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边境地区对外贸易评价_国内宏观论文

20世纪80年代边境地区对外贸易评价_国内宏观论文

对80年代边疆地区对外贸易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对外贸易论文,年代论文,评价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规模、速度和格局

1.对外贸易发展规模

在80年代以前,边疆地区几乎没有独立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外贸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沿海地区口岸提供货源。对外贸易发展缓慢,规模较小。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急剧扩大。1990年与1980年相比,进出口贸易总额从4.3428亿美元发展到40.8亿美元,增加了8.4倍;其中,出口贸易从3.0685亿美元发展到29.87亿美元,增长了8.7倍;进口贸易从1.2743亿美元发展到10.93亿美元,增长了7.6倍。同期,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2倍,出口贸易增长了2.4倍,进口贸易增长了1.7倍。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3.5倍,出口贸易增长了2.1倍,进口贸易增长了17.9倍。边疆地区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超过全国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的幅度达3.2倍,超过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扩大的幅度达1.4倍。边疆地区出口贸易比全国及沿海地区出口贸易规模扩大的幅度分别高出1.6倍和3.1倍。在进口贸易规模扩大的幅度方面,边疆地区高于全国3.5倍,但仅为沿海地区的42%。从1980年到1990年,边疆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0.34倍,边疆地区进出口规模的扩大也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规模扩大幅度的23.7倍。

2.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1)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从1980年到1990年,边疆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5.1%。比同期全国和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的11.7%和16.4%分别高13.4和8.7个百分点。也远远高于同期边疆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9%的增长速度。

(2)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从1980年到1990年,边疆地区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为25.6%,比同期全国和沿海地区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的13.1%和12.1%分别高出12.5和13.5个百分点。

(3)进口贸易增长速度。从1980年到1990年,边疆地区进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为24%。比同期全国进口贸易年均增长率的10.3%高出13.7个百分点,但低于34.2%的沿海地区进口贸易年均增长率。

3.出口商品格局

边疆地区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占65.67%,工业制成品占34.44%。作为边疆省区的内蒙古出口商品格局,是从1980年到1990年,初级产品的比重由95.94%下降到63.47%,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4.06%上升到36.53%。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提高了32.47个百分点,效果是显著的。但是,边疆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既赶不上全国的平均水平,更远不如沿海地区的水平。这表明边疆地区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纵观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省市的经济发展,有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力求使出口与固定资本的形成建立起良性循环,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方面享受后发性利益,较为迅速地实现战略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而边疆地区过分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换汇,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较低。今后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合作,尽快改变出口格局,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已经成为决定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4.进口商品格局

边疆地区进口商品总额中,生产资料占77.72%,这个比重既低于全国的80.60%的水平,更低于沿海地区90.45%的水平。内蒙古进口商品格局是,从1980年到1990年,生产资料的比重由23.82%上升到68.30%,增加了44.48个百分点。在生产资料进口额中,机械设备的比重从62.95%下降到14.77%,下降了48.18个百分点;原材料比重从37.05%上升到85.23%,正好上升了48.18个百分点。原材料进口增加表明了内蒙古加工能力的提高,这是一种好的势头。但是就内蒙古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来看,机械设备进口的比重不宜下降过快。机械设备中物化了大量生产技术,机械设备的进口是引进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机械设备比重的下降,说明内蒙古花费了外汇而引进的技术却在减少,这也是内蒙古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低于全国乃至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进口商品中除了要进口本地区急需的生产性原料,以保证经济的适度增长以外,应该通过进口相当数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促进技术、产业、出口三大结构的高度优化。生产设备进口比重的下降,对通过进口而加速发挥技术转移的作用是十分不利的。边疆地区进口商品总额中,生活资料占到22.28%。内蒙古更占到31.70%。这基本上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从“雁行形态”的理论来看,一定消费资料新产品的进口,对诱发消费市场的形成,及基于本地区消费市场的替代进口的发展,并在替代进口基础上出口能力的形成和扩大是十分有利的,过分强调消费品的进口限制和替代进口,对一些新产业在本地区的移植和发展,以及出口的扩大是不利的。当然鉴于目前外汇的紧缺,把消费品进口的比重提高到超过全国,超过沿海地区也是不合适的。

5.对外贸易地区格局

边疆地区在历史上主要同相邻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从1972年我国相继和日本、美国改善外交关系以后,特别是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边疆地区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了长足发展,同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也不断扩大。目前,边疆地区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是西方发达国家占第一位;周边国家占第二位;港澳地区占第三位;发展中国家占第四位。边疆地区的这种对外贸易格局是一种较为客观合理的选择。第一,进出口贸易相对地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倾斜,单从国际贸易的经济规律来说,符合享受后发性利益的原则,也是按比较成本优势,课入参加国际分工的结果;第二,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占居重要地位,显示了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在地域上相邻或相近,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上互补的优势。

二、开放度、依存度、贡献率

通过对1980-1990年间的边疆地区、内蒙古、沿海地区、广东和全国的开放度、依存度和贡献率进行测算,对80年代边疆对外贸易至少可以作出这样一些表述:(1)由于边疆地区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所以开放度和依存度迅速提高,提高的幅度分别为6倍和6.3倍,远远超过同期全国和沿海地区上述两项指标提高的幅度。(2)由于边疆地区的开放度和依存度成倍增长,超过全国和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所以在这两项指标方面,边疆地区与全国和沿海地区的差距迅速缩小。在开放度上,1980年边疆地区与全国和沿海地区的差距分别为:1∶10和1∶9,到1990年分别缩小为1∶3和1∶4;在依存度上,边疆地区与全国和沿海地区的差距分别由1980年的1∶7和1∶12缩小到1990年的1∶3和1∶4。(3)虽然在开放度和依存度方面,边疆地区与全国和沿海地区的差距是处于迅速缩小的趋势,但目前存在的差距仍十分明显。边疆地区与全国和沿海地区的差距均分别是2倍和3倍。在贡献率方面,差距不仅显著,而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表明边疆地区对外贸易对本地区的经济开放与发展的作用还远没有达到全国及沿海地区的水平。(4)尽管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对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比较弱,但是在80年代这种作用在以较快的速度迅速上升,所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仍然是加速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标签:;  ;  ;  ;  

20世纪80年代边境地区对外贸易评价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