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投资战略比较研究_马歇尔计划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投资战略比较研究_马歇尔计划论文

中国“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歇尔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10~0036~08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国希望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与沿线各国开展合作,从而建立新型伙伴关系。2014年11月在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倡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之后,国内舆论界借机把几年前曾经在坊间存在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套用到“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上,一时间“马歇尔计划”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词汇。而“马歇尔计划”是在什么时期提出,在什么背景下实施,投资到哪些国家和地区,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有哪些等,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尤其是将中国“一带一路”投资战略构想的提出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并将两个投资计划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厘清相关理论问题,解释两个投资计划的本质差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基本概念分析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已经确定的国家战略,全面系统分析其概念、目的和意义,对于深入展开研究十分重要。

       1.“一带一路”投资战略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1)“一带一路”投资战略的内涵。解释“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内涵,首先就必须对“一带一路”进行分析,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借用“丝绸之路”概念,发展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网络,形成各国互利共赢、具有明显国际化特征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①从而推动“五通”的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东盟经济、海洋合作为主导,①参与主体开放化,且不局限于亚洲和中国周边的跨地区、跨洲际的经济合作大区域,连接东盟、亚洲、印度洋沿岸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解决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的经济投资占据核心地位,在通常意义中自然就是投资发展问题。特别是2014年11月中国政府明确在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中国持50%的份额,以及中国政府发起成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提供资本支持,从此“一带一路”投资战略更显得名副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核心在于“投资战略”的落实。

       (2)“一带一路”投资战略的目的。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愿意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中亚国家一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3日,习主席在印尼国会上发表演讲表示,中国愿意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携手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推出,是为了密切和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第二,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了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经济联系,推进能源供给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元化,保证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能源安全。第三,开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通过“一带一路”传播中华文明,将“中国梦”推向世界,推动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桥梁——“亚太梦”的建立。“亚太梦”是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引领世界发展大势,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的梦想。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实现全人类的“世界梦”。

       (3)“一带一路”投资战略的意义。“一带一路”的投资战略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新义利观”等概念均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家也都推出各自的“丝绸之路”计划和战略,但是只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这是对两千多年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是对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的实践。首先,提高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地位。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头羊”的作用,②提升了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地位,深化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影响力。其次,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执行。“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已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意义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为我国获得中亚与中东的资源提供了便利,还为我国西部地区商品的对外输出提供了宽广的渠道。再次,提高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俄罗斯、环里海、南海等重要的能源地,同时也集聚了中、日等重要的能源消费国。“一带一路”能够使得沿线各国优势互补,推动能源国出口多元化及能源消费国进口多元化,促进新型能源合作机制的形成。经济的发展推进政治进步,经济关系的深化能够推动政治关系的和谐。“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国家有条件成为新型国际秩序的推动力量,这些国家的战略合作能够推进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③对于中国来说也可以遏制美日在沿海地区的围堵。最后,可有效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能够在更深程度上加强中国与东南亚、中亚、南亚等地区国家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可有效地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推动各国扩大视野,展开胸襟共同拓展区域合作,共创辉煌。

       2.“马歇尔计划”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在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多样的投资计划,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被理论界普遍认可和给予较高评价的是二战以后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

       (1)“马歇尔计划”的内涵。马歇尔计划是实践的杜鲁门主义,⑤美国政府通过有条件的支持、援助、干预和协调西欧经济发展,推动西欧国家恢复战后经济,并使之纳入到美国设想和规划设计的一体化发展轨道,⑥帮助美国企业消耗了过剩工业产能,实现了美国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形成了美国对于西欧的领导地位,以至于形成美国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计划,更是涉及军事援助、文化渗透、政治势力范围争夺的行动计划。

       (2)“马歇尔计划”的目的。美国借西欧战后经济凋敝急于恢复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的机会,在满足西欧战前发达国家恢复发展经济需求的同时,实现美国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政治输出,在加强对西欧控制,左右西欧市场的同时,⑦并排斥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和地区,对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进行封锁、在政治上打压、在军事上进行对峙,尤其是加强在冷战中对苏联的遏制,直接推动了冷战和两大政治、军事阵营的敌视和对抗,遏制了世界新兴力量发展。

