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_管理科学论文

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_管理科学论文

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科学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当今国内外管理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21世纪,管理科学发展趋势将出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大变革

21世纪,管理科学将实现一次最伟大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来,客观环境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大发展,各种信息大膨胀,产业结构大调整;国际社会大动荡,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多边化的趋势发展迅速;经济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影响越来越大,经济活动国际化、集团化、跨国化的趋势发展迅猛;经济结构的改革、调整,经济实体重新组合的浪潮不断涌动,等等,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它一方面把经营环境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创造出众多战略主体生存与发展机会成群涌现的新时代;另一方面则冲击着传统的管理思想、观念、理论、方法、体制和组织结构,从而使包括今天仍被称之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众多理论同实际的矛盾表现得空前突出,这种矛盾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集中在:

1.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是关于管理主体内部管理的理论,不把外部力当作整个系统的一部分来处理。2.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管理的关系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基本上是关于物质生产过程管理的理论,关于人和人的工作的研究进不了这种管理科学的“殿堂”。3.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把管理主体当作一种处于平衡态或近似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非线性非平衡观念淡薄,缺乏培养高度应变能力、迅速处理突发事变能力和有效捕获与利用机会能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准备。因此,客观实际迫切要求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来一场革命。当今,管理科学众说纷纭的局面,就是这种要求的生动反映。

21世纪将是一个世界急剧变化的世纪,一个高新技术大发展的世纪,一个新的产业大革命的世纪,一个工人“金领”化、高等教育普遍化大发展的世纪,一个智力制胜的世纪,一个科学技术利害纷呈、人类为可持续发展拼搏的世纪,一个科技经济活动中心东移的世纪,一个国际格局多极化、经济活动更加国际化的世纪,一个信息经济的世纪,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取得新胜利的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都将或早或迟地、或大或小地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生产系统、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管理、协调,包括管理概念本身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现有的那些优秀的管理理论都将或早或迟地被作为古典的或传统的管理理论,或被后人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而在研究管理科学史时加以探讨,或被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加以继承、发扬、借鉴;反映时代的、经过新的管理实践检验的、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崭新的管理理论必将诞生。它对于传统的管理理论来说是一种革命,是一种新的科学规范。

二、大探索

21世纪将是管理科学大探索的世纪。从微观到宏观、从企业到国家的管理活动,都将在一种发生着时代性变化的新的背景下、新的战略环境中、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的条件下进行。客观环境和具体实践必然要求产生一种同它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人们不能对此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实践,创造出新的管理与新的管理理论。

其实,这种大规模探索在20世纪后半叶就开始了,1961年12月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x)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就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学界出现了“管理理论的丛林”,并将当时的管理理论学派划分为6个;1980年,他又在美国《管理学会评论》上说管理学派已从6个发展至11个。我国近些年来,也已出现了众多学派,从其代表作看,可分为企业模式学派、管理现代化学派、质量中心学派、新管理过程学派、新经验主义学派和以机会论为核心的当代管理学派等6大学派。就其参加的队伍而言,可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望尘莫及的。这既反映了这种探索的广度与强度,也反映了这种探索还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

21世纪的大探索将是在新的背景下、更高层次上进行。如果说20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探索,是在生产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部分自动化和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迅速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21世纪的管理和管理理论的大探索将是在前人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在20世纪管理科学巨大进展的基础上,在经济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工人“金领”化、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经济活动国际化等发展迅速的基础上进行的。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对管理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但管理的概念则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色彩。本世纪的第一个25年,人们,如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学者,往往把管理理解为指挥与控制;在本世纪的第二个25年里,人们如“行为科学”等,往往把管理理解为激励与协调;在本世纪的第三个25年里,人们称之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些学派,则把管理理解为决策与协同,有的理解为“权力与关系”;在本世纪的第四个25年里,出现了以机会论为核心的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则把管理理解为对机会的把握和利用。到了21世纪,管理的本质,仍将是管理学界共同关心并着力去探讨的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企业的管理功能、国家经济体制,都将进入新一轮的大调整。将技术等新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及社会系统将成为企业家与众多政治家的首要职能,企业家、科学技术专门家与社会政治家都将进入新的更高级的结合。竞争与协同、隔离与整合在社会实践中结合进行、交替进行,将成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基本旋律,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20世纪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在21世纪将在管理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突破性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成为21世纪管理科学探索的根本问题、前沿问题。

