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教育科研资料分析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读论文,教育科研论文,启示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科研资料源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经过教育科研人员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总结出有规律性的经验或教训,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这是教育科研的宗旨。现将我们所在的北京市朝阳工读学校1988-1993年(90年未统计)的有关学生资料作统计、分析,从中探索规律,以供今后工作参考。
我校近年来学生保持在百人左右,据每年年终情况调查表明,生源自然情况及入校后矫治状况,入工读学校以后表现、文化课学习状况)均有变化:
(一)始犯错误年龄与入校年龄对比:
年代 被调查人数 平均始犯错误年龄 平均入校年龄
时间差(年)
1988
116
13.7
16.2 2.5
198967
13 15 2
199174
12.8
15.6
2.8
199272
12.9
14.9
2
199378
12.5
15.1
2.6
总计407岁
12.9岁 15.3
2.38岁
从对比可以看出:(1)工读学生始犯错误年龄呈逐年递减趋势,入校年龄也呈下降态势,似乎可以佐证当前社会上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2)始犯错误年龄与入校年龄时间差平均2.38年,表明一个正常中学生渐变为虞犯中学生的过程,约为二年半左右时间。
(二)错误类型与严重程度对比:
年代 人数 精神狂飚型
物欲型性欲型
严重程度
1
2
3
4
5
1988 11616 654014 60 31 11 0
1989 67 28 3315 7 24 17 14 5
1991 74 27 4614 4 25 28 15 2
1992 72 26 4412 21 23 18 10 0
1993 78 35 40 3 14 23 22 16 3
总计 407
132 2288460 155 116 66 10
从以上对比中看出:(1)精神狂飚型学生(即:打架、斗殴、抢劫、顽劣等)呈波浪型变化,88-89年呈上升趋势,89-92年又有所下降,92-93年又有所抬头,其中,抢夺、抢劫现象增多,带有与物欲交叉的色彩,是新特点。(2)物欲型学生(即:偷窃等)也是有降有升。88-89年呈下降趋势,89-91年有所上升,91-93年又有所下降,但此类型仍然是工读学生错误类型的主流,除89年占49%以外,其他年份均在50%以上,五年当中有228人,占56%由此预计今后一定时期内物欲型工读学生的矫治是我校德育工作重点。(3)性欲型学生(即:两性错误)从统计情况看似乎连年在下降,但实践中感到,这一错误类型的统计含有隐匿性的“水份”,平时又不易发现故而单看统计数字不能确切说明问题。
为了界定工读学生错误不同类型严重程度,我们从教育科研角度,根据同一欲型动力定型的强弱差异,分别用五度级差来表示,度的高低是根据犯错误的历史长短、次数多少,情节轻重,场合及对象的选择等表现形式和当时心量活动分析来确定的。例如我们对性欲型错误是这样划分的:
一度:以结交异性为骄傲。
二度:较随便地和异性亲吻、搂抱、抚摸等。
三度:带有爱的情味和异性发生性行为。
四度:与多人发生性行为。
五度:玩弄异性。
工读学生在三种类型中,一度、二度、五度很少,绝大多数在三、四度之间。(跟招收的标准有关)。但不同时期有所区别,88—91年大多数学生都在2—4度之间,除88年之外,1、5度很少,92—93年有显著变化,大多数学生处于1——3度之间,非常明显,4、5度递减。由此可以看出:工读学生错误类型变化不大,但程度有减轻趋势。
必须指出,94年入校学生错误类型有明显变化,除以上三大类仍占一定比例之外,约有50%的学生带着各种处分入工读。这一变化主要是厌学型学生大大增多,有些学生没犯什么错误,就是不爱学习,不写作业,学习成绩差,这类学生94年约占半数以上,有的班竟高达73%,从中可以看到:工读学校在招生方面的变化,即提前介入可控阻厌学型学生由单差向双差下滑。
(三)工读学生家庭状况:
年代人数 父母齐全
父母离异 无父或无母 后二者之合
1988116
90占78% 13占11%
13占11% 26占22%
19896754占81% 6占9% 7占10% 13占19%
19917464占86% 7占10%3占4%10占14%
19927256占78% 10占14%
6占8%16占22%
19937863占81% 10占13%
5占6%15占19%
合计 327占80%
46占11% 34占8%80占20%
(1)父母的婚姻状况:
统计表明,近五年来我校大多数工读学生家庭结构是健全的,这是工读教育的有利条件。父母离异、丧偶家庭在14%——22%之间,犯罪学研究表明,破损家庭子女违法犯罪高于正常家庭,帮助这些家长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是减少和控制工读学生重犯错误的重要措施之一。
(2)学生在家庭子女中排行的对比:
年代
人数 排行最大
独生子 排行最小 后二者之合
1988116