       (3)“马歇尔计划”的意义。作为一个被普遍认为成功的投资计划,“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价值效用。首先,“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国家发展。该计划实施挽救了当时近于崩溃的西欧经济,为西欧经济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计划结束时,西欧各国工业产量在战前的水平上提高了35%以上,农业产量则超过10%。⑧其次,“马歇尔计划”加快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推动西欧的联合,遏制了德国军国主义和战争的威胁。推进欧洲经济、贸易上的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欧洲合作组织雏形,并最终促成欧洲经济新秩序。⑨再次,“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为美国经济的海外渗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消除了美国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潜在危机。在政治上,巩固了美国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遏制了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政权与资本主义制度,降低了共产主义在西欧国家社会的影响力。

       二、“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和“马歇尔计划”的时代背景比较分析

       “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与“马歇尔计划”二者提出的时代背景有着巨大差异,正是这样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投资活动的价值属性、价值导向和思维倾向,直接影响到投资计划设计和实施效果。

       1.“一带一路”投资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为什么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进行系统性分析。首先,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在总值与增长率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从中国2006~2013年经济发展可发现,中国在过去的几年里,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活力增强,宏观调控稳步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了世界经济和现实需求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产业经济资源需要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综合、自由地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开放和依存,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相互影响和制约。再次,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与新形势下国际世界和平发展需求相吻合的背景紧密结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是: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维护世界的和平,又在和平的世界中发展自身;在坚持自我创新的前提下,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同其他国家一道互惠互利,共同推进国际社会的和平、繁荣。⑩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解决国际争端和经济问题时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采用的模式,“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走和平发展道路理念,已经有了许多国家支持的基础。其四,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极和驱动力,需要承担一定的推动全球经济多极化发展的义务。世界经济多极化表现为美、欧、日三足鼎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中,美、欧、日三者之间的经济实力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近些年,有一些新的经济力量中心正在崛起,这些经济中心作为世界经济多极化新的增长极(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自2000年以后的十年间,在经济、金融、贸易的发展方面日益接近于世界大国水平。其五,新兴经济体和经济水平落后国家互助发展的背景。随着新兴经济体实力的增长以及国际参与范围的扩大,他们突破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旧有国际救援体系,为世界上其他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益处与选择。在2011年国务院对外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中可以看到,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61个国家及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救援,援助金额高达2562.9亿元人民币。(11)最后,“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属性的必然要求。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属性为背景的对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责任大国的一种国际表达,是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提出的战略构思,也是加快中西部开发,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2.“马歇尔计划”出台的时代背景

       美国政府以时任国务卿名字命名的“马歇尔计划”,作为二战后对于西欧的经济复兴计划,是在欧洲战场结束近三年后提出来,并推广实施的经济计划。“马歇尔计划”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特征,也是历史环境使然。

       (1)二战结束后西欧百废待兴,急需外援以复兴经济。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恢复发展迫在眉睫。二战结束后欧洲的农业收入尚不到大战爆发时年的50%,这样的农业产量根本不能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12)奥地利、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工业产量还不到1938年的2/3,德国的工业产量仅是战前1938年的27%。(13)欧洲大陆的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千疮百孔,基本生活用品严重短缺。桥梁、铁路、公路、运河等交通设置遭到严重破坏,汽油等燃料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2)战争时期的联盟结束,两大政治阵营对峙端倪显现。二战结束之后,在东欧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体系形成。二战前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战后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实力雄厚,一国独大。美国以意识形态为主导急欲在自己周围形成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垒的资本主义集团势力,强烈需求在欧洲培植起能够直接与苏联相抗衡的国家,由此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3)美国谋求世界政治主导权,推广影响全球的霸权文化。战后美国军事实力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匹敌的。首先,美国军人数量最高峰曾达到近1200万人,在世界各个战略要地都有美军驻扎。其次,美国垄断了核武器,拥有战略武器,具备独一无二的强势。此时,美国及其盟友坚信“美国主导世界的时代已经来临”,“美国主导世界”和“美国全球文化”的时期已经到来,(14)美国政府也十分自负地认为当下是在全球扩大影响的机遇,认为美国主导战后欧洲与世界的时代已经开始。

       (4)从美国国家属性来看,马歇尔计划推出的目的是一家独大的美国要把西欧控制在自己手中,把西欧拴在自己的战车上,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该计划推出无疑是帝国主义国家属性的使然。

