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初探_教学技能论文

历史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初探_教学技能论文

历史教学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力问题是历史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过去还没有给它以应有的重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要求,近些年来,日益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然而,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应如何培养呢?至今无统一看法,现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陈述于下,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能力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一般能力是指在人的许多基本活动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手脑并用实际操作的能力。特殊能力是出现在某种专业活动中的能力,也即一般能力的特殊化、具体化。

人们在从事某一具体工作(活动)时,单用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有机配合,才能提高效率,顺利地完成任务。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叫做才能。

为要顺利地完成某一活动,不仅需要相应的能力和才能,而且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知识技能在具体活动中是密切联系着的。知识技能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能力与知识技能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是密不可分、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以一定的学习能力为前提,能力的发展也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长期过程中实现的。但是,它们又有区别,知识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内容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用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包括历史教师在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只讲授知识而不发展学生的能力,就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巩固程度。就会影响学习效率,最后影响到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既有区别,又是有机地联系着的。一般能力愈是发展,就愈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又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以我们的历史专业来说,自是离不开两种能力的发展。但以我们近几年来发表的论著来说,多为论述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一般能力的发展,这与对特殊能力发展的论述是一致的,因为特殊能力本身就是一般能力的特殊化、具体化。但是,它们又不是等同的,对历史教学与一般能力的发展的论述不能代替对特殊能力的发展的论述,而特殊能力发展又会影响学生一般能力的发展。历史专业的特殊能力应该是什么呢?至今,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提法。我国在治史方面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的。这方面的总结也是相当多的。以近几年发表的影响较大的提法来说,有北京大学历史系张传玺教授的“四把钥匙”说。他认为,早在司马迁、班固时就已找到了年表学、目录学、职官学历史地理学这四把打开治史门径的钥匙。他说:“从今天来看,任何研究古、今、中、外的通史或专史,无一不借助于‘四把钥匙’而叩其门径。可以这样说,‘四把钥匙’的提出,是我国两千多年来治史经验的一个精辟总结。当然,今天的‘四把钥匙’与古代的已经不同了,它应当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赵光贤教授为引导年轻的史学工作者顺利地进入史学之门,特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他认为,初学搞历史,首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理论和文言文方面的准备。此外,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目录学、校勘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职官学、避讳学;掌握一定的辅助科学如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和民俗学,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历史。各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普遍设有历史理论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赵吉惠教授的《历史学方法论》是最新出版的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他在该书中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史学方法论的根本指导原则,搜集、整理、考辩、运用史料的方法,历史的分析方法,逻辑的分析方法,阶级的分析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历史系统研究方法,历史计量研究方法,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历史假设与证明方法,历史宏观与微观研究方法,历史遗产的批判继承方法,史著的体例与编纂方法等15个专题。各地的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还有很多论述,恕不一一详列。但这三家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概括起来,可否这样说,历史专业要求的特殊能力是:较好的文学造诣(包括外、古文);掌握丰富的史料及有关的学科知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研究、认识、对待历史问题。

具体地说,它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以下诸能力:

1.准确地读识教师要求阅读的学习资料和史料。学生应借助词典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教科书,普及历史科学知识的读物、丛书、杂志、报刊的有关资料;从其他课程、广播、电视中提取有关的资料;牢记重要的基本历史知识;用文字和口头语言科学无误地表述所学的历史问题的内容和自己的观点。

2.学习中所涉及的历史地理内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出现,历史人物的经历都是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密切相连的。而且,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在的地理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应理解和记忆历代疆域,行政区划的沿革,封国、都邑的兴衰与变动,民族的迁移,江河的改道、开凿,交通的变迁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并学会识辨历史地图、结合历史上的地理情况理解、想象各个相应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3.掌握中外历史纪年的基本内容、方法和专用术语。时间是构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人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的干支纪年、西历纪年、回历纪年的方法相互对照的计算方法以及公元前、公元后、千纪、世纪、年代、世纪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划分方法等。

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年代是较多的,它给学生的记忆增加了一定难度,教师应教给学生以理解、联系记忆、机械记忆、趣味记忆等方法。

4.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我们所讲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人自然是历史的主角。讲授历史时必然要讲人民群众和某些个人的活动。这时,也就出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评说他在当时的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评某个历史人物,就要用他的实践、主张与他的前辈和同辈的人相比,看他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杰出的还是反动的,而绝不能用后人、今人的标准来要求过去了的、甚至是过去了很久的人。对具体人物要按当时的时间、地点、条件做具体的分析,即使是有功有过,也要看他的功过何者为主流,而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总之,要把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统一起来,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而不能以任何历史唯心主义的东西来评价历史人物。

5.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解、对待历史问题。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能的最重要最复杂的部分。因为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而以抽象思维为它的主要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人们用以观察、研究人类社会问题、历史问题最科学的方法。结合历史专业的特点看,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以下诸种能力:

(1)史料的辨伪。这在历史研究当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对中学生本应提出这种要求。但是,现在传导信息的手段、途径日益增多,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传授给他们识辨史料真伪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第一手的史料,什么是第二手、第三手的史料,怎样辨别史料的真伪。从而使他们知道:为什么电影《甲午海战》中的刘步蟾的形象是违反历史的真实的,而今天的中学教科书所讲的刘步蟾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刘步蟾;社会上各种报刊中的小文章,各种影视、戏剧、歌舞中的所谓“历史题材”的剧目,何者为史实根据,何者为编者的杜撰。

