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贸规模管理_规模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贸规模管理_规模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贸规模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规模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规模经济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我国外贸要努力实现规模经营,以争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规模经济,国际贸易,规模经营,市场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特点是寡头竞争和垄断竞争,区域垄断和跨国公司集团垄断已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非完全竞争的格局下,商品竞争机制由传统的以价格竞争机制为主转向以非价格竞争机制为主;规模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突出特征,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新的贸易变量,决定和影响着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贸易中各国制订贸易决策的主要目标。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假定无论生产多少数量,经济组织追加生产单位产品的效率总是相同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资源禀赋、技术水准以及需求偏好这些基本的经济特征,各国为了充分发挥以这些基本特征的国际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利益而进行贸易。

20世纪初,随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格拉汉姆·赖特和俄林等一批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规模收益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之一,规模的变化会引起效率的变化。产品(商品)的平均成本受生产规模的影响,规模过小或过大都会因管理与分工问题造成成本过高,形成规模不经济。当生产要素投入的价值小于产出的增值量时,经济效益呈递增趋势,企业可以继续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当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继续追加时,投入价值量大于产出量时,边际收益就会呈递减趋势。因此,只有当生产和销售规模扩大在合理的限界内,即适度规模,才会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报酬递增。

厂商(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厂商从同行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为外部经济;(2)由于许多厂商聚集在一起而使单个厂商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下降为聚集经济;(3)由于行业生产特征决定的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企业内部分工,厂商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为内部经济。具有内部经济的行业多为不完全竞争的行业。

外部规模不仅同行业产出或国民产出有关,而且同世界上这种产品的产出有关。但不论是同行业产出或国民产出有关的外部经济,还是同世界产出有关的外部经济,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使每一产品的平均成本成为厂商生产规模的一个递减函数,它同要素禀赋差异一样提供了贸易的基础,为一个国家在规模收益递增下生产的产品创造了比较优势。由于外部经济同世界产出有关,因此通过国际贸易从国外得到的规模经济比国内的规模经济更为有益。外部经济一般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容。

内部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可以分为四类: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卡特尔。由于当代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是寡头竞争和垄断竞争,本文以这两种市场为例分析内部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寡头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厂商,生产相同或类似的产品。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生产设备复杂且规模巨大,巨额原材料买卖,大量的科研和发展活动,这一切都要求具有规模经济的厂商才能据有寡头垄断的地位。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内部经济的作用,以致出现一个厂商能够满足市场总需求的50%以上的现象。寡头厂商之间通过相互入侵对方市场的战略行为(如倾销)或寡头厂商的模仿性出口战略来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可见由内部经济所形成的寡头垄断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同类产品中有各种差别,如规格、型号、功能、颜色、款式、广告宣传、包装和服务等各有差异,具有较高的替代弹性,竞争性强。每个产品同类又不同样,各有特点,各自又有一定的垄断性,由此形成垄断竞争。由于产品差别和垄断竞争的特点,一种产品往往受国内需求制约而不能使企业达到最佳生产规模。当国际贸易发生后,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企业获得规模报酬。这种规模报酬是建立在差别产品进行交换基础上实现的,是垄断竞争条件下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的产品差别利益。在这里,决定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不是由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差异而决定的比较成本优势,而是由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优势。在不完全竞争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学习开发新技术还可以带来收益递增的动态规模效应。

在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市场本身的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境界,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得以实现,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可能改进市场的运行结果。政府通过向规模经济的出口企业采取倾斜政策,影响本国厂商及其竞争对手的决策,产生着转移经济租和扩大本国市场份额的效果。这也是当代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步入市场经济轨道的中国对外贸易,从整体格局看普遍达不到规模经营的标准。虽然我国外贸在体制改革推动下增长速度较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11位贸易大国,但外贸经济效益不佳,外贸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组织结构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已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各部门、各省、市、地、县追求自身利益,加强对地方和部门利益的保护,影响了国家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结果地方、部门的比较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各外贸企业的国内竞争,抢购货源,抬高物价,造成肥水外流,也使我国的许多传统出口商品丧失了国际市场。

面对上述国际环境和我国外贸的现状,今后中国外贸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就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实现外贸规模经营,使中国外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再上新台阶,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问题的关键

所谓外贸规模经营就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置达到最优化,使不变成本尽可能地最小化;通过扩大进出口的批量,减少流通环节,使外贸经营成本最小化,从而以最小的投入量取得最大的报酬,获得规模经营效益。可见外贸规模经营的关键问题是在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内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解决好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化经营相结合的问题。

生产和流通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一点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中早有论述。现代经济理论也认为产业与贸易是密不可分的:产业是贸易的依托,贸易为产业导向。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外贸实现规模经营的根本条件,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发达的专业化分工与高度的综合化经营相结合是取得外贸规模经营效益的根本保证。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贸易各国交换总量增加,国内福利水平上升。这种新型贸易利益是区别于任何比较利益而独立存在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化经营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规模化,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由此而带来的好处超过常规的比较利益,成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