       三、“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和“马歇尔计划”本质差异分析

       两个投资活动尽管都是经济投资计划,但是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

       1.“无政治前提”与“有政治前提”

       在“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上中国没有政治前提,没有“人权”前置议题,没有政治附加条件;而“马歇尔计划”中有着显著的政治前提和政治附加条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投资战略是在坚定不移地遵守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原则,尊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基础上将援助与合作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行“发展合作”理念。中国所强调的援助包括军事援助、文化援助、促贸援助及经济合作,这些援助与合作是建立在相同的历史处境与发展阶段基础之上的,是各国之间的一种相互帮助和支持。中国提出的援外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与经合组织所强调的恩惠与赠与不同,期望实现实质上的平等,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国家的价值观、责任观。中国能够承担且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基于自己经济实力和承载能力,这是中国自觉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也是世界上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期待。

       “马歇尔计划”作为美国对外援助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出美国的根本目标:推行强权政治、实行霸权主义,有着显著的政治前提和政治附加条件。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我们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生存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我们的援助”。(15)最终迫使苏联退出了巴黎会议,推进了将欧洲分裂成两个集团的进程。此外,美国的援助通过在人权问题上对受援国施加压力,干涉别国内政。

       2.“团结世界”与“割裂世界”

       “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为了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创共享;“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及后续结果就是“割裂世界”,将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以达到分裂对抗。

       “一带一路”投资战略涵盖了亚洲、欧洲、非洲6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将利用自身经济优势,帮助沿线国家完成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互联互通,降低经济成本,形成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对沿线所有国家和各类经济体开放,具有典型的包容性和多元接纳性,以团结沿线国家,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为宗旨。中国愿意把沿线国家团结起来,但是这种团结是开放型和包容型的团结,是互通有无的团结,是兼容和求同存异的团结。愿意参加者都可以参加进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从而构建起“一带一路”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督促西欧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制定和设立对等基金制度,确定美元结算单位,大力实施跨国建设,使得西欧对于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美国和西欧政治和军事联盟的深化。对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苏联不可能坐视不理,出台了莫洛托夫计划与马歇尔计划争锋,果断采取措施与东欧国家开展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紧密合作,构建起社会主义阵营集团。无论“马歇尔计划”对于后来欧洲产生过多么大的正面影响,也必须承认该计划实施客观上形成经合会与经合组织、华约与北约等,推动“欧洲分裂”,造成“分裂的欧洲”“撕裂的欧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美国对西欧采取的各项援助措施,其主观目的是将西欧的政治经济命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同时从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欧的对抗与割裂世界。

       3.“谋求共同发展”与“谋求世界主导”

       “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从中国提出之日就强调“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世界主导”。

       “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到投资计划始终坚持遵循和平、包容、共赢的战略发展理念,在政治坚持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各自经济状态和社会制度,尊重各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在经济上坚持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共创共赢。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不是谋求地缘势力和地缘政治,是谋求本国和沿线国家的和平发展,中国不是谋求自己单方面利益,而是谋求沿线国家共同合作、共同受益。(16)“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资源禀赋不同,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在中国和沿线国家已有的合作项目上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坚持以经济为纽带联系各个合作国家,以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来维护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谋求共同发展”将在“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实施和落实中充分体现出来。(17)

       “马歇尔计划”实施使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西欧,在政治上不仅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削弱了社会主义在欧洲传播和影响。美国对西欧提供援助的政治意图是以官方援助为主,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为依托,通过援助附加采购条件,即要求“受援国必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18)实现了美国商品和资本的顺利输出,为美国在战后控制西欧经济铺平道路,使得西欧增强了对美国的依赖,从而建立一个与新兴社会主义力量相对垒和对抗的以美国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实现了通过主导欧洲再谋求主导世界的目的。

       4.“无选边站队”与“有选边站队”

       在“一带一路”投资战略上我国倡导“不选边、不站队”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不存在非此即彼,无意识形态选择,不涉及国家意识形态,不贴政治标签;在“马歇尔计划”中,明显的特点就是“选边、站队”,非此即彼,支持的均为战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意识形态选择。

       “一带一路”倡导的合作是建立在以项目驱动,灵活务实为基础平台之上的合作,无意识形态选择,不贴政治标签,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丝绸之路沿线所有希望发展经济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政治集团”,更不搞对抗性的“结盟”“联盟”。中国“一带一路”投资计划谋求的是相关各国互相合作、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繁荣。

