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论文_沈玉国1,张卫华2,马,丽(通讯作者)

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论文_沈玉国1,张卫华2,马,丽(通讯作者)

沈玉国1 张卫华2 马 丽(通讯作者)

(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2.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济困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中医治疗方式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采取中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6例,从总的治疗方法中分析对糖尿病患者的中药用药次数、频率以及比例等用药规律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采用中医治疗方式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其用药频率出现最多的药材是黄芪,然后依次是茯苓、山药、天花粉、麦冬、白术、人参、山茱萸、泽泻、当归等,在所使用的120种中药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主要是清热类药材,然后是补气、活血化瘀、补阴、利水等功能的药物。在96例患者中通过中医治疗后,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的患者为71例。结论: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主要以益气养阴、清热为主;采用中医治疗方式治疗糖尿病时也可使用补虚药、清热药和化血活淤的药物。

【关键词】中医治疗;中药材;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28-01

糖尿并是临床上发生率相对比较高的慢性疾病类型之一,由此而引发患者出现的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除了会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1]。同时如何对该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工作,如何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糖尿并进行治疗一直是当前相关医学专家研究的重点工作[2]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上归属消揭症的范畴,在中医学中将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情况,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例是肺燥、肾虚、胃热[3]。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对患者身体进行调节,其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没有明显的毒性反应,其具体治疗主要以益气养阴、清热润燥为主要方法。本研究将以我院近期收治的96例采用中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中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2例,平均年龄为(57.52±8.58)岁;病程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8年,平均为(4.5±1.65)天。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96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无其他重大疾病史;③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很好的配合研究调查。

排除标准:①患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②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收集对患者使用过的所有中药材种类和分别使用的频率,药材的使用频率=药材的使用次数÷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收集所选取的96例采用中医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的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建立数据表,对每味药材进行统计分析。从全部的治疗方法中提取出糖尿病用药中各种中药材的使用次数、频率以及比例等。

1.3 数据处理方法

用药频率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收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共使用了142种中药材,共用药1679次。各类药材各自的使用频率可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药材使用频率=某种中药材使用次数÷所有中药复方中的用药总次数。

2 结果

2.1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在采用中药方式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所使用的中药材出现的次数约高,其使用频率也就会相对越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些方剂当中,使用次数和频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前20味药材排列如下:首先是黄芪使用次数为106次,使用频率为6.31%;然后是茯苓,其使用次数为98次,使用频率为5.86%;山药使用次数为96次,其使用频率为5.64%;天花粉,使用次数为87次,使用频率为5.31% ;麦冬使用次数为85此,使用频率为5.06%;白术使用次数为83次,使用频率为4.94%;人参使用次数为76次,使用频率为4.52%;山茱萸使用次数为71次,使用频率为4.29%;泽泻使用次数为66次,使用频率为3.98%;当归使用次数为64次,使用频率为3.81%;大黄使用次数为62次,其使用频率为3.64%;知母使用次数为58次,使用频率为3.63%;黄连使用次数为55次,使用频率为3.32%;益母草使用次数为50次,使用频率为2.98%;柴胡使用次数为46次,使用频率为2.7%;玉竹使用次数为41次,使用频率为2.44%;枸杞使用次数为37次,使用频率为2.24%;五味子使用次数为31次,使用频率为1.77%;丹参使用次数为29次,使用频率为1.72%;石膏使用次数为17次,使用频率为10.05%。

在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频率和所占比例中,清热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具有补气类药物,活血化瘀类药物,滋阴功能药物以及利水渗湿类药物。在所有药物类型中使用频率和所占比例按由高至低的顺序排列如下:清热类药物所占比例为19.45%,使用频率为23.15%;补气类药物所占比例为16.48%,使用频率为19.24%;活血化瘀类药物所占比例为11.68%,使用频率为16.27%;补阴类药物所占比例为9.16%;使用频率为14.57%;利水渗湿类药物所占比例为6.27%,使用频率为13.15%;补血功能类药物所占比例为5.68%,使用频率为6.49%;解表类药物所占比例为5.02%,使用频率为6.12%;芳香化湿类药物所占比例为4.61%;使用频率为4.13%;泻下类药物所占比例为4.32%,使用频率为3.97%;收涩类药物所占比例为3.67%,使用频率为3.45%;理气类药物使用比例为3.42%,使用频率为3.05%;化痰止咳类药物所占比例为2.68%,使用频率为2.41%;健胃消食类药物所占比例为2.14%,使用频率为1.96%;其他类药物所占比例为2.01%,使用频率为0.31%。

2.2药物使用效果

在96例患者中通过中医治疗后,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的患者为71例,占73.96%,在所有患者中治疗有效率最高的为100%,治疗有效率最低的为67.8%。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发生率比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组同时引起的。通常患者主要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以及体重减轻等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患者多伴有身体各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情况严重者可能还会危急生命,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很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对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交产生严重的影响[4]。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以及饮食治疗三种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包括中医药物治疗和西医药物治疗。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传统的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引起的,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5]。而近年来,相关医学研究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当前的治疗手段虽然比较多,但其治疗效果大多不是十分确切,目前为止,仍没有某一种治疗方式能彻底治愈糖尿病。因此,对该病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仍在进一步地探索[6]。而中医治疗糖尿病也是当前相关学研究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也得到进一步的认可,一些研究报告指出,中医治疗糖尿病,或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效果十分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药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有71例,占73.96%。同时对疗效较好的中医治疗方式中的用药规律作出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结果表现为用药主要以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7]。因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出该病是有阴虚、热躁引起,且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均伴有淤血现象,因此,在用药方面主要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入手。其具体用药以黄芪、茯苓、山药、天花粉、冬麦、白术、人参、山茱萸、泽泻、当归、大黄、知母、黄连、益母草、柴胡、玉竹、枸杞、五味子、丹参以及石膏为主。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上,主要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对患者进行祛痰,在用药上主要使用补虚药、清热药、以及活血化瘀这几类药物。在治疗效果方面,中医治疗糖尿病,有效率为73.96%,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蓝,辛小红,姚雪梅等.古今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异同探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8):342-345.

[2]张振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2,33(12):1690-1691.

[3]王超,梁晓春.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5,(3):26-30.

[4]弓敏.中医治疗糖尿病的82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6191-6192.

[5]薛俊珍,黄波,黄媛等.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750-750.

[6]刘礼晨.用两步聚类算法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热点[J].医学信息,2013,(22):146-147.

[7]张忠孝.中医治疗糖尿病[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7):401-401.

通讯作者:

马丽,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

论文作者:沈玉国1,张卫华2,马,丽(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论文_沈玉国1,张卫华2,马,丽(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