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_逆矩阵论文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技术创新论文,视角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10)09-0047-10

一、问题提出及理论分析

传统关于产业类型的划分,通常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等角度进行研究,更加注重产业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对产业之间关系的分析主要应用投入产出表,反映物质消耗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但是技术关联对产业投入产出的影响有时候并不反映为产业间的物质消耗,而是一项新技术或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转移或吸纳。因此,传统的投入产出表不能反映技术关联和技术创新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贡献和作用,测量技术关联在产业间的传导作有利于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角度判定产业的重要性。

产业间的内在联系的核心表现为技术关联,而技术关联内在表现为产业间的产品链上的供求关系,外在表现为商品交易关系。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各产业部门实际上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产业群体,而对产业间关联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关联。技术关联是指生产过程中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联性,并且转移技术与当地其他技术会产生交叉影响作用,技术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技术的实际用途,关联性大的转移技术容易得到其他部门的重视。一项转移技术不仅应被利用于直接转入部门,而且应该通过技术关联效果,促进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本文所研究的这种技术关联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需求拉动效应。具有技术关联的产业之间的一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对相关产业内的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需求,以支持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与其相关的产业内的企业必须在原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使生产的创新产品能够与创新企业进行配套,从而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是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生产率,从而推动产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快速发展,以及促进新的产业兴起和产业系统结构的演变。技术创新是改进产品的主要手段,没有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就不存在新产品问世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要素生产率及收益率提高的可能性。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各种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部门,而这些产业部门无不是与技术发展相联系的种种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以及与此有关的组织管理方式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创新不仅使新兴产业部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快速发展和较高生产率的特征,而且推动了产业的产生和成长。二是技术创新导致产业系统产品需求数量和结构的变动,从而对产业系统演进的方向、过程、特征产生显著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而促进产业系统的演进。

(2)利润驱动效应。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利润最大化始终是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因此,这将刺激和促进相关产业对超额利润的追逐,进而相关产业将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从而与该产业具有技术关联的产业会研发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在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利润的同时,使整个产业系统的竞争优势增强。利润驱动是产业创新系统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表现为基于技术关联的技术创新网络,能够降低创新的成本。因为具有技术关联的产业通过长期互动的联系,组成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增加了相互间的信息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了相互间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促进企业和机构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增加知识的积累和转移。二是由于技术关联形成了产业之间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从而能够提高产业创新的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技术创新集群效应;资源集聚、共享效应;分工、协作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

(3)技术创新转移促进效应。一个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相关产业内的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从而使得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容易实现。这个产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创新产品、技术、效益、学习效应、创新资本等相关传导媒介转移和渗透到具有技术关联的产业中,技术关联产业通过吸纳与结合转移的新技术,从而能够促进和提高其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系统的完善。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在转移促进过程中的传导媒介:①创新产品。这里所说的产品不是泛指所有的产品,而是指具备一定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或者创新产品。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产业技术创新成果通过产品这个载体,对于相关产业的创新推动作用。来自不同产业的创新产品代表了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蕴含其中的创新成果能够将上一级(生产创新产品的产业)的创新成果传递到当前产业之中,进而推动当前产业的技术创新。②技术。技术本身对于创新在不同产业间的传导,通常体现在处于不同产业当中的企业通过对其供应商和购货商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前向传导和后向传导。创新输出企业往往从成本等角度出发,要求其供应商能够在技术和产品上与自身相匹配。进而通过显性的技术标准、技术指导、技术援助、提供产品样品等方式提高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另外,创新输入企业,则可以通过使用前向企业的高质量产品,直接提高自身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售后服务和培训获得相应的创新成果,这些渠道都促进了创新在产业间的传递和转移。③效益(制度安排)。不同的产业政策可以通过具体的税收政策、价格管制政策等手段,导致社会效益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并通过这种创新资源的流动,实现技术所带来效益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进而为资源流入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④学习效应。通常的技术贸易(商业行为)可以解决系统知识的转移,而通用知识和企业特有知识的转移往往不能通过这些商业行为来完成,而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和积累,强调引进技术的企业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即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实现通用知识的转移,这也就是学习效应在产业间技术创新传导过程中所具有的关键地位。⑤创新资本。创新成果会随着创新资本的流动而在不同产业间实现传导,这些创新资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力资本,也就是创新技术人员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可以导致创新在产业间的传导;另一方面是资金,也就是创新资金的流动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传导往往不是单独通过一种媒介进行的,而是上述五种媒介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创新传导,往往是以创新产品的流动为主要媒介,并同时在技术推动、效益分配、学习效应和创新资本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技术创新的网络式传导效果的产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扩散,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系统的创新水平。

