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方言词典》方言词例释论文

《于都方言词典》方言词例释

朱根凤 /暨南大学

摘 要: 《于都方言词典》所记录的方言词,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体现出浓厚的口语色彩、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通过对词典中所记录的方言词的分析,折射出于都客家文化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是我们进行汉语史研究、方言字研究不应忽视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 《于都方言词典》 方言词 考释

《于都方言词典》[1]是谢留文先生自1991年始应李荣先生的号召,调查赣州市东部通行客家方言的于都县,并于1998年作为《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地方分卷出版的词典。该词典收录广泛,几乎全部覆盖了本地人所普遍使用的方言词,并将所收条例按天文地理、时令时节、植物农具、屋舍器具等30个大类排列,并对每一条词例进行注音和释义,体现出丰富多元的当地文化,这些极具特色的方言词既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于都方言研究、民俗文化考察的重要作证材料。因此,本文选取《于都方言词典》中体现赣南民俗风情和社会文化的方言词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其词义理据,为于都方言研究和赣南民俗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一、方言词概述

著名学者刘又辛曾说:“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新语言学的几个方面,发展的步子很不一致,音韵学的步子快一点,其次是语法学,词汇学最落后。在词汇研究中,方言词汇的研究更为落后。”事实的确如此,但近年来,各地方言词典、方言词汇考证以及方言本字考的文陆续章问世,表明方言词汇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关于“方言词”的定义,学术界依旧看法不一。周祖谟认为是“个别地区所应用的比较特殊的词汇”[2];郭在贻认为方言词和口头语词都是俗语词的一部分,通称为“方俗语词”[3];董绍克认为“方言词汇有两个含义,第一,指一个方言中说法与普通话不同的词;第二个,指一个方言所使用的全部的词,既包括与普通话不同的词,又包括与普通话相同的词。第一种我们称之为狭义的方言词汇,第二种我们称为广义的方言词汇。”[4]由此,本文借鉴郭在贻先生的观点,认为“方言词”即包括现在方言中流行于口语中的词,也包括产生于前代但在后代被重新赋予了时代意义的词。并以此为标准,选取10个《于都方言词典》中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词进行词义理据的探索。

二、于都方言词例释

(1)大脚髀[t42 ti5 ·pi]。“大腿”义。“髀”为于都方言中保留的古语词之一。《说文·骨部》:“髀,股也。从骨,卑声。”本义就为“股部,大腿”。《礼记·深衣》:“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髀,即“大腿”义,《三国志·蜀志·先生传》:“表疑其心,阴御之。”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裹肉生。’”《宋会要辑稿·帝系二之三》:“太祖驻兵六合,闻其事,拊髀大喜。”“拊髀”即“拍大腿”。而脚在于都话中多指人或者动物腿的下端,“脚”本义为“小腿”,《说文·肉部》:“脚,胫也。”《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触之,折其脚。”在《于都方言词典》中,并没有出现“腿”字,人们习惯用“脚”表示现代“腿”义,用“大脚髀”来表示大腿义。此外,在《于都方言词典》中,“髀”还由表示人的大腿义词义扩大引申泛指动物大腿,如收录【鸡髀】:鸡腿;【鸭髀】:鸭腿,在赣县及梅县客家话中词义还进一步扩大泛指为“肉”义,吃肉统称为“吃髀子”。

(2)琵琶老鼠[phi42 pha44 l31 ·ʂe]。指 “蝙蝠”。蝙蝠在《汉语大字典》中,解释为:“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相连。”因体型像老鼠,所以古人很早就把蝙蝠和老鼠联系在一起了。《尔雅·释鸟》:“蝙蝠,服翼。”郭璞注:“齐人呼为蟙,或谓之仙鼠。”《方言》卷八:“蝙蝠,自关而东谓之服翼,或谓之飞鼠,或谓之老鼠,或谓之鼠,自关而西,秦、拢之间谓之蝙蝠,北燕为之蟙”,于都人认为蝙蝠与老鼠相似,于是称之为“老鼠”。而乐器“琵琶”外形与蝙蝠相差甚远,而在于都话中,“枇杷”与“琵琶”音相同,所以笔者认为“琵琶”二字应是“枇杷”的同音替代。蝙蝠中有一专门以果实和吸取花汁为食的种类,名为“果蝠”,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枇杷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今襄、汉、吴、蜀、闽、岭、江西南皆有之”,枇杷是于都常见水果,蝙蝠喜食枇杷,于都人就认为蝙蝠是一种会吃枇杷的老鼠,称之为“枇杷老鼠”。

