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的“新环境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警惕西方的“新环境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警惕西部“新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问题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深入,新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凸现出来。

“新环境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城市绿化、城市现代化建设、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西电东送中的能源开发、现代新科学技术、环境决策等方面。“新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人们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开展生态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不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决策的失误,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和危害,出现了新形式、新层次的环境问题。

目前“新环境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危害极大,严重干扰了西部大开发顺利健康实施。应予以关注,加以防范。

自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新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地凸现出来,这些“新环境问题”是人们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开展生态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不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决策的失误,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出现了新的环境问题。

西部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新环境问题

退耕还林在西部地区实施已经三年有余,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在政策上和技术上都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技术上,仍然沿袭传统的营林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重大的技术缺陷。按照人工模式建造的森林,树种单一,树龄同一,结构简单,千篇一律,形成大片纯林,而不是自然的混交林。目前在贵州、四川、云南大都是老三样——松、杉、柏,而西北地区仍然以杨树为主。这种森林缺乏物种的多样性,种群结构不合理,不符合森林自然生态的要求,生态基础脆弱,很难建立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森林质量低下,极易受到病虫害和火灾的袭击,这种森林的生态功能十分有限。

现在有的人认为建设西部绿色屏障只要多种一些树就可以大功告成,这是一种心态浮躁的表现。搞退耕还林工程,不能满足于挖多少树窝子、完成多少亩的种树指标,有的地方在种树的过程中把不该挖的灌木和地面植被也挖了,反而造成二次生态破坏,使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如此严峻,究其原因,除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生态破坏之外,造林方法不科学,营林技术措施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我国森林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原因。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等大型工程,国家耗资巨大,但是这一切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植树造林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师法自然,讲求实效,按科学的发展观办事。当前,我国西部生态建设存在盲目性,退耕还林技术缺乏科学性,这种不符合实际要求的盲动,必然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进,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将继续下去。

城市绿化中出现的新环境问题

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是恢复城市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就提出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的口号,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大中城市提出建立“森林型生态城市”、“园林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森林型生态城市”值得认真对待。

在西部的一些大中城市采用“大树进城”的方式来实现“森林城市”的目标,所谓“大树进城”就是从农村或林区购买已经长大成林的现成大树,直接移栽到城市,使城市绿化面积、植被覆盖率大幅度迅速上升,达到城市迅速绿化的效果。几年来,许多城市数以万计的大树、古树、珍稀树木大量从农村涌进城市,迅速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些城市也因此步入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的行列。“大树进城”这种方法由于可以收到“当年栽树,当年乘凉”,立杆见影的效果,容易出“政绩”,因而极易得到决策者和领导的支持和鼓励。

然而,“大树进城”带来的危害和恶果很快显现出来,几年的实践证明,大树进城死亡率极高,大树特别是古树在移栽、运输、栽植过程中都会大量死亡,在大树进城的过程中,由于主根、根系以及主干主枝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加上不适应城市新环境,大树移植后,树体迅速死亡。据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2002年对贵阳市“大树进城”死亡率调查表明:贵阳市大树移植成活率很低,死亡率超过了70%。如贵阳至机场高速公路两侧800~900株香樟大树,其中70~80%已死亡,火车站广场引种的小叶榕树,第二年死亡。“大树进城”造成树木的大量死亡破坏了森林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加速了珍稀物种的灭绝,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同时,“大树进城”后,劫后余生的树木,由于树体迅速衰老。苟延残喘,极易形成弱势群体,丧失其树木的生态功能,大面积绿色弱势群体的出现,就预示着城市绿化生态功能的消失。“大树进城”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绿色繁荣,但终会变成绿色泡沫,将城市绿化引向歧途。

“大树进城”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以牺牲森林和广大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局部的、暂时的绿色繁荣,违反了自然规律,也违背了保护环境的宗旨,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对西部城市建设危害极大,是当前出现的新环境问题,应当引起警惕,加以改进。

西电东送中能源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重中之重的建设项目,西部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宁夏等省区市水电、火电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西电东送为西部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给西部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至。