三、大重组

大重组是21世纪重要的国际现象,以利益为核心的国与国之间的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重新组合正在广泛地进行,以技术和人才为核心、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新一轮的国际分工将加速推进,各具特色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将迅速发展,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越来越在全球范围中进行,重新选择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活动将大规模地进行,各种区域关系、国家关系、生产关系、伙伴关系等等都将进行新的调整与组合。

大重组的基础是经济结构,主体是产业结构,核心是技术结构。社会的中心职能是创新,是不断提高开发创新能力,是把高技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把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引入生产系统和经济系统,引入社会系统,变为商品,变为服务,变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这是21世纪赋予管理科学的基本使命。换言之,进入21世纪,管理科学现实而急迫的使命,是探索如何把握机会,利用市场与宏观调节机制、信息与社会系统合理化,有效地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其核心结构——科学技术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与高级化,使社会各种生产要素(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工具与劳动对象等等)实现最佳组合,实现社会系统、管理系统的科学重组,从而不断推进协同放大,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社会的自组织水平。

在这场大重组中,管理科学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并在大重组的全过程中有效地把握和利用机会,改造自己、重塑自己、发展自己,有效地为大重组服务,使这种大重组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新的有序。在这一过程中,管理科学“重中之重”的任务是探索如何不断提高企业以至全社会的自组织水平。

H·哈肯《协同学》第七章说,一个工人的集体“如果每个工人按照经理发出的外部指令,而以一定的方式活动时,那么我们就称它为组织,或更准确地讲,它有组织的功能。”“如果不存在给出的外部指令,而工人们按照互相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协调地工作,那么这种与前面同样的过程,我们就称为自组织。”只要是个“集体”,就应有“组织功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其自组织水平。经济的信息化、生产的自动化、工人的“金领”化,则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自组织化和社会合理化,否则,经济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工人金领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或者说就不可能真正充分发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管理科学自身也将在这个大重组中,实现自身的大重组。享利·法约尔把“管理”与“经营”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在管理科学发展史上是个巨大的功绩、伟大的进步。然而,管理科学发展到了今天,特别是在21世纪中,管理与经营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将取代近百年来分开的历史,这在管理科学发展史上则是一个更大的飞跃,一个否定之否定。

四、大综合

21世纪将是管理科学大综合大突破大飞跃的世纪。新的管理理论同任何新兴的理论、新兴的科学一样,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尤其往往是在综合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形式和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也将通过综合与创新结合来实现飞跃。然而,对如何实现管理科学的大突破与大飞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观点都不尽一致,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1.出现“管理理论丛林”的局面,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各种管理理论可以在比较中受到鉴别,得到互补,进行扬弃。这种“丛林”的出现,是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利用机会,推动管理科学发展的有益行为;“丛林”的出现,是大综合、大发展的基础,是大突破、大飞跃、大提高的前夜,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它、对待它、利用它,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

2.管理具有两重性。因为它既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联系,也同生产关系的性质与水平相联系。因而,一方面它具有共性。那些同生产力相联系的,同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相联系的,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与管理经验,对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和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是可以也应该通过综合,概括出一些带有共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来的。甚至某些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经验与方法,也可从不同出发点加以借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但从管理理论体系来说,这是一种有限的“统一”。另一方面,它具有个性。因为管理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特点,何况,任何管理都是具有维护、协调和发展生产关系的职能的,并且,许多共性的原则与方法也往往需要通过具有个性特征的方法与形式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和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总之,不能要求建立全世界“统一的管理理论”,只能要求对各国的管理实践与其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创新,实现飞跃。这可能是“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正确选择。

3.要把“走出丛林”作为实现管理科学大突破,作为实现人类对管理认识的又一次大飞跃,从而将管理科学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人类进行了多次的大综合,每一次大综合都使科学取得了重大突破,都使人类认识世界实现新的飞跃。在管理科学领域,既然“丛林”已经出现,那么实现大突破与大飞跃的任务也就提出来了。

我们可以走综合与创新结合之路,实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标签:;  ;  ;  

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_管理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