(2)历史的考证。考证往往是历史研究中可不缺少的一个环节。例如,我们过去在讲到“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时,一定要讲到李自成参加荥阳大会的问题。社会上对这个说法也传得很广,可现在不这样讲了,为什么呢?这就需要由考证学来证明。原来是史学家们查阅了大量当时的官僚呈交崇祯皇帝的奏章后发现,李自成从崇祯七年入陕之后,一直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直到崇祯十一年冬季以前都没有出关。所以,他不可能在崇祯八年去河南荥阳参加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军首领的会议。当然,他也不可能在会上提出“分兵定向”的策略。这些奏章都是第一手的材料,与第二手、第三手材料相比,其可信的程度要大得多。而过去的李自成参加荥阳大会的说法,史料来源出自《明史》,《明史》的材料又来自《绥寇纪略》,也即来自第二手、第三手的材料了。这样,学生就能实地了解:什么是第一手史料,什么是第二手、第三手史料?为什么第一手史料的可信程度大于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并能了解到史学家治史时的严肃性,那么,他们对社会上任意编造、或捕风捉影地乱传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就有了一定辨析能力了。

我们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不可能象高等学校的历史专业那样向学生讲解、传授考证的知识和方法,但通过一、二个实例,让学生们具备这方面的常识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它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提高是有益的。

(3)历史的分析方法。即严格地遵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把研究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外交等问题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运动的自然过程和规律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例如,评价岳飞的历史功过,必须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全面地、恰如其分地评说他,若只谈他抗金,或只谈他镇压钟相、杨么起义,那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全面的、公允的、科学的结论的。

联系地、有机地、整体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上的一切现象和事件,本来就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就应当由当时产生的社会运动、事件、现象的诸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来具体地、全面地分析、综合它,而不能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例如,为要讲清“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国内环境,国际环境,国民党内部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利益和主张,张、杨当时的处境和主张,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共产国际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互相影响。

发展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总是不断地发展、前进的。我们应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科学的观点。例如,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是极为野蛮、残酷的,奴隶的生活条件是极为低下的,但与原始社会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来比,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的共产是由生产力低下才出现的,而奴隶社会中所以能出现奴隶,出现私有财产,正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才出现的;同样,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那样野蛮、残酷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虽较原始社会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事实上,其发展水平还是很低所决定的。就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阶级来说,也应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总结、评说,并在最后得出总结论的。

(4)逻辑的分析方法。即运用逻辑学方法去认识历史,形成历史概念,建立历史学科体系的方法。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极为纷繁复杂的,若是我们只是研究、传播历史的表面现象,那是永远看不清历史的本质,更不可能认识诸历史问题的本质、揭示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的。

这里,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通过历史过程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而认识历史问题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在形成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以形成体系。

在形成历史概念、历史概念体系之后,还要用文字把它准确,通畅地表述出来。

(5)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所以,在我们研究这些问题时,就必须揭示它们的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例如,丘吉尔这个历史人物,在苏俄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他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而在二次大战开始后,他又把德国准备进攻苏联的情报送给斯大林,二战结束后他又号召反苏,这种表面矛盾、不可理解的现象,若能贯以阶级的观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它,那就一目了然了。他始终为了他所代表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如阶级状况、历史人物、社会思潮、典章制度、各国家各时期的政策等,都应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它们。

此外,历史的计量统计、心理分析、比较研究等,都属于历史专业的特殊技能的要求。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呢?这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非一篇短文所能尽述,简言之,至少应:

1.认真地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史料的能力。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来说,他们观察问题主要、甚至可以说全部是凭阅读历史材料来获取信息的。这样,阅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就更为重要了。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阅读白话文的材料,还要适当地引导他们接触一些古文史料(现在的教科书已在提供这种材料);不仅要阅读一些一般的阐释性材料、回忆材料,还要阅读一些文件,以及完全以文明的面纱掩盖着其阶级实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文献。教师切不可以为“这是语文教师的事”。这个任务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甚为重要,但也不全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的教学本身是肩负着一定分量的这方面的任务的。

2.抓住典型的事例向学生介绍辨伪、论证、史讳等方面的常识及其重要性。

3.抓住典型的历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我国在治史方面从司马迁开始就重视时空观的,我们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是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的,但还未做到普遍自觉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一工作的高度,例如,我们在教学中讲到原始社会的历史内容时,具体地讲述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份量是很少的,这就不利于学生想象当时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而美国的历史教学大纲讲过欧洲人对美洲的发现之后,就建议让学生做一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一个人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旅行想象;到后来,讲到美国国土扩展过程时再结合当时的情况了解这些新领土对美国的发展的影响,……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至于时间概念、时间的记忆法等教学活动,都应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4.选择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向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教育。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教师应选择历史上正反面的个人,既有积极贡献又有明显过失的个人,同是处在剥削者、统治者范畴却有着不同的历史作用的个人等不同的典型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在讲授具体历史问题时,有计划地向学生全面地传授历史唯物主义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观点。

5.通过诸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向学生全面地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教育。

6.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综合并具体地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系统化等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抓住每次作业、测试的时机严格认真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把这些归总起来看,仍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问题,只是它们在我们的历史学科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现形式而已。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应是多层次的,初中与高中的要求不同,不同的年级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不顾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而一律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需是新水平的、科学的,应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这些能力,万不可越俎代庖,设计了一个新的题海,让学生背诵若干题的答案,而应是大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金钥匙,远比呈献给他们无论多么多的具体知识都宝贵千万倍!

标签:;  ;  ;  ;  

历史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初探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