随着大经贸战略的实施,我国已出现了许多贸工、贸技相结合的外贸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化经营方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化经营是并行不悖的,综合化并没有否定专业化分工,只是以内部分工取代外部分工;专业化是规模经济的源泉和效益的基础。只有以专业化为前提,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外贸经营格局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少数大型企业实行综合化经营与大多数中小企业专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中小企业应该坚持专业化经营的方向,并向系列化发展,在不断的分工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选择某一类型、某几种甚至某一种具有优势的产品作为经营主导领域,并向与其有紧密关系的生产、金融、科研开发,信息咨询等部门广泛渗透和适度推行国际化经营。在规模日趋大型化的基础上,功能日趋多样化,经营日趋多角化,形成以贸易功能为基础,集贸易、金融、投资、信息、产业组织、科研开发、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跨国贸易产业集团。

在发达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所形成的贸易产业综合化经营也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机制中非价格竞争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取胜的保证。产业与贸易结合,流通中的信息直接反馈到生产领域,商品质量、售后服务、设计包装、交易信用、新产品开发、货款结算条件、提供样品速度、营销手段、遵守交货时间、处理索赔等都会得到改善。

适度的规模能够带来递增的报酬,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规模程度不同,取得规模报酬的方式也不同。一般说来,资本密度高、技术密度高、标准化程度高、大宗贸易的产品,以及在整个生产周期中能多次转手的产品适宜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并能取得规模收益。如燃料、机械制造、运输设备、仪器、电子、电器、化工、制药、纺织、食品等。这些产品的生产部门技术创新速度快,专业化与分工的程度较高,适度的规模经营不仅在对外贸易中可以取得规模经营的优势,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较好的连锁驱动效应。

一般认为市场需求数量小,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生产规模也相应小。如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丝绸服装,这类产品出口经营单位过度分散,多头对外,农、工、商、贸分别组织生产和经营,直接影响了集团公司经济实体的形成。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不能发挥联合的整体优势,宏观失控,影响经济效益。但这类行业供产销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时间性,企业之间也有很紧密的连续性。因此这类行业也可以组建大型贸易实体,从种桑、制种、养蚕、收烘、抽丝、绢纺、织绸、印染服装、丝织等各个环节,实行贸、农、工、技一体化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1〕

三、问题的出路

外贸规模经营并不等于外贸专业公司和生产企业的简单相加来扩大经营规模,而应以市场为杠杆多渠道推进规模经营和企业横向联合。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既不是国有经济也不是混合经济,而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要求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要坚持市场经济。

国有制不等于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保证。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是计划经济体制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联合过程中不应以国有企业是否占支配地位为指导思想。产权归属的多元化才是市场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前提。股份化公司制是当前培育社会所有制的现实途径。以贸易为主的经营实体在贸工、贸技、贸农结合过程中,外贸企业处于控股地位,这样可以保证在出口产品数量、质量、产品结构等各个环节中占主导地位。大型外贸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优势,其中市场信息、国外资信、人员素质以及销售网络既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股权。以这些资产同生产企业结成联合经营伙伴关系,这是外贸企业实业化的一条新路。

外贸企业与高新技术领域的结合是我国扩大技术贸易的极有希望的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而且可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及价值。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重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政府有必要采取人为的干预政策,通过适当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对那些颇具潜在竞争优势且有深远外部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适当的扶持和保护,以便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在宏观范围内追取和谋求可观的外部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经济效益不仅表现在其自身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中,而且还惠及其他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从而产生额外的收益。高技术的先行企业在创建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通常要花费研究开发的巨额支出,承担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而他们的一部分知识贡献及其产生的利润却无偿地外溢到别的厂商。因此,必要的政府扶持,可以调动这些高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推进规模经营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在企业联合组建外贸实业集团的过程中,可把利用外资作为突破口,允许外商有外贸经营权,尽早给外商以国民待遇。同时大力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市场和机制,发展壮大我国自身外贸实力。

企业联合的方式可采取收购、兼并、参股、关停并转等调整措施,实现资产存量和人员的合理流动。

企业联合的形式可组成以贸易为主的综合商社,也可组成以产业为主的跨国公司。中小企业不要急于在规模上追求轰动效应,而应以是否能实现效益为目标。

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搞好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使之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和集团军。而一旦成为出口型企业,就要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赢得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

对那些尚未达到规模经济最高点而又面临国内市场限制或国外贸易壁垒的厂商来说,可推行跨国经营,以进一步寻求规模经营之策。

强调规模经营的优势,并不主张放弃利用比较利益,而是要将规模优势提升到应有的地位上来,使之与比较利益互补结合,以双重优势进军国际市场。政府应精心制订出口产品政策、着意培养规模经济,注意选择规模经济强度大、潜力足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出口导向企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取得规模优势。

本文于1995年10收到。作者系本校国际金融贸易系副教授。

注释:

〔1〕陈家勤:“我国垄断性出口商品集约经营的战略思考”, 载《国际商务》1995年4期,第29~34页。

标签:;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贸规模管理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