水电:十年前,贵州水资源利用率为12%,目前,在建或拟建的6座大型水电站,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50%,2010年,加上中、小型水利,其水资源利用率将超过70%,其中,乌江水系统资源及利用率已达到95%,几乎已经全部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利用警界线,成为全国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的过量利用必然造成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危机,密集兴建的水库、人工湖泊切断了自然河道,阻断了水生生物的迁徙洄游,破坏了自然湿地,使贵州天然湿地严重萎缩,江河水生态系统发生逆向改变,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加剧了湖库的富营养化程度,造成水质污染和水系整体水质下降,对西部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长江中下游带来永久性的灾难。最近,云南省怒江中下游两库十三级开发计划以及四川省都江堰扬柳河大堤的建造已经引起全国的反响。资源过量开发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西部生态建设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火电:贵州煤炭资源丰富,为火电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贵州煤炭含硫最高,贵州特殊的山区复杂地形和气候特征,使空气污染和酸雨污染十分严重,是我国酸雨重灾区。1997年贵州1/3的地区被国务院列为SO[,2]和酸雨控制区。随着西电东送项目的实施,贵州火电建设速度迅猛,规模宏大。随着火电规模的迅速扩大,对煤炭的需求也大幅度攀升,1998年贵州火电耗煤量为1042万吨/年,到2010年火电耗煤量将超过3200万吨/年,耗煤量增3倍之多。SO[,2]排放总量的大幅增加,加剧了SO[,2]和酸沉降的污染。尤其是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煤炭的开采和燃烧对生态的破坏和空气污染都会给贵州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煤炭大量开采和燃煤量的骤增,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不断加大,这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是当前大力发展火电必须引起特别注意的新环境问题。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环境问题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错误观念,最突出的就是“现代化就是水泥化、世界化就是高楼化”,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城市特别是西部城市表现尤其突出。城市大面积水泥化给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新的环境问题。所谓“水泥化”是指使用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来硬化城市的现象,硬化的表面包括地面、墙面、屋顶和水体,其初衷在于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美感,提高水体清洁度,然而“水泥化”所带来的真实效果却是加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粉尘治理的难度,阻碍了城市水的循环,破坏了城市水生态系统,造成城市水体水质变坏,雨水流失,城市树木植被受到损害,加剧了城市噪声和光污染,使城市居住环境舒适性变差,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造成极大的困难。

资源综合利用及农业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

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和污水农田灌溉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提倡的环保项目。利用粉煤灰改良土壤,工矿污水农田灌溉可以废物利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粉煤灰制砖,节约土地,促进了建材工业的发展,这些在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上曾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利用粉煤灰改良土壤,农田污水灌溉,使大片土地受到了有毒有机物和重金属严重的污染,给我国农田造成灾难性的损害。据2003年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会的提案报告表明:由于使用粉煤灰和农田污灌,贵阳市农田重金属污染已经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镉、汞、砷、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镉污染。根据贵阳市环保局抽样调查,贵阳市无公害基地监测274个土样,不合格土样195个,合格率仅为28.8%。贵阳市已建的39个无公害食品基地因重金属和农药污染,70%不符合国家标准。贵州大学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郊区多种蔬菜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显著增高,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贵阳市郊区52个蔬菜样中,汞的超标检出率为70%,砷超标检出率为70%,镉超标检出率为80%,铅超标检出率为80%。目前,我国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到1000万公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农业环境遭到破坏,污染食品给人和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环境决策失误造成的新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但当前我们的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地方政府官员,他们对环境保护还缺乏深刻的了解,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生态恢复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把生态环境的恢复简单理解为多种一些树就可一劳永逸,把环境保护简单化,犯了幼稚病。在环境决策上往往存在主观、片面和盲目性,出现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绩”的浮躁心态,提出了一些违反科学、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口号或错误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际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并以行政的方式加以实施。例如:西部有的城市政府提出“用3~5年的时间建成森林型的生态城市”,实施“大树进城战略”迅速改变城市面貌,要求其城市新区“三废”实现“零排放”,有的省区甚至提出“通过植树造林,10年内要使黄河泥沙减少50%”。这些错误的口号和高指标,背离了科学的发展,严重脱离了实际,误导了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建设。这种错误的决策,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更严重的破坏,给西部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环境决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的,其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还有引进、引种、驯化过程中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旅游资源开发破坏原生环境等等。

新环境问题是在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形式、新层次的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林林总总,由于是在保护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具有隐蔽性和一定的欺骗性,人们往往不易识别和警惕。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靠单纯的技术措施难以解决。新环境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危害极大,严重干扰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制约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西部地区生态形势更不容乐观。在西部大开发的同时,必须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求其务实、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要讲求实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认识自然演变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充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避免过分强调人工措施,一厢情愿地去建设一个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系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因素,改变粗放型经济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从当地自然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避免人工生态建设性的生态破坏,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西部地区出现的新环境问题,应当密切关注,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加以警惕和防范。

新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用冷静的、全面的、系统的、长远的、超前的观点来审视我们的环境保护,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谋划我们的环境战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这是我们应负的历史责任。

标签:;  ;  ;  ;  ;  ;  ;  

警惕西方的“新环境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