陈其兵,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观赏竹应用。E-mail: cqb@ sicau.edu.cn。

(3)打卦[ta31kua44]。词典收录两义,一指根据卦象推测吉凶,一指“串门闲聊”,其中,谢留文将“打卦”第二个义项中的“卦”作同音替代符号,认为“卦”不是本字。但笔者推测“卦”应是本字。“卦”本义是古代筮法的一套符号。《说文·卜部》:“卦,筮也。从卜,圭声。”《玉篇·卜部》:“卦,八卦也,兆也。”《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韩康伯注:“卦,象也。”古人善用占卜所得之卦来判断吉凶,或对一些未解之事寻求答案。如《史记》:“自古帝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史记·李斯列传》:“二世惊,自以为惑,乃令太卜令卦之。”《说苑·反质》:“孔子卦,得《贲》。”而卜卦之人通常由祭司和巫师充当,卜卦过程相当繁琐,《史记·龟策列传》曾记载繁琐的命龟仪式:“卜先以造灼钻,钻中已,又灼龟首,各三;又复灼所钻中曰正身,灼首曰正足,各三。即以造三周龟,祝曰:‘假之玉灵夫子。……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可得占。’”由此可知,卜卦过程中,巫师首先要对祈求对象的权威歌颂一番,表示自己对它的崇拜和依赖。待到得兆和观兆之后,可能还要有谢神的祝辞。通常嘴里一直念个不停,人们看到巫师嘴一直在说话,由此形容喜欢一直说话的人。卦,即引申出“说话”义。元佚名《硃砂担》楔子:“又道是‘打卦,打卦,只会说话。’你怎么信那些油嘴的话头”。《重编国语词典》收录了“八卦”这个词,其中一个义项就是“闻言闻语,道人长短之意”。本在中国香港地区使用,现大陆都在使用,如“你这个人这么那么八卦”就形容一个人经常说人闲话。于都方言正是借了“卦”的“说话”义,“打卦”通常是指农村妇女天天围在一起,道人长短,说着不着边际的话。词典中还收录了“【打卦佬】”和“【打卦婆】”两个词,“打卦佬”指称呼喜欢聊天,喜欢多嘴的男人,“打卦婆”指称呼喜欢聊天,喜欢多嘴的妇女,略带贬义色彩。

事实的确如此。各级干部和群众敢于反映问题的民主氛围开始形成。在1961年3月召开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各组主要围绕公社体制、食堂问题、供给制问题进行讨论。与会人员在食堂和和供给制问题上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印发了河北省委关于调整社队规模的意见、陕西省委关于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利弊等几个材料。毛泽东印发这些材料,想引起与会者注意,但议的结果,都不赞成[1]2107-2109。他没有采取压服的办法,而是决定把这一问题放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解决。

(4)炙火[a5ho44]。“烤火”义。炙,本义指烤熟食物。《说文·炙部》:“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释名·释饮食》:“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毛传:“炕火曰炙。”《于都方言词典》记录了“炙”的本义。炙熟:把食品炙熟。后又引申烘烤、烘干。《论衡·逢遇》:“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翣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于都方言“炙火”正是用了“炙”有“烤”意。词典中还收录了【炙包】:“一种有嘴、有欛的器皿,可以用来取暖。”【炙火笼】:“用火笼取暖。”炙还可引申为“暴晒”之义。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唐白居易《卯时酒》:“煦若春贯肠,喧如日炙背。”以上文献中的“炙背”均为暴晒背部的意思。【炙日头】:“晒太阳。”

