连续波雷达测距、测速基本原理
    2.3 毫米波调频连续波路面目标探测雷达系统总体设计
        2.3.1 路面后向散射
        2.3.2 雷达系统总体架构
        2.3.3 射频前端与天线总体指标设计原则
    2.4 雷达系统射频前端关键参数论证与总体方案设计
        2.4.1 射频前端关键参数论证
        2.4.2 射频前端总体方案设计
    2.5 雷达系统收发天线关键参数论证与总体方案设计
        2.5.1 收发天线关键参数论证
        2.5.2 收发天线总体方案设计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Ka波段宽带功率合成放大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E波段宽带行波功率合成放大器的设计
        3.2.1 行波功率合成基本理论
        3.2.2 E波段宽带行波功率合成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3.2.3 E波段宽带行波功率合成放大器腔体结构设计与谐振抑制
    3.3 E波段宽带行波功率合成放大器的实验研究
        3.3.1 无源结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单芯片功放模块的研制
        3.3.3 功率合成放大器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Ka全频段高增益功率合成放大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3.4.1 Ka全频段高增益功率合成放大器的设计
        3.4.2 Ka全频段高增益功率合成放大器的实验研究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波段波导缝隙行波线阵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基本理论
        4.2.1 波导缝隙天线辐射原理与缝隙基本形式
        4.2.2 阵列天线概述
        4.2.3 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
    4.3 W波段波导缝隙行波线阵的设计
        4.3.1 总体设计
        4.3.2 缝隙间距的确定
        4.3.3 副瓣电平的优化
        4.3.4 缝隙电导分布的计算
        4.3.5 缝隙电导函数的提取
    4.4 W波段波导缝隙行波线阵的仿真优化与容差分析
        4.4.1 仿真优化
        4.4.2 容差分析
    4.5 W波段波导缝隙行波线阵的实验研究
        4.5.1 测试方法概述
        4.5.2 测试结果分析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W波段电大尺寸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理论分析
        5.2.1 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远焦点附近场分布特性分析
        5.2.2 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远场辐射特性分析
    5.3 W波段电大尺寸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仿真优化
        5.3.1 天线效率及远场辐射特性仿真优化
        5.3.2 椭圆柱形与抛物柱形反射面天线远近场辐射特性仿真对比
    5.4 W波段电大尺寸椭圆柱形反射面天线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
        5.4.1 反射面天线结构设计
        5.4.2 反射面天线实验研究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毫米波调频连续波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射频前端详细设计方案
        6.2.1 发射链路设计方案
        6.2.2 接收链路设计方案
    6.3 雷达射频前端实验研究
        6.3.1 发射链路输出功率测试
        6.3.2 接收链路噪声系数测试
        6.3.3 接收动态范围测试
    6.4 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实验研究
        6.4.1 相同轴向距离下不同目标的探测实验
        6.4.2 多种目标探测难易程度的实验
        6.4.3 相同目标在不同轴向距离处的探测实验
        6.4.4 多目标的探测实验
        6.4.5 雷达距离分辨率的测试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7)集成化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毫米波通信现状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V波段通信国外发展现状
        1.2.2 V波段通信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与具体指标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集成化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的方案设计
    2.1 发射机结构介绍
    2.2 设计原则
    2.3 本振链路设计
    2.4 中频通道链路设计
    2.5 发射变频通道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有源电路的设计
    3.1 本振倍频器
        3.1.1 倍频器理论分析
        3.1.2 倍频器主要技术指标
        3.1.3 倍频器芯片选型
    3.2 混频器
        3.2.1 混频器工作原理
        3.2.2 混频器主要性能指标
        3.2.3 混频器芯片选型
    3.3 放大器
        3.3.1 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
        3.3.2 放大器芯片选型
    3.4 本章小结
4 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无源电路的设计
    4.1 滤波器的设计
        4.1.1 滤波器主要技术指标
        4.1.2 中频滤波器的设计
        4.1.3 本振滤波器的设计
        4.1.4 射频滤波器的设计
    4.2 功率分配器的设计
        4.2.1 Wilkinson功分器
        4.2.2 SIW功分器
    4.3 功率合成器的设计
        4.3.1 功率合成网络分析
        4.3.2 微带探针-波导过渡基本原理
        4.3.3 微带探针-波导过渡结构仿真
        4.3.4 微带双探针-波导功率合成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的实现与测试
    5.1 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的实现
        5.1.1 电源电路的实现
        5.1.2 中频通道的实现
        5.1.3 倍频及射频通道的实现
        5.1.4 腔体的设计
        5.1.5 微组装工艺
    5.2 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测试
        5.2.1 变频测试
        5.2.2 增益测试
        5.2.3 输出1dB压缩点及输出功率测试
        5.2.4 输入输出驻波测试
        5.2.5 功耗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星座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2 星座通信系统的发展情况
        1.1.3 星座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1.1.4 星座通信系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SDN技术概述
        2.1.1 SDN系统架构