(4)技术关联的创新扩散网络效应。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首先会通过技术扩散使创新的技术能够传导和转移到与其相关的产业中,而这些产业又与其他产业具有技术上的关联性,从而使创新的技术能够以级数增长方式向外辐射,技术扩散与技术关联构成的技术创新扩散网络会从整体上促进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创新闭合回路,使技术创新系统的能力不断增强。基于技术关联的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可以归纳为五大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大学与科研院所作为技术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不仅可以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产业创新中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为产业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往与合作,导致一些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产生;政府对技术研究的支持,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参与等,都会导致产业内的科技创新较容易产生。五大创新行为主体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结,使信息、技术、资源在网络内部不断流动和优化配置,产业创新比较容易实现系统的技术创新,加之产业创新的技术创新支撑环境,从而促进了产业创新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和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要通过投入产出表来反映产业间技术进步的交互作用影响情况,就要先求出技术进步在产业间的传导份额。而到目前为止,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率E来求出各个产业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值,以及UV法推导出的产业部门×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要通过这两个值求出技术进步在产业间的传导份额,以此为基本参数,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构建产业间基于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1.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

将投入产出表和生产函数相结合,测算技术进步A和技术进步贡献率E,其推导结果如下(李斌,2003):

5.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分类和产业关联分析

由于产业之间存在着技术经济联系,通过上面得到的产业技术进步投入产出表,再根据里昂惕夫逆矩阵进一步测算出表征产业波及效果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本文以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为依据对产业进行分类。基于技术进步投入产出表,测算出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传导份额,以此为依据运用二元关系理论及Warshall算法进行产业关联分析及产业选择研究。

三、实证分析结果

1.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通过C-D生产函数与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对中国42个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其中,资金投入用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和行业的更新改造投资额之和来代替;劳动投入采用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产值以行业的生产总值来计算。上述数据均通过物价指数折算成2007年不变价,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2.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分类

根据理论模型分析,结合《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42个产业部门数据,来求取技术创新传导份额系数矩阵,进而构建中国产业技术进步投入产出表,并通过此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技术创新传导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行向量反映该产业技术创新通过中间需求受其他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波及程度,列向量则是该产业技术创新通过中间投入的提供对其他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技术创新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一个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技术创新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技术创新需求波及程度。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技术创新使用时,某一产业由此而受到的技术创新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为其他产业技术创新而提供的贡献。当技术创新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说明某产业的最终技术创新需求的扩大对社会各产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各产业的平均促进作用;当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说明各产业最终技术创新需求增加一个单位,使某产业技术创新发生高于平均水平的变动。因此,本文以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为依据,以1为标准将我国42个产业划分为四类,具体如表2所示。

(1)第一类典型产业分析。第一类产业是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的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这6个产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其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是第一类产业中最高的。分析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技术创新传导份额表,可以看出,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列向量数值较大的三个产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融业;这表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技术创新受上述产业技术创新制约作用最强。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行向量数值较大的三个产业是: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表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技术创新对上述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作用最强。

(2)第二类典型产业分析。第二类产业是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技术创新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包括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这10个产业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影响力系数是这类产业中影响力最高的产业。分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传导份额表,可以看出,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列向量数值较大的三个产业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说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上述产业技术创新制约作用最强。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行向量数值较大的三个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表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于上述三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作用最强。

(3)第三类典型产业分析。第三类产业是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技术创新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在这7个产业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是化学工业,其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为所有第三类产业的最高值。通过分析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传导份额表,可以看出,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列向量数值较大的三个产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林牧渔业;这说明,化学工业受上述产业的制约作用最强。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行向量数值较大的三个产业是: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建筑业;这表明,化学工业对于上述三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作用最强。

(4)第四类典型产业分析。第四类产业是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上述19个产业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产业是废品废料产业,其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并且是所有第四象限产业当中最低的。分析废品废料业的技术创新传导份额表,可以看出,里昂惕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列向量数值较小,表明当前我国的产业系统当中,各产业对于废品废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没有影响作用。里昂剔夫技术创新逆矩阵当中行向量数值大部分也较小,这表明,目前我国的废品废料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的作用十分有限。然而,从废品废料产业的本质及发展态势来看,随着社会各部门对自然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其作为一种技术创新体现产业,其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整个产业系统当中的技术创新吸纳能力将不断增强。而我国的废品废料产业之所以在技术创新当中没有体现出应有地位,与我国产业生产方式转型尚未完成有很大关系,未来应当从其后向关联较密切的产业入手,带动废品废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的分析结果明确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系统技术创新当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当具备的作用,可以作为后期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3.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我国连通关联产业群的测度

