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为障碍及对策_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为障碍及对策_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为障碍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障碍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思想认同的不平衡性与思想建设、宣传教育手段的系统实施

社会公众有无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一个地区和单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同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在某些经济贫困、信息闭塞的地区,一些人头脑中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有些地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有了一定的知晓、了解和领会,但还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参与和创新。这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如有些农民受“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量超生,使农村人口急剧膨胀,直接加大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给我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消除这一障碍,必须切实展开系统周密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一要促进学校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使受教育者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和科技知识;二要利用在职培训、大众传媒或组织工作组、宣传队下乡等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三要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形成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培训基地,促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2.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与政府管制、市场机制、经济手段的并举

制度是最终决定人们经济和社会行为结果的因素之一,它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仍处于艰难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有关制度建设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显得滞后,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譬如,明确的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它所具有的排他性、可交易性等性质,构成了滥用稀缺资源的屏障,从而可以使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充分内部化。然而,我国却迟迟不能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与资源耗竭。

鉴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以跟上国民经济前进的步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可以综合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掌握和应用市场机制,更多的应用经济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节能降耗,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如深圳市政府几年前建成了一个比较先进的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是无偿的,运行费绝大部分靠市政府拔给,工厂运行艰难。后来,厂里通过技术开发,建成了两台发电机组,运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发电,年产值可达50O万元,但由于不能免交增值税,电厂生产难以为继。如果政策允许其向生产垃圾者收取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对发电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厂子不仅可以不靠政府给钱运行,而且还能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3.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与可持续发展基金的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3%。经济的高增长要伴随环境的高投入。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我国环境投入要高过占GDP的1%甚至1.5%,即可控制环境污染的恶化,但一直到近年,我国政府对环境的投入才由仅占GDP的O.3%逐渐上升到占O.65%左右。另外,我们在环境投入方面的历史欠帐很多,总额高达5000亿元左右。这说明了我国对环境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种做法严重打破了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的平衡,使得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从而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了减轻和消除这一障碍,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费用与资金机制,其中关键是逐步建立《中国21世纪议程》发展基金,充分吸纳和有效利用国内外的多种资金。

一方面在资金吸纳上,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一边不断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一边不断扩大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首先,政府投入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费用的主体,对其他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起着导向、基础保证作用,应该在保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适当追加。每年按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从国家财政中安排环保专项资金,开发银行应该每年单列一定数量的环保产业专项贷款,其它专业银行凡是向环保产业项目贷款的,国家要给予贴息;要设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所筹资金通过环保投资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有技术优势、市场前景、资产运行良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进行市场融资。其次,国家还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定与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和产业经济政策,促进企业自身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投入,包括低税收优惠、强制性征收环境费、环境税、可持续发展物质荣誉奖励政策等,逐步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再次,通过宣传教育,鼓励我国其他社会社团组织、公民个人积极主动义务捐助。另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中国21世纪议程》,积极争取联合国、世界银行乃至一切国外友好组织、个人用于扶贫、环保、科教文卫等事业的赠款或优惠贷款。

另一方面,在资金利用上,既要厉行节约,又要加强监督和控制,使发展基金切实利用到有助于消除和减轻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中不可持续性的因素上,如帮助清洗工艺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组织和推广,帮助修建环境基础设施等。要集中有限资金,进行重点保护和防治,以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4.技术水平的总体落后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健全

科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可持续,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技术的起点较低,设备陈旧,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以工业技术为例,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相当低,能源和原材料的过量消耗,产量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较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控制差距很大。如工业用水,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为此,应着力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1)认真贯彻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计划(八六三)”、“星火计划”、“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吸引和激励一批优秀人才从事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研究,形成结构合理和精干的科研队伍。(3)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完善科技立法;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管理职能,组织科技协作与攻关;加强科研支持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4)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进行可持续发展技术选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形成一套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系统和比较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经济体系;促进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设计的配置合理的科学体系。(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让与推广,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市场有机相连的“一条龙”体系;促进国内地区间、各行业间科研人员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要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研、教学与产业的交流与协作,开展科技先导型企业试点活动,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开发。(6)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获取国外的科学技术信息,了解和掌握国际的最新成果。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成果的交流。同时,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5.管理滑坡的现象突出与监督控制的不断强化

管理滑坡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形屡见不鲜,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对我国顺利实施可持经发展战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管理跟不上,无论思想观念、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等条件准备得有多充足,也无法产生高效益,还可能造成多种有利“资源”大量闲置浪费,更有甚者,由于滥用“资源”而产生严重的负效应。如有些地区为了突出政绩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指标,将国家下拨的专项扶贫资金挪用来建设高档楼堂馆所,将专项环保资金挪用来兴建高污染厂矿企业的事件,资金的滥用不仅未能有效减轻贫富两极分化,治理环境污染,反而加剧了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为此,必须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形成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管理机制。首先,经常性地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管理水平;其次,大力加强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再次,切实增强执法力度,强化监督与控制,严厉惩治腐败,狠抓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信息反馈、舆论监督作用,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6.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深重危机与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变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思路。在80年代,我国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发达国家的5-6倍,原材料利用率也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形势下越发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如不改革这种增长模式,我们将面临一系列压力甚至是无可挽回的危机:第一,从人口与资源的承载力来看,将面临供给不足与成本上升两大障碍。如不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我国经济发展就会受到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第二,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变化趋势来看,粗放型增长模式将使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因之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以乡镇企业为例,其在为农村经济繁荣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基本上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粗放发展阶段,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日趋加重。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废水、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为43亿吨、580万吨、1.2亿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6%、49.9%和16.2%。第三,从国际贸易方面看,粗放型增长方式将使我国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不仅对产品而且对生产工艺和技术也提出了严格的环境要求和标准,粗放型经营只能被拒之门外,国际贸易也就无从谈起。

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它涉及到实现经济增长的各项经济要素的质量及其组合方式,这都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第一,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大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含量,为控制工业污染,在战略上需实行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在生产中,结合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筛选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工艺技术;在科研上,开发无废、少废及高效转换工艺技术,注意引进先进的清洁工艺技术设备。第二,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对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产品要严格限制,限期治理,对治理无望的要坚决加以淘汰。大力鼓励与支持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产品的发展。要综合考虑产业或企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合理规划布局,正确选项、选址,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的“三同时”原则,充分考虑环境自净能力,以求得经济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第三,狠抓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贯彻“开源节流”原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大力减少资源占用与浪费并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废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第四,更新和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和消除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切实消除思想观念、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科学技术、管理控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一切不利人为因素,促进“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转变,开辟出一条“优先发展经济,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新路,以翼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协调、长久发展。

标签:;  ;  ;  ;  ;  ;  ;  ;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为障碍及对策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