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

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

汤海艳[1]2003年在《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文中认为文化创新是中国民族在其自强道路上所肩负的一项伟大历史使命,张岱年先生以其“文化综合创新论”对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在对张先生的这一理论予以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就张先生对文化综合创新的可能性所作的思考及其方法论思想进行了分析。在张先生看来,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具有可析取性,这使得文化综合创新在客观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文化综合创新还有赖于主体的文化自觉以及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就其方法论而言,张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是其“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在“兼和”理念指导下,他主张进行辩证综合,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本文最后还以日本的文化发展模式为例,从现实性上对文化综合创新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从文化比较视角探讨了中国文化综合创新过程中所存在和应当加以克服的障碍。

刘军平[2]2005年在《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采用多元客观的研究方法,试图对张岱年的哲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研究,解剖和挖掘张岱年哲学思想的深层意蕴,显发张岱年哲学思想内在的逻辑性以及相适应的理论框架结构,凸显张岱年哲学思想的永恒的价值和独特的思想魅力。 百多年来,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大潮的冲击碰撞下走向新生,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既是这一过程的见证人,又是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过程的参与者。如何借鉴西方哲学的特长,继承弘扬传统哲学的精华,创建新的哲学形态,是20世纪每一个哲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张岱年成功地回应了上述诸问题,在继往开来的转型期,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富有洞见性的反思与创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第一章对张岱年的学思历程、学术渊源及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作了概括。在对张岱年本真生命的追寻过程中,我们既体悟到张岱年作为一代哲人把问学与道德集于一身的崇高品格,又鸟瞰式地领略了他对中国哲学卓越的贡献。作者认为,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自成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张岱年的哲学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之中。他既是传统的守望者,又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第二章指出,传统对于张岱年来说,是一条永远割裂不断的脐带,赓续先贤文化生命的命脉是张岱年哲学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从这种意义上看,张岱年的哲学思想在理论形式,哲学命题上、言说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构成张岱年哲学理论的基础是孔子的仁学思想、老子的辩证法、以及《易传》的变易、刚健的精神。这叁个方面是张岱年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他不仅对这叁大源头有所阐发与认同,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张岱年无不从中寻找学理上的支撑,获得灵感,从而拓展了其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第叁章从张岱年“综合创新”的条件及路线图入手,主要考察了唯物与解析法的综合以及唯物与理想的综合。在唯物与解析的综合过程中,张岱年运用西方哲学的逻辑解析法,对传统唯物论的概念范畴、哲学命题作了探微入幽地廓清。本文认为,逻辑解析法对于张岱年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论证外界的实在性,其终极目的是通过辨名析理,清理中国哲学命题的意谓,为中国哲学创造性的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张岱年证明外界实在性的着力点,放在了知觉与存在的关系、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等认识论问题上,有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张岱年的外界、感觉、实践为主体的认识论模式。在事理关系上,张岱年主张的是“物统事理”和“物源心流”。这一立场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哲学唯物论中关于事理的传统,还对前人的观点有所发展。在论证事、物、理皆为实有的过程中,作者透析了张岱年对张载、王船山、颜李哲学思想的阐发、批判与继承。作者认为,张岱年哲学思想中刚毅、主“动”的学说秉承于上述诸贤,是其哲学思想中不容忽视的一条主线。不仅如此,在事理的界定和论述上,张岱年采取开放的多元主义的立场,借鉴了罗素、怀特海的思想。毋庸置疑,张岱年的“综合创新”始终设定普遍主义的立场,它超脱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基点,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在唯物与理想的讨论中,作者围绕张岱年关切的天人关系、生与理的合一以及群己一体的哲学命题展开研究,作者认为,张岱年提出的“动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重在强调天人关系的动态平衡、人与