        2.1.2 OpenFlow协议
        2.1.3 SDN控制器
    2.2 SDN技术主要研究情况
        2.2.1 SDN网络架构的设计
        2.2.2 控制层面的设计
        2.2.3 数据转发平面设计
    2.3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主要研究情况
        2.3.1 系统架构研究现状
        2.3.2 路由技术研究现状
        2.3.3 资源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3.1 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的结构功能
        3.1.1 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3.1.2 星座系统SDN控制器的功能结构设计
        3.1.3 星载OpenFlow交换机的功能结构设计
        3.1.4 SDN星座通信系统终端的功能结构设计
        3.1.5 仿真评价
    3.2 星座通信系统的PCC架构
        3.2.1 PCC系统架构
        3.2.2 星座通信系统的PCC架构模型
        3.2.3 PCC架构的星座通信系统组网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路由算法
    4.1 星座通信系统路由算法特点分析
        4.1.1 轨道模型
        4.1.2 链路切换
        4.1.3 星座路由特点分析
        4.1.4 星座通信系统路由技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4.2 基于SDN的星载网络多径路由算法(SMPR)
        4.2.1 算法概述
        4.2.2 LSP链路初始权重函数
        4.2.3 LSP链路稳定度函数
        4.2.4 LSP链路关键度函数
        4.2.5 LSP链路选择概率函数
        4.2.6 仿真评价
    4.3 SDN星地控制链路路由策略
        4.3.1 分群管理策略
        4.3.2 分簇管理策略
        4.3.3 星地链路更新周期
        4.3.4 路由更新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
    5.1 系统结构
    5.2 用户信道质量评估算法
        5.2.1 星地链路质量估算
        5.2.2 雨衰估算模型
        5.2.3 降雨损耗率的计算方法
    5.3 基于QoS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
        5.3.1 自适应编码调制(ACM)
        5.3.2 可调公平调度算法
        5.3.3 业务QoS的区分保障
        5.3.4 用户业务分配权重函数
        5.3.5 仿真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9)星载高精度测距与时间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星间链路
        1.2.2 星间测量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通信测距时间传递一体化技术系统构架
    2.1 CRS系统需求与方案选择
    2.2 CRS系统测距与时间同步方案
        2.2.1 距离和同步误差测量过程
        2.2.2 测距信号特性
        2.2.3 距离解算
        2.2.4 时差校正-频率驯服过程
    2.3 CRS一体化信号特性
    2.4 CRS系统硬件构架
    2.5 CRS系统软件构架
    2.6 CRS系统链路层协议
    2.7 小结
第3章 CRS一体化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3.1 GMSK+PN调制
        3.1.1 GMSK特性分析
        3.1.2 GMSK+PN实现及优化
    3.2 GMSK+PN解调与分离
        3.2.1 解调器硬件参数设计
        3.2.2 GMSK解调算法构架
        3.2.3 解调器的匹配滤波
        3.2.4 解调器的定时同步与载波同步
        3.2.5 解调器的BER性能
        3.2.6 GMSK与PN信号分离
    3.3 PN信号的捕获和跟踪
        3.3.1 Tausworthe PN信号的捕获及其改进算法
        3.3.2 Tausworthe PN信号的跟踪算法改进
    3.4 多路径FPGA流水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间驯服技术研究
    4.1 CRS系统对时钟抖动的需求
    4.2 相位噪声与时域抖动以及短期稳定度的转换
        4.2.1 相位噪声转换为时域抖动
        4.2.2 相位噪声转换为阿伦方差
    4.3 频率基准的时间误差建模
        4.3.1 时钟误差模型
        4.3.2 时间误差的仿真
    4.4 时间驯服算法
        4.4.1 驯服算法状态机
        4.4.2 驯服算法稳态跟踪算法
    4.5 同步性能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RS误差建模与仿真分析
    5.1 时间同步性能极限分析
    5.2 测量误差分析
        5.2.1 时钟偏差
        5.2.2 设备时延偏差
        5.2.3 测量误差
        5.2.4 因为定时信号发送时间不同步导致的测量误差
        5.2.5 测量误差总结
    5.3 测试方案
        5.3.1 同步性能桌面测试
        5.3.2 同步性能外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与创新工作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Q/V频段通信载荷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Q/V频段部件发展现状
    1.1 低噪声部件
    1.2 功率部件
        1.2.1 SSPA
        1.2.2 TWTA
2 Q/V频段通信载荷系统分析
    2.1 频率资源分析
    2.2 系统链路分析
        2.2.1 分析依据
        2.2.2 星间链路
        2.2.3 星星地链路
        2.2.4 星地转发链路
3 结束语

四、毫米波星间链路上变频组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毫米波全固态雷达系统收发组件研制[D]. 娄卜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Q频段卫星地面站信标接收系统的设计与原位天线校准[D]. 孟丽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X波段有源相控阵TR组件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D]. 顾易帆. 浙江大学, 2020(02)
  • [4]IMT-2020系统对卫星业务的干扰研究[D]. 牛忆莹.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Ka波段三通道接收组件的研究[D]. 王继财. 东南大学, 2019(06)
  • [6]毫米波FMCW路面目标探测雷达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D]. 檀雷. 东南大学, 2018(05)
  • [7]集成化V波段发射变频通道的研究[D]. 张静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8]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于笑. 东北大学, 2017(06)
  • [9]星载高精度测距与时间同步技术研究[D]. 王竹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7(09)
  • [10]Q/V频段通信载荷初步分析[J]. 左朋,潘琳,马尚. 空间电子技术, 2017(01)

标签:;  ;  ;  ;  ;  

毫米波星间链路上变频元件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