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文献学研究进展_古典文献学论文

2009年文献学研究进展_古典文献学论文

2009年文献学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6

2009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论文有230余篇,研究热点集中在文献学理论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文献学家研究4个方面。文献学理论研究包括古典文献学研究、文献学学科建设与文献学教育探讨、分支文献学研究等方面;专科文献学研究包括历史文献学、文学文献学、中医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中文献收藏和刊刻研究、古籍整理和古籍数字化研究成为重点;文献学家研究中,研究人物范围扩大,出现了对人物群体文献学成就的总结。文献学著作方面的特点在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共同发展。文献学理论研究包括学者文献学研究成果的结集,目录学、版本学、编纂学等分支文献学的成果也较为突出;在专科文献学研究中,文学文献学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专题研究以专门文献研究和藏书研究为主。值得指出的是,“典籍导读”和“书籍与文明进程”两个专题,在本年度亦有成果问世,体现了文献学社会应用和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1 文献学理论研究

1.1 综合性研究

2009年文献学理论研究著作,主要是3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结集。周国林著的《文献·文献学·文献学家》和董恩林著的《文献论理与考实》是岳麓书社出版的“博导文丛·文献学研究系列”中的两种,是作者从事文献学研究多年来的成果结集。前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学理论探讨;第二部分重点总结了张舜徽先生的国学成就和贡献;第三部分对《三国志》等几部典籍和陈寿等4位古代学者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是若干种古籍校点、注译的前言,论述了所整理古籍的内容和价值。后书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论理篇”是文献学理论探讨;第二部分“考实篇”是作者对具体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实践总结;第三部“评述篇”收录了文献学著作书评和学术会议综述。这两部论文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30年来文献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状况。

苏品红著的《文献研究与文献保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汇辑了作者10多年来关于文献研究和文献保护方面的文章。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辑录了1993年到2008年之间的相关论文、报告、讲义等。其中1999年以前的研究重点在于文献的内容,2001年起开始涉足文献保护领域,2006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后,对于文献保护的关注点扩展到了国外,涉及古籍普查、古籍保护计划、地方文献构建和具体文献保护工作等方面。下篇是文献修复师培训教材的“文献修复基础知识”部分。文献保护工作,推动了传统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护,有利于文献学研究的发展。

此外,在文献学研究综述方面,《2008年文献学研究进展》以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文献学论著为基础,梳理、总结了文献学研究在文献学理论、文献学专题、文献学家3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其中区域性藏书刻书研究成为该年度的研究亮点。

1.2 古典文献学研究

2009年3月30日至4月1日,“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这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主办,来自两岸三地及美、日、韩等国的80余位文献学研究专家参会,共收到会议论文60余篇。会议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二、古籍整理研究的思想与方法;三、古籍数字化;四、海外文献、出土文献与民间古文献。针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来自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于2008年4月成立,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中心部分研究员发表文章,对古典文献学的当代新内涵、文献学的重要性、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相关文献学研究项目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其中,杨庆存的《创新古典文献研究的思考》、跃进的《古典文献学的现代生成及其意义》两文分别对古典文献研究和古典文献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于峻嵘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谫论》认为在诠释文献的同时,要贴近当代,展示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时代意义,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

在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方面,易卉、方鹏的《辨“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一文对“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的异同进行了辨析,即“古典文献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献整理之学,在校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现代文献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并与之一起构成文献学的完整体系;“历史文献学”则是“历史学文献学”的专称,是专科文献学。

在不同时期的古典文献学研究方面,赵子夫、张晓红的《清代校雠学特色管窥》一文,对清代校雠学的特色进行了总结,包括专业与数量、音声训诂、校书备具众本、死校与活校、校雠思维保真性、校雠学家及其著作6个方面。涂耀威在《现代学术文化与20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一文中论述了现代学术文化对20世纪古文献学发展的影响,涉及了中国现代史上4次重要的文化变革和运动,梳理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3 文献学学科建设和文献学教育探讨

文献学学科建设一直是文献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结合多年来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在立足于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将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归纳为9个主要方面,分别是机构设置、学位点设置、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理论建设、科学研究、设立学术刊物、资料建设、后勤保障建设。李吉东在《现代文献学学科建设新论》一文中对现代文献学学科建设给予了关注。作者认为,现代文献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无法很好地吸收和融合古典文献学与西方文献学的精髓;另一方面则是从事学科建设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者和文献学研究者之间的脱节。现代文献学在谋求自成体系的同时,依然与各学科存在着一种学术关联,并且和古典文献学有着一致的内在精神。在这种情形下,作者认为现代文献学学科建设要强调文献学的学术品格。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目录学最能体现文献学的学术品格,它的重建关系到中国文献学的整体面貌。宋蓉的《从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看文献学的发展趋势——兼论潘树广先生的大文献学构想》一文,基于潘树广提出的大文献学的构想,认为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相融合的大文献学。

针对文献学教育的现状,文献学教学实践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王余光的《关于文献学教育的思考》一文针对图书馆学本科教育中,文献学教育内容逐步萎缩的状况,提出图书馆学人才培养在本科和硕士教育上分层次进行的建议,即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重基础;硕士阶段重应用,重方向。因此,在图书馆学本科教学中,文献学应当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文献学理论、文献史、文献整理、图书文化学等方面。

1.4 分支文献学研究

研究论文方面,《清代辑佚学研究综述》概述了清末以来学术界对清代辑佚学的总结和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前人研究在整体把握、个案研究、理论升华方面的不足。郭国庆的《清代考据学与辑佚的发展》一文指出清代辑佚繁兴的根本原因是辑佚和学术研究活动形成了良性互动,而考据学的深入发展和典籍缺佚的矛盾,则是辑佚发