杜运辉[3]2010年在《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文中认为张岱年(1909—2004)先生是中国现当代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文化巨人,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总结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体上来看,虽然学界近年来对张岱年哲学的主要范畴和命题都已经有所论及,但对张岱年哲学还存在着重视不够的现象,特别是还缺乏对张岱年人生哲学的系统研究,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第一章从哲学观、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人生哲学五个方面来审视张岱年哲学体系,论证人生哲学在张岱年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第二章价值论是张岱年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张岱年既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价值哲学的重要开创者,也是80—90年代“价值热”思潮的重要参与者,其价值论包括一般价值论和人生价值论,论文分别论述其价值界说、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兼和”价值标准,并归纳其人生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第叁章理想论是张岱年人生哲学的核心,论文首先论述人生意义(人在宇宙间的地位)问题;其次论述人性论,包括人性的界定、人性善恶以及“尽性”等问题;最后论述以“理生合一”为核心的人生理想的基本内涵。第四章是道德论,首先论述张岱年的道德范畴、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与社会制度等问题;其次论述其建立新道德的方法论、20世纪30—40年代和80—90年代两种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内涵。第五章是自由论,首先论述张岱年对意志自由的界说,以及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的关系、实际自由及其实现途径等问题;其次通过“力”、“命”问题集中论述其有关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思想。第六章探讨张岱年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思想、以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为主要内容的境界论,和以对“仁智勇”新诠释为核心的“兼和人格”。张岱年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加强对张岱年人生哲学的个案研究有助于弥补当前学界对张岱年哲学研究的不足,从而对张岱年的整个哲学体系有更准确、更完整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实事求是地评估张岱年对建立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贡献,为当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人生哲学提供极其有益的借鉴。

韩钟文[4]1992年在《源远流长溯洪范 综合创新启塞壅——访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刘鄂培教授》文中指出由中华孔子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四川德阳旌湖宾馆月季楼隆重召开,会议期间,我采访了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刘鄂培教授。刘教授现执教于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长期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他曾在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过四年,编辑过《教育研究通讯》,近十年来,协助会长张岱年先生组织、筹建中华孔子学会,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广交教育界的朋友,他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的状况有透彻的了解。因此,话题一开,谈得兴趣极浓。

陈泽环, 李艳峰[5]2017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基于张岱年文化哲学的阐发》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于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其提出的许多命题本身,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深刻的长远理论意义。基于张岱年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入理解这一意义,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只有热爱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可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前提确立之后,文化自信就更为重要。

王东[6]2004年在《张岱年学术思想的六大理论创新》文中提出张岱年的主要学术贡献概括起来说 ,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这一条红线的指导下 ,在中国哲学史与哲学理论研究、文化走向与民族精神研究、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研究这叁个层面上 ,产生了六个大的理论创新 :中国哲学史论 ,中国哲学理论 ,综合创新论 ,民族精神论 ,新道德论 ,新价值论。正是由于这六大理论创新 ,使得张岱年成为 2 0世纪中国有独立学术思想体系的大家大师。

刘鄂培[7]2000年在《冯友兰先生与清华大学原哲学系的传统学风》文中认为冯友兰先生(1985—1990)是中国当代负有盛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教育家。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冯先生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授(同时在北大、燕京兼课)。第二年(1929)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授。1931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直至1949年,辞去文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之职(仍任哲学系教授)。

陈松[8]2019年在《自省与反思:论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知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在晚年对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历程进行了自省和反思。一方面,“简而未畅”的表达方式致使他的理论在抗战时期并未引起普通民众与学界同仁的共鸣;另一方面,“无所顾忌”的研究方式带来了平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不完整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说,张岱年思想的局限性既有学理方面的原因,更有时代方面的原因。总结这些理论经验,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中国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世举[9]2016年在《钱学森的教育思想研究——以研究生教育为例》文中指出钱学森所提出的诸多教育思想,包括重视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通才”教育观、“大成智慧学”等思想,在今天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中,依然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意义。本文将分析、发展这些理念的内涵,并讨论其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课堂形式、能力培养上的应用方法。同时,本文结合对在读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着重探讨在研究生教育中,通过学生自我评定后报考、学校合理定位、科研自由、全人格培养等方法,培养出能力更全面、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D]. 汤海艳. 苏州大学. 2003

[2]. 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 刘军平. 武汉大学. 2005

[3]. 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 杜运辉. 南开大学. 2010

[4]. 源远流长溯洪范 综合创新启塞壅——访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刘鄂培教授[J]. 韩钟文. 教育评论. 1992

[5].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基于张岱年文化哲学的阐发[J]. 陈泽环, 李艳峰. 思想理论教育. 2017

[6]. 张岱年学术思想的六大理论创新[J]. 王东. 河北学刊. 2004

[7]. 冯友兰先生与清华大学原哲学系的传统学风[C]. 刘鄂培. 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2000

[8]. 自省与反思:论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启示[J]. 陈松. 唐都学刊. 2019

[9]. 钱学森的教育思想研究——以研究生教育为例[J]. 李世举. 钱学森研究. 2016

标签:;  ;  ;  ;  ;  ;  ;  ;  

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