       “马歇尔计划”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以政治标签为选择,而且乐以政治标签,整个计划服务于美国主导全球和谋取全球霸权。美国马歇尔计划将西欧作为支持对象和投资区域,将执行对象设定为西欧,是美国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使然。“马歇尔计划”支持的重点是西欧战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排斥的是东欧和苏联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尽管苏联在二战期间和美国是盟友,在战争中有合作,在战争结束前有条约,但这些都不能阻止美国战后支持别国时“意识形态同则为友”“意识形态不同则为敌”的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与行为抉择。

       5.“和平主题”与“推动世界冷战”

       “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倡导的是和平主题、友好主题,“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动冷战和集团对立。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繁荣的周边,需要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希望良性互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世界和平不懈努力。(19)中国在建设大国关系上提出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倡导通过对话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坚持和平主题及和平目标,积极倡导和平发展经济,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一带一路”投资计划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有力保障,与许多国家构建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战略举措。(20)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包含着遏制苏联的政治意图,所以苏联不可能对其坐视不理,迫于对自身安全及利益的考虑,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与美国形成对抗,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之间经济网络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就此形成,从而加速了东、西欧分裂,强化了“冷战”格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破坏了刚刚出现的世界和平局面,彻底否定了和平主题,给予欧洲冷战加速化发展,直至形成冷战结局,造成了世界心理危机和紧张局势。

       6.“带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发展”与“恢复原来经济强国”

       “一带一路”沿线很大一批国家属于经济比较落后国家,中国将帮助这些国家发展视为“一带一路”投资战略的义务;“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帮助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二战前强国恢复经济。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能源储备丰富,但制造业落后,多数处于工业化早期、中期,这与中国形成强烈的互补,因此经济上的合作、互惠性很强。“过去10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19%,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均明显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年均增速。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密切,在贸易、投资、工程建设领域分别占到中国在本领域的25%、16%和50%。”(21)中国已经在这些国家具有良好经济合作基础,中国领导人在许多国际论坛和会议上表明希望通过实现互联互通让沿线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正外部性,分享中国经济红利。在“一带一路”投资计划上,中国不排斥低水平发展阶段国家,愿意帮助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愿意与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国家开展合作,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力,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对象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西欧国家,帮助其恢复经济。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各国由于饱受战争之苦,经济凋敝。“为避免世界经济运行秩序出现结构性和功能性破坏将影响美国利益”,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时,曾向西欧国家提出“以西欧整体”接受美国援助的条件。(22)这一条件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各国密切了在各个相关领域的合作,建立了交流互信的机制,为欧洲最终在各方面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帮助这些战前经济强国重新恢复到经济强大状态,这无疑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形成了新的不平等。

       7.“平等参与”与“一国输出”

       “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倡导的是沿线国家平等参加和广泛参与,“马歇尔计划”采用的是美国一国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坚持不论国家大小一律平等,在国际合作上倡导平等参加,践行平等参与。“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来的发展战略,但不是中国一国就能完成的战略,而是沿线各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发挥自身优势,以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的三重身份参与其中,将其视为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事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世界和平的最终目标。(23)以刚刚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构成来看,22个国家作为发起人参与其中,正体现了平等参与理念和包容、共赢的精神。中国倡导和沿线国家平等参与,构成“一带一路”的本质特征,也是和平崛起的中国软实力展示,必将进一步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附加条件,要求受援国必需购买美国商品、撤除关税壁垒、提供经济信息和被美国监督,(24)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受援国国家主权。欧洲国家由于在二战中所有的物资及外汇储备几乎消耗殆尽,“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是唯一外援,援助主要用于进口生活必需品和重建所需的大宗原料和产品。美国的援助是单向度的,是美国的“一国输出”,尽管有谈判沟通,但是基本上是美国说了算,不存在受援国的平等参与。美国出口到西欧的商品适时解决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工业品出口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25)美国国内过剩资本也亟需扩大海外市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美国稳定了西欧国家商品进口和资本输入,也增加了国内商品的出口,激活了美国后续发展实力。

       8.“促进国际经济多极化”与“强化美国经济实力形成美元霸权”