(7)筛酒[s31iu35]。“倒酒”义。筛,《玉篇》:“所街切。”筛,本指一种竹编器具。底面多小孔,可用来分离粗细颗粒。《急就篇》“簁箄箕帚”唐颜师古注:“簁,所以箩去麤细者也,今谓之筛。”逐渐引申为“用筛子过物”,元王祯《农书》卷九:“作林檎麨法:林檎赤熟时,劈破,去心蒂……下细娟筛”,引申有“倒、斟”义则是由于古代酿酒技术不成熟,多采用发酵法酿酒,酒糟和酒液混在一起,待要吃的时候用网眼筛子过滤酒糟才能得到酒液。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名叫“庖厨图”画像石,图中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可以看出当时酒的过滤是采用一种具有细孔的娟袋自然过滤后再加上用手挤压。因此,“筛”也有“倒”的意思。明李翊《俗呼小錄》:“泻酒谓之筛”,“泻酒”也是倒酒义,元康進之《李逵负荆》第一折:“老王,将酒来!(王林云)有酒,有酒。(作筛酒科。)”《水浒全传》第四回:“智深道:‘休问多少,大碗只顾筛来。’”现在的客家人依旧保留了古老的酿酒技术,每次喝酒时,必须要用网眼垫布筛去酒糟才能得到真正的娘酒。此外,筛的“倾倒”义在于都方言中使用广泛,不仅可以【筛酒】,还可以【筛茶】、【筛水】,还可以单用,如:“给我筛一杯茶”指给我倒一杯茶。

(8)脚[kh31]。“做挑夫”义。谢留文将之记录为本地俗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种读音,一为《广韵》:“胡改切。”上声,海韵,匣母。为“撼动”或“减”义。一为《集韵·未韵》:“于贵切。”去声,未韵,云母,为“担”义。于都方言中的“”音应是合“胡改切”,匣母读[kh]在于都方言中较常见,如“蟹”、“荤”也读[kh],而古上声的次浊声母及全浊声母字,有一部分今读阴平,这是客家话区别于其他方言的重要特点。声韵调皆合,应是本字,取“担”义。在于都方言中“”使用普遍,在《于都方言词典》中便记载了7个,【石灰脚】、【柴脚】、【枷】、【担】、【脚】、【脚介】、【谷脚】,均为“担”义。而“脚”做名词为“挑夫”古已有之。《汉语大字典》中记载了“脚”作为“担任传递或运输的人”义。唐玄宗《论河南河北租米折留本州诏》:“水陆运漕,缘脚钱杂,必伤其农。”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唐)大中二年制……近者多是权要富豪,悉请留县输纳,致使贫单之人,却须雇脚搬载。”于都县丘陵、山岭众多,早时人们多居住在山上,因此帮山民运重物的搬运工众多。于都方言保留了“脚”作“挑夫”之义,正是客家人民山文化的体现。

(6)供猪[ti44tʂe31]。“养猪”义,音。《说文·人部》:“供,设也。从人,共声。一曰供给。”《广韵》:“居用切。”去声,用韵,见母;又“九容切。”平声,钟韵,见母。于都话中“供”只有一读,“供猪”应是取“供给”义,但音合“九容切”。《广雅·释言》:“供,养也。”《风俗通·衍礼》:“九江太守武陵陈子威,生不识母,常自悲感,游学京师,还于陵,谷中见一老母,年六十余……因载归家,供养以为母。”《三国志·魏志·钟繇传》:“供给资费,使得专学。”可见,供有“养”义,“供猪”即“养猪”。该词典还收入了【供奶】:“母亲给小孩喂奶。”这里的“供”还引申出“喂”义。在赣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当中均见“供”有喂之义,如供鸡:喂养鸡。