36占31% 19占16%
61占53% 80占69%
19896720占30% 18占26%
29占43% 47占69%
19917420占27% 25占34%
29占39% 54占73%
1992728占11% 36占50%
28占39% 64占89%
1993785占6%
50占64%
23占29% 73占94%
合计 407占80%
89占22% 148占36% 170占42%
318占78%
上表指出,92、93年独生子女比例上升,93年则达64%,如果加上在家排行最小者则达89%,甚至高达94%,这是形成家庭教育难点的根本原因。这表明随着计划生育向纵深发展构成社会教育的中心,也成为工读教育中,独子女家庭在直线上升,而独生子女教育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3)家庭教育效果的对比:
年代
人数 能与父母讲心里不能与父母讲心里话 说明
1988116
41占35% 75占65%
19896732占47% 28占42% 有7个不表态
19917451占69% 19占26%
有4人不表态
19927241占57% 19占26%
有12人不表态
19937855占71% 23占29%
合计 407 220占54%164占40% 23占5%
可见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教育效果相对而言尚可,但仍有40%的家庭中,父母在孩子出问题之后不是以理说服,而是简单责骂,故而孩子不敢与父母讲心里话,帮助这部分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是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家教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四)人工读以后转化效果的对比:
年代人数 优
良
中 差
1988116 16占14% 52占45%
41占35%77占6%
1989676占9% 24占36%
20占30%
17占25%
1991749占12% 27占37%
28占38%
10占14%
19927211占15%29占40%
23占32%
9占13%
19937812占15%38占49%
21占27%
7占9%
合计 407 54占13%170占42% 133占33% 50占12%
从以上统计看:五年来优与差呈少数,良与中为多数,形成两头小,中间大态势。从92、93年观察,优变多,差减少,中间仍为大多数。另外,还可以看到,优与良逐年上升,中与差逐年下降。
透过工读生入校后表现的变化现象,应该肯定的是连续数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依法办学,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义务教育法》,实行“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强化教学,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全面向普教靠扰,同时保持工读特色,在教学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学籍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连续五年中考录取率100%,因而使学生奋斗有目标,家长期望值日益增长,促使学生的矫治、转化过程呈现了良性循环,表现好的逐年增多,表现差的逐年减少。当然也应清醒地看到:表现为中间状态仍为大多数,如何优化这部分学生的品德、文化素质应该是我校工作的重心,切不可稍有懈怠。根据调查,学生文化课差者占74%左右,把他们的学习抓上来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我校以教学为突破口,向普教靠拢,确定每年参加市中考的管理目标,全面系统地改革教学工作,逐年增大改革力度,取得了切实成效,中考及格率从1989年的25%提高到1994年的68%,录取率达100%,与此同时,教师们坚持德育为首,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良品行得到矫正,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最后都送上中考线,通过中考获得与同龄人同等的资格,回归社会。这种与普教相同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对在校学生及家长又产生反馈性积极影响,促使我校工读生教育过程步入了“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出得去”的良性循环。
工读教育教学大量生动的第一线实践为工读教育科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我们仔细认真地利用这些资料,无疑能为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插上理智的翅膀,头脑清醒,心明眼亮,更好地去实践,为工读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