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党对论文,过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学说。因此,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应当对社会主义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
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回顾这一认识过程,有益于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系统深入地考察和全面地剖析,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而且展现了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形态和实现的道路。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来说,具有超前的性质,这种理论的超前是以社会发展规律为根据的。因此,是科学的超前,具有高度的真理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列宁对社会主义进行的不懈地探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当然,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革命导师的论述没有穷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部真理,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特征洞察无遗。1961年,毛泽东讲,对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不甚了了。我们搞社会主义边建设边学习,搞社会主义才有社会主义的经验,“未有学养子后嫁者也”〔1〕。1984年,邓小平同志又讲:“什么叫社会主义,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 所有这些话,说得都很严谨很有分寸,是从总结经验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指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尚不透彻,有过偏差,但偏差的程度只是不甚了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从总体方面、根本方面、质的规定性方面,根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我们是清楚的。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可以到此止步,相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实践和探索中提高认识。
二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问题上,原苏联理论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单一模式的观点,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统一的社会制度,具有一系列国际性的普遍特征和原则。
中国是继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又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革命的胜利,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到1978年这个过程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是:(1 )确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已基本建立起来,但还很不成熟。(2)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3)资产阶级已属于消灭过程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但阶段斗争依然存在。(4 )个人消费品开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商品货币关系仍然存在。
第二阶段:从1966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是政治上动荡,经济上停滞倒退,思想上混乱的时期。由于我们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失误,对社会主义的特征的认识发生了扭曲。(1 )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认为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急于把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把个体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除。(2 )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坚持“大过渡”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3)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提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4)在国家问题上搞“大民主”, “踢开党委闹革命”。(5)在生产流通领域,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排斥市场作用,严重地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继续探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80年4月,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概括为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和按劳分配,以后又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并举的战略方针。不久,又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之一。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些积极成果。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全面的概括。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判定任何一种社会的性质,首先必须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出发,因为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才构成人们其他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占首要地位。所以《共产党宣言》中把所有制问题规定为“运动的基本问题”,认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因此,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志或特征,是生产关系公有制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而不一般地提公有制,这种表述有两点原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在公有制问题上,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存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空想论”。经过总结经验,认识到社会主义阶段不可能实行完全的公有制,即马克思设想的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占有,或者说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而只能实现公有制占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二是,从未来的发展看,即使到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个体经济和中小合作经济,也不一定完全消亡。因此,提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一般地比公有制更科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质的体现,既区别于资本主义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也区别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水平,人们思想觉悟程度是相一致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对劳动权利和个人利益的充分尊重,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的基础,与平均主义水火不相容。按照这个原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领取个人消费品的权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从根本上否定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分配关系的一次深刻革命。列宁讲:“按劳分配”原则“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泉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3〕
(3)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任何社会化大生产,都要求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劳动和生产资料,保证国民经济平衡稳定的发展。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使国民经济的计划化才成为可能。恩格斯曾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地、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4〕
但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化并不排斥商品经济,也不等同于指令性计划。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企业提高效率”。〔5〕
(4)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的根本保证。列宁讲:大机器工业及其在农业中的运用,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经济基础”〔6〕“劳动生产率, 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7〕
(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首要的内容是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这种国家制度,一方面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事务和一切社会事务的权力。另一方面,对少数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即大多数人的民主和劳动人民的民主。它包含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最全面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不仅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决裂,建立了公有制,而且也同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决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了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旧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继承了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正确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所做的上述概括,比以往的认识有了重大进步。首先,突破了单纯从经济制度上认识本质特征的局限性,将其扩展到了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诸方面。其次,突出了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程度的体现和根源。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指把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区别开来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它的本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并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充分展开。
资本主义在当代有了极大的发展。私有制成熟到最高阶段——达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容纳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加深,预示它将发生质的转化。因为资本主义靠任何自身调节,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状态和危机,任何调节都没有触动私有制,这是不可克服的矛盾;另外,资本主义无论怎样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办法,都改变不了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因而,也改变不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这又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痼疾说到底有两条:一是私有制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二是贫富不均,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存在这些矛盾,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违背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继承物,是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社会形态。这就要求它改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剥削制度,达到共同富裕。这种改变社会本质的变革,就要求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产生,从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
这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之所以正确,因为表述中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又指明了实现最终目标的根本任务和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一切剥削制度最深刻的原因。
注释:
〔1〕毛泽东:《1961年8月23日第二次庐山会议上的讲话》。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52页。
〔3〕〔7〕《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页。
〔5〕《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1984年单行本。
〔6〕《列宁全集》第33卷,第30页。
〔8〕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
收稿日期:1997年10月20日
标签:公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