(5)打粗[ta31 tshu31]。“吃起来不讲究”义。“粗”本义指糙米、粗粮,与精米相对。《说文·米部》:“粗,疏也。”段玉裁注:“《大雅(召旻)》:‘彼疏斯粺。’笺云:‘疏,麤也,谓粝米也。’麤即粗。”《庄子·人间世》:“吾食也执粗而不减,爨无欲清之人”王先谦集解:“宣(颖)云:‘甘守粗粝,不求精善。’”粗由本义“糙米”引申为“粗糙、质地低劣”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米部》:“凡物不精者皆谓之粗。”如《西游记》第十回:“草履麻条粗布被,新宽强似着罗衣。”《现代汉语词典》记录的“粗茶淡饭”、“粗布”也是借此义。粗由形容“物不精”扩大到形容“使用的人不讲究”。于都人认为经常吃粗食、清淡的饭菜都不挑剔的话,说明他吃东西不讲究。在临近的赣县客家话中,“打粗”还可以形容一个人食量大,也是从“不讲究”之意引申出来的。与之构词的“打”词义虚化,成为一个类似于“类词缀”的成分。

报告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自己的专题进行阐述,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发言中。针对参与者(教师、学生)提问,报告人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随后大家交流讨论。学科交叉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主要体现在该环节,报告人通过前期的工作收获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并提炼转换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教师点评获得新的启发,学会如何抓住科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参与学生可以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评获取更多知识。总之,这是Seminar模式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该部分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多媒体制作、言语表达等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利于推动学术争鸣和思想交流。

(9)驳洋蜡烛。“点蜡烛”义。《说文》:“驳,马色不纯。”本义指马毛色不纯。《尔雅·释畜》:“駵白驳。”刑昺疏:“孙炎曰:‘駵,赤色也。’谓马有駵处有白处者曰驳。” 后泛指颜色不纯,驳杂在一起。《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大舛驳,其言也不中。”成玄英疏:“驳,杂揉也”。驳杂即有交叉之义,进一步引申为连接之义。此义在粤语、客家话均有保留。而“洋蜡烛”则是因为“蜡烛”为从外引进过来的,本地没有,故加一个“洋”以示其外来性。词典中还记载了【驳歌】:对歌。【驳口】:东西的连接处。【驳船】:用来载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驳灯】:点灯。【驳脚婆】:贬称给人做填房的女人。

六是以增强社会水法治观念和水忧患意识为重点,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围绕“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主题,认真组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活动,为水利系统依法治理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陈雷部长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节约保护水资源》署名文章。创新形式,与国家邮政局首次联合发行纪念“世界水日”邮票,传播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理念。根据全国普法办部署,开展水利“六五”普法中期检查督导工作,广泛弘扬法治精神,为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10)饮[i35]。“饮,指菜汤,一般指炒菜或烧的菜里的汤。”《广韵》:“于锦切。”上声,寝韵,影母。饮,本作“”,《说文·部》:“,歠也。”歠,即“喝”义。《玉篇零卷·食部》:“饮,饮歠也。咽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易蒙卦虞注曰:‘水流入口为饮。’引申之,可饮之物为之饮。”饮,本义应是动词“喝”,《诗·小雅·无羊》:“或饮于池。”《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饮,由“喝”逐渐引申指喝的某种液体。《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穆天子传》卷三:“辛丑,天子渴于沙衍,求饮未至。”《春秋左氏传·文公》:“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可见,“饮”由动词活用为名词用法自古使用广泛,随着汉语词义的扩大与缩小,饮做名词的用法缩小,逐渐由“汤”替代,但在粤语和于都客家话中依旧可见“饮”的古老用法,如粤语中,饮指粥里的米汤。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10组方言词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词典所记录的都是于都客家人民所普遍使用的交际用语,口语色彩浓重,人们经常根据事物典型特征进行命名,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琵琶老鼠”,“打卦”等。其次,方言词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有些词保留了古语完整意义,如“髀”,“”、“供”、“炙”,另外一些词词义也是从古语词中生发出来的,体现出于都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如“脚”反映的山文化。总之,研究这些方言词不仅能够反映客家人民所共有的文化内涵,也折射出于都客家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汉语词源研究今后所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留文.于都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董绍克.汉语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温昌衍.从外区罕见词看客家方言的“山话”特性[J].嘉应大学学报,2002(01).

[6]李如龙.考求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J].语言研究,1988(01):110~122.

[7]曾昭聪.“打牙祭”探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02):27~28.

作者简介: 朱根凤(1995-),汉族,江西赣州人,暨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二),研究方向:方言研究。

标签:;  ;  ;  ;  

《于都方言词典》方言词例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