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地方高校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地方高校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研究

韩 强1,姜孝军2

(1.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吉林 长春 130052;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摘 要]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是核心,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如何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职责,应通过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主动承担起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具有人才与技术优势,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因材施教,加大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引导毕业生自主扎根“三农” 工作。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中农民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核心,他们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无论是着眼当前,还是着眼未来,无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还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必须把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农民增富、农民提智、技术扶持等途径,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扩大农业发展前景,让农民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金牌“绿领”。因此,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职责的地方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

(一)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近年来中央在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政策中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并没有明确定义,综合中央文件中的论述和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总结为:广义泛指依托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从业者,是一种典型职业;狭义上指在农业领域,掌握较强的农业生产专业技能,具备较高的农业科技文化素养,具有农业现代化理念和意识,拥有一定的农产品经营管理能力,一直从事相关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性人才。

1.2.1 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①必须满足以下至少2条: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有1次);排便为块状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肛门直肠梗阻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排便少于每周3次;②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者;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条件不充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者。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12 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应该“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涵可作如下解读,即:这种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在相应的环境当中,培训机构利用各种培养手段和科技,通过各种各样的培养形式把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理念等传授给农民,进而促使普通农业从业者和有志向朝着农业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人掌握农业新知识、新技术,为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输送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农民都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备良好整体素养的职业农民,也并不是完全适用于常规的培训和教育方式,对于这类农民的培养在某些层面上是具有其特定要求的。比如培养对象、培养主体和培养机制。

二、地方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优势

(一)人才和专业优势

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汇聚了大量专业师资和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课程与专业设置能够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开展针对农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比较其他培训机构而言优势明显。具体来说,地方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利用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设置专门的培训职能部门,广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支持相关村镇开展“一镇一色”“一村一品”活动,切实加强农民种养技术能力。比如,地方高校依托区域内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广泛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科技服务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农业科技培训班和农业科技远程服务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农民利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科研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优势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三种类型,但目前单独一所地方高校所设置的课程和专业还不能完全符合所有类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在服务型农民专业化和经营型农民专业化培养两个方面还比较缺乏,培养方向也不明确,尚未开展必要的专业建设和师资支持等。

三、地方高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

2.2 两组hs-CRP与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与血嗜酸粒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一)方向不明

地方高校在科研水平上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资源投入,加快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二)培养对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BDBO术中截骨部分是骨对骨接触,往往可以获得很好的融合效果,术后很少出现假关节形成。与PSO相比,BDBO的优点为直接在顶椎截骨,如果脊柱畸形的顶点在椎间隙,那么BDBO的优势则更明显,且椎间盘的去除能降低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概率。但BDBO因较PSO创伤大、截骨范围广,往往出血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术中止血。

(三)缺乏教师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在我国地方高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方高校对职业农民培养还没有完全开放,甚至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培训教材准备、实习基地设置和师资配备都十分有限。不仅如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培训的困难程度也相对较高,这也导致很多从事农民人才培养人员的流失,尤其是“双师双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由于受学校规模和专业设置的限制,还不能以单一个体完成相关的培育任务,存在地位和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另外,一部分高校培训师资不是农民家庭出身,对于农村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不是很了解。地方高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四、地方高校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分为三类: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的生产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的服务型职业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具有较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经营型职业农民。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培养方向。比如,虽然政府行政单位要建立新的职业农民培养制度,并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但其本身缺乏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政策,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技术和能力需求,适度调整课程和专业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集群;根据区域内地方高校的分布格局,积极开展“校-校”联合,形成校际间资源共享、课程互补、特色汇聚,针对不同类型职业农民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训模式,并成立“校-政-村”协同的科研团队,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促进科研成果的就近转化。

在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大部分培养对象直接来自农村,但是由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能够参加培训的农民综合素质比较差,很多农民教育层次都在中学及以下,且年龄比较高,一般在40~60岁之间。事实上,新型职业农民的最佳培养对象是青少年群体。

(二)根据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因材施教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培养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培养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对培养对象进行详细、科学的层次分类,并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进行分类培养。对于文化基础低的培养对象,应继续采取“田间学校”、夜校、电大培训的方式进行培养或实地指导;对于文化基础好、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强的培养对象,可以通过咨询站、培训班、远程服务等方式传授他们先进的专业知识;对于文化基础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培养对象,可以深入地传授给他们一些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五)坚持财政干部本领的过硬性。使命崇高的财政事业、艰巨繁重的财政任务,需要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信得过、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队伍来完成。全面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本领能力,比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重要。这就要求财政干部自觉按照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切实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行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真正做财政工作的行家里手,始终取得工作的话语权、主动权。

(三)加大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储备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教学任务、相关工作不完善等现状,应在培养工作之初,对部分农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并通过考核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教师,对这部分教师从待遇、职称评聘、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他们全心投入到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当中去。同时,在教材编制和选择方面,地方高校也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在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教材开发、远程培训资源开发、培养标准制定,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质量。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目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自主选择能力相对较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和大城市发展的诱惑,返乡创业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与自己的专业工作不匹配。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业企业家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人才流失现象。为此,地方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致力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扎根“三农”工作。比如,对于自主返乡创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指导和帮助他们申请相关补贴;对于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也可以指导或推荐他们到政府相关农业技术培养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2]卢科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3]傅大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方式与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6(1):122-126.

[4]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EB/OL].(2013-12-12)http://jiuban.moa.gov.cn/zwllm/zwdt/201312/t20131212_3709931.htm.

[5]张 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取向——对全国111所地方高校校长的问卷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81-83.

[6]杨茂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47-149.

Strategie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for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N qiang1,JIANG Xiao-jun2

(1.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52,China ;2.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t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52,China )

Abstract :A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play a demonstrative and leading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nd improving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maintain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the group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wing to the advantages in talent and technology in train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local universities, responsible for offering professionals to local economy, should adjust their discipline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design specific teaching plan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offer instructions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rainees and guide them to participated in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042( 2019) 11- 0079- 03

收稿日期: 2019-09-15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GH180616);吉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7ZCY370)。

作者简介: 韩 强(1976-),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农业信息化研究。

[责任编辑 鲍 艳]

标签:;  ;  ;  ;  ;  

地方高校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