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分配_非智力因素论文

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分配_非智力因素论文

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因素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效开发其智力因素,有的放矢地培养和配置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非智力因素,正确处理受教育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开发 培养 配置 学生 教师

培养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因素是多元的,概括起来可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或者说是智商和情商)两个方面。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智商),怎样培养和配置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非智力因素(情商),正确处理受教育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教好学生的目的,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关于智力因素

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目前还没有统一确定的定义。一般认为,人的智力应包括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和想象力。其综合指数称作一个人的智力商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人就越聪明,毫无疑问,越聪明的学生,学习的潜能也就越大。

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智商的高低、聪明的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实验手段的提高,心理学家已能通过心理测试推算出个性参数,并进行量化评估:一般说来,智商在90'—109' 之间智力为中等水平;110'—119'之间,智力为中上水平;120'—129'之间,智力为上等水平;130'—139'之间则智力超群;140'以上的为天才型人才。 80'—89'之间的人属于智力中下;70'—79'之间的人属于智力偏低;70'为正常人的智力临界点;以下者为智力缺陷、低能,属于病理范畴。我国心理学家在部分城市进行过随机性抽样测试,发现在未经筛选的人口中智力商数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商在130'以上的约占2.2 %;120'—129'的约占6.7%;110'—119'的约占16.1%;90'—109'的约占50%;80'—89'的约占16.1%;70'—79'的约占6.7%;70'以下的约占2.2%。

中小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在数理概念的掌握和运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在完成课后练习时,智商低于90'的学生一般只能独立完成A 组习题(例题型基础训练题); 智商在90'—119'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B组练习题(思维型综合练习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或与其他同学研讨以后也可以完成B 组练习中难度较大的习题。只有智商在120'以上的学生,才有能力独立完成B 组练习中难度较大的习题。统编教材和部颁教学计划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除了智商在70'以下的极少数学生有一定困难外, 其他在正常发挥下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与各自的智力因素密切相关,而教师在常规教学要求中只能照顾大多数,如何处理好少数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矛盾,只能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和组织课余自修等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激励和保护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开发智力,就是培养智力构成要素的品质。如思维能力的提高,就在于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构成智力诸要素的优良品质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措施。

二、关于非智力因素

人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除智力因素外,影响人的认知过程的其它心理因素可概称为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自我性格控制能力、承受挫折的乐观程度和对他人的情感认识能力等。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高智商(IQ)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感商数(EQ),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却能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智商只有20%的决定作用,其它因素占80%,即取决于情商的配置。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800名男性对象进行过30 多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最大者与成就最小者在智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反映在他们身上的自信心、进取心、坚韧性、不屈不挠精神和把握机遇与挑战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却差异甚大。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所致。所以只有从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气,才能使其潜在的智力素质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能促进人的智力开发和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分析概括出如下公式:产品=操作系统+动力系统;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说明人的智力因素相当于机器操作系统,人的非智力因素相当于机器的动力系统。假设一个全部具备自动化操作能力的生产厂家,如果机械的动力系统落后,哪怕操作系统再先进,也是很难保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一个智商很高,本来非常聪明的学生,如果自觉性不强,不思进取,惰性成癖,再好的智力就是不用,也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缺乏内在动力的学生犹如机器拆去了动力系统,即使有过目不忘,眼过纸背的本领,如果他根本不去过目,无知可忘,无识可记,还只能是一个头脑空虚的人。

智力因素好比种子,非智力因素则是土壤、阳光和水分,再加上人工的合理施肥、灌溉和光照利用,种子才能发芽、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学生学习的优劣在于心理特征(智力、兴趣、意志、毅力等)差异的规定性。正是由于这些心理特征差异的总和才造成了优生和差生学习成绩的差别。

四、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

智商较高的孩子,相对活泼好动,一般不喜欢循规蹈矩,大多有点调皮捣蛋。东方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孙大圣”,他一刻也不停地手舞足蹈,总喜欢东摸摸西戳戳,在学校里、课堂上堪称动乱精英。如果手里没拿什么东西,他一定很难受。钢笔、圆珠笔最多能用上三五天,读书不足6年,用过的笔就可装一纸袋。 每堂课注意力最多能集中5分钟,作业也不做。好在家长和老师没有把他当作顽童嗤之以鼻, 而是喜作神童加大力度培养,超前配置知识供养,以满足其剩余精力的求知容量,抑制惰性发展。结果年仅13岁的魏永康只花了不足6 年的时间就自修完了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以602分的总分被湘潭大学录取。

智商较高的孩子,脑子灵,爱想问题,喜欢提一些古怪的问题,常把老师也难住了。爱迪生小时就曾生发奇想:人是否也能孵出小鸡?并亲自实验,让人啼笑皆非。他还常向老师提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责难老师,导致学校开除了他的学籍。