由此得到产业群S中的12个产业各自的拉动产业集合和推动产业集合,从结果可以看出,12个产业的推动产业集合几乎涵盖了42个产业的大部分产业,这也充分说明了连通关联产业群中的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产业群,基于技术关联角度分析的这一产业群,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源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能够带来技术创新,能够改变原来只强调单一技术的状态,通过发展相应的技术群,从而能够带来整个产业系统的提升。③产业群S中包含了资源、能源、服务等大多数基础产业,在产业发展战略上,要确保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产业群S中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能推动其他产业群的发展,同时又能拉动连通关联产业群S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应对农业给予重视。金融业保险业对包括S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繁荣可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④本文主要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产业关联的角度选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连通关联产业群,与主导产业具有不同的意义,主导产业的本质是其在产业结构系统中所起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本文研究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中重点产业的选择问题,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1.四种产业类型的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技术关联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机理的分析,以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表中里昂惕夫逆阵的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与技术影响力系数为依据将我国42个产业划分为四类,本文将给出四种产业类型的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1)产业跨越发展模式。第一类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1,技术创新的影响力系数>1,产业跨越发展模式是针对技术创新转移促进效应和第一类产业所采取的产业创新模式。这类产业的特点是在各产业间技术创新转移与吸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导作用,与其他产业有着重要的技术经济联系。该产业创新模式主张国家支持核心应指向这些在产业系统的技术创新传导过程中起着“催化和传递”作用的企业,加大R&D投入力度,建立自有知识产权体系,使这些企业能够在整个产业系统中有着较强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通过技术创新传导,加快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从而在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通过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的联系和传导将创新源产业的技术创新迅速并有效地传导出去,才能使创新源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效益得以放大,从而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系统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

(2)产业提升发展模式。第二类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的影响力系数>1,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1,产业提升发展模式是针对需求拉动效应和第二类产业所采取的产业创新模式。这类产业的特点是技术水平较高,有着大量的R&D经费和高素质人才,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有着很大的技术优势,但一般是新兴产业,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所占份额不大。因此,应在强调加快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扩散的同时,将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迅速并有效地传导出去,才能使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效益放大。该产业创新模式主张支持核心应指向产业系统中的“创新源”产业,提供最强有力的资金援助,使这些产业和部门在自身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对其他产业和部门的技术和产品产生需求拉动和促进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因为,重大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往往产生于一个新产业,或者在原有产业中通过创新促使主导技术跳跃到国内国际一流水平之上,从而带动整个产业技术系统的大幅度提升,最终使得某一个产业达到或者超越世界领先水平。

(3)产业联合攻关发展模式。第三类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的影响力系数<1,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1,产业联合攻关发展模式是针对利润驱动效应和第三类产业所采取的产业创新模式。这类产业的特点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以后,创新的垄断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从而刺激同产业内部其他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促使创新技术的拥有者考虑是否转让现有技术。同时,其他与创新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也会积极引进相关技术,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进而提高本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益。该发展模式认为单一的生产技术不能实现目的,它必须与一系列生产技术匹配、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合体才能最终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目的。而产业技术是以一定的主导技术为核心,多种生产技术与之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因此,这种产业创新模式主张将产业技术创新源产生的创新技术导入产业技术系统,促使以主导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技术系统发生平台式的跃迁。在对策上要重新构造效益体现产业的主导技术,这些主导技术是某一层面技术平台的核心,标志着技术平台的等级,它往往表现为关键技术、重大技术。在效益体现产业技术系统中很难实现突破的情况下,引入创新技术对这些主导技术进行替换、改进和匹配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

(4)产业资源整合发展模式。第四类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的影响力系数<1,技术创新的感应度系数<1,产业资源整合发展模式是针对资源整合效应和第四类产业所采取的产业创新模式。这类产业的特点是与其他产业也存在着技术经济联系,但由于这些产业较其他产业滞后,在目前的产业系统中对技术创新扩散或吸纳所起的作用不大,制约了技术创新在整个产业系统中的传导。因此,该产业创新模式主张将瓶颈产业资源中与创新相关且能够通过整合实现创新的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对于这些较落后的传统产业、薄弱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不能仅仅采取自主和保护措施,而更应该采取鼓励技术创新的措施,扶持其进行研究与开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应该是零碎地、单个生产要素的资助,而应是围绕帮助解决创新问题进行全面扶持,增强这些产业的内在活力,避免掉入落后的陷阱。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创新资源的流动性;增强产业间和产业内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坚决实施产业退出政策,优化资源结构。

2.连通关联产业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连通关联产业群S中的产业,是我国产业系统发展中需要给予重点关注的产业群,这些产业在产业技术选择上应着重选择产业之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使其能够起到连通的作用,推进和拉动与其具有技术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扩散。在连通关联产业群S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同时,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其他科研机构的作用,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产业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在此基础上,针对技术关联的特性、技术群和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每年遴选出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联合攻关,推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在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中,使这些起中间传导作用的连通关联产业能够在产业群中起到相应的协调性和联结性,使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够更好地在产业之间进行传递,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技术创新经济效益最大化。

[收稿日期]2010-07-07

标签:;  ;  ;  ;  ;  

产业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_逆矩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