       “一带一路”投资战略推动的是在东亚和欧洲之间经济低洼地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国际经济多极化,平衡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马歇尔计划”则是强化美国经济实力和形成美元霸权地位。

       多极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际局势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各国各地区更多地将关注的重心转向大力发展经济,未来必将形成经济上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导致越来越多经济强国出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沿线各国提供了经济、贸易、科技、金融、人文等多方面统筹合作的平台,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又扩展到政治、外交等领域。各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使得经济政治利益彼此交错,相互制约的关系得以形成,这无疑限制了参与各方的控制力,使得任何一方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都必须考虑其他各方的意愿和权利,不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只能使用和平的手段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马歇尔计划”实施,通过援助西欧,控制西欧,强化美国经济实力和形成美元霸权地位。从时代背景来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缺乏初期运作资金状态下,马歇尔计划通过有条件援助,使美元全面进入当地国家各个经济体结算环节,成为欧洲通行货币,推动了美元实际霸权地位在西欧的确立。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在政治上孤立了苏联,主导了西欧,迫使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游离于市场经济体系之外,形成自我封闭的循环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只对西方世界发挥金融调节功能的格局。(26)

       四、结论

       本文认为马歇尔计划作为带动西欧经济复兴的计划,有其成功的方面,如通过经济支持、援助、贷款等多种方式,以政府指导和企业市场化参与为模式,积极介入当时资金短缺的西欧国家经济领域和行业,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兴,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被誉为成功的投资计划不无道理,该计划中将美国过剩商品和制造产业产能转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我国产业机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产业本地化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当然,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投资计划在内涵、外延和未来价值等方面,都不是“马歇尔计划”所能比拟的,从本质上讲不是其翻版,也不是套用或借鉴,而是在新常态下以中国智慧和东方智慧推动世界和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战略、新途径,“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必将对激发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改变世界经济低迷状态,促进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格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带一路”投资战略转化为投资计划,是在更加广泛领域内,连接亚、欧、非洲广大经济区域,涉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极大的多层次、多状态、多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本着平等互利、开放包容的心态将在“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思路指导下,进而推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落实和实施。(27)中国领导人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讲话精神为沿线国家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径,更表明了中国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政策导向。刚刚成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提供了金融平台和投资工具,而已出台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也会提供投资方向、项目和路线图,“一带一路”投资战略在2015年即将在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展开和推进。我们相信“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构建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协调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国内和国外互相联动、东部和西部互相促动,争取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带、推动文化交流带、促进友好和平带,为稳定和发展中国及沿线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王海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地区各国共同发展》,《俄罗斯学刊》2014年第1期。

       ②周永生:《中国对东南亚的大战略思想梳理》,《学术前沿》2014年第4期。

       ③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简评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背景及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1期。

       ④苗茁:《论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⑤王新谦:《马歇尔计划成因新探》,《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

       ⑥竺培芬:《马歇尔计划》,《世界历史》1980年第4期。

       ⑦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简评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背景及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⑧⑨刘林元、聂资鲁:《论马歇尔计划的战略眼光》,《学术界》2005年第4期。

       ⑩李博:《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11)吴友富:《新兴经济体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13年第12期。

       (12)刘林元、聂资鲁:《论马歇尔计划的战略眼光》,《学术界》2005年第4期。

       (13)李博:《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14)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简评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背景及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15)[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李石译,三联书店,1974年。

       (16)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西部大开发》2014年第10期。

       (17)杜尚泽:《复兴丝绸之路,共建和谐周边》,《人民日报》2014年9月20日第1版。

       (18)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9)龚雯、田俊荣、王珂:《“一带一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人民日报》2014年6月30日,第6版。

       (20)阮宗泽:《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3期。

       (21)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人民日报》2014年7月2日第11版。

       (22)岳劲松:《试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战后欧洲发展的影响》,《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3)暨佩娟、韩硕等:《“一带一路”,APEC涌动新机遇》,《人民日报》2014年11月8日第5版。

       (24)王新谦:《马歇尔计划与欧洲重建》,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5)张勇:《从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看杜鲁门时期的对外援助政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6)金卫星:《马歇尔计划与美元霸权的确立》,《史学集刊》2008年第11期。

       (27)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经济纵横》2013年第11期。

标签:;  ;  ;  ;  ;  ;  ;  ;  ;  ;  ;  ;  ;  ;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投资战略比较研究_马歇尔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