智商较高的孩子,接受能力强,跟班听课吃不饱,剩余精力如果得不到正确诱导,就可能滋生出惰性,酿成懒散气习,失去自控能力,满足于一知半解,反而学业成绩平平,甚至扰乱他人,危害集体。灰山港镇中学1994届初中毕业生黎正科,智商132',跟班就读吃不饱,自由散漫,有剩余精力,迷上了电子游戏机,到初二时还是成绩平平,常挨批评。初三时,县局组织初中优生竞赛,学校吸收他参加赛前训练,给予一次智能充分发挥的机会,结果陋习根除,潜心学习,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取得爆发性进步,脱颖而出,以全县总分第二的好成绩被桃江一中重点班提前录取。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约束,总是投其所好,把驯服的小绵羊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对于一些天赋较高、调皮好动的孩子往往看不惯,跟他们过不去。轻则指责辱骂,重则体罚排斥,让他们受到压抑,得不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致使心灵智慧的火花过早熄灭,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强,师生之间出现感情危机,隋性滋生陋习,人为地造就出许多差生。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失败。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和毅力的培养。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些4岁的儿童面前各放一颗糖, 并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就可吃掉这颗糖,但如果能等一会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糖。有一些孩子急不可待地吃掉了一颗糖,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在那里耐心地等。对他们来说,20分钟是漫长的,为帮助自己抑制冲动,有的闭上眼睛设法避开眼前的诱惑;有的则把头枕在手臂上,或者自言自语、唱歌、谈笑,甚至睡觉以分散注意力。熬过了20分钟的孩子是坚强的,当然都得到了两颗糖的奖赏。这项实验更令人感兴趣的还是后来的跟踪调查。那些4岁时就能为多得一颗糖而坚持等待的孩子, 到了青少年时期照样能为达到某种目标而暂时抑制心理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强,待人处事比较果断也很圆熟,善于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而那些急于吃掉一粒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大多比较固执、偏激、优柔寡断和容易精神紧张。意志和毅力是通过长期努力锻炼出来的。作为教师应经常不断地向学生进行科学的、进步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与困难作斗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勇气,加强意志和毅力的自我锻炼,还可设计某种诱惑,激励学生为达到某个目标而不遗余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与同学、老师、朋友、长辈和家人相处观颜察色、善解人意是很重要的。生活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发送和接收情绪。越善于从别人发出的信号中辨别真实情感的人就越能控制自己发放信号的情绪,这种人就一定能建立起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网。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凯利和珍尼特·卡普兰在贝尔实验室里作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是多么重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是科学家就是工程师,在学术智商上得分都很高,可在事业成功上却相形见绌。为什么会这样呢?凯利发现原来那些出类拔萃者都是一些人际关系良好、交游广阔的人。当他们在技术上遇到难题时能很快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科学实验上的成功本来就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表现平庸、碌碌无为、虚度时光的人往往是一些与世隔绝、自我封闭的孤家寡人。他们在技术上碰到困难时,虽然也会打电话向有关专家、学者求助,但总是得不到满意的回音,徒然浪费了时间而毫无建树。这又进一步证明了事业的成功不全在于个人的智力素质,而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合理配置。教导和帮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作为学生直接模仿对象的老师,应成为学生建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典范。

第三,要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悲观的人遭到拒绝时总是自怨自艾。乐观的人则会自我解脱。乐观的人把失败归咎于客观环境,把希望留给自己,从而激励奋进,去争取下一次成功。一个人只要心理上是乐观的,就会使整个身心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对一切充满希望,热爱生活、学习和工作,没有心理障碍。悲观的人关键在于要树立信心,确立精神支柱,学会思想开朗,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障碍。老师要教授学生排忧解难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颓废、自暴自弃的心理,一切向前看。

第四,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智力并非是同步发展的。考分难以完全反映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答问,许多教师在提问时,习惯于凭印象,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难得机会。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由于反正不会向他提问,一些学生也就懒得思维而去做小动作了,无形中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商情况,精心设计不同思维层次的知识疑问。难度较小的让智商较低的学生作答;中难度的问题叫智商在90'—109'之间的学生回答; 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在智商较高(110'以上)的学生中讨论解决,一般是不会卡壳的。这样就能使大面积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谁也不敢思想开小差,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不想把老师的提问回答得很好。尤其是当平时考试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被智商较高而考试成绩平平的同学解答正确以后,对这两部分同学都有好处。有智力潜能尚未发挥的孩子会认识自己有能力赶上甚至超过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增强自信心。成绩目前较好的同学更会认识自己随时有被其他同学超越的危险,抑制自满情绪,增加紧迫感。这两种心态必能引发出一种竞争意识来激活学习积极性,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努力造成一种“比学敢帮”的学习热潮,对学风和班风的建设也是极为有利的。本着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原则,对于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可以采取个别加餐、分槽喂养的办法,加大课外阅读负荷或超前自修高一级教材,经测试后跳级就读,有利于优生成长,避免人才浪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优生培养战略,带动大面积教学质量提高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收稿日期:1996—12—02;

标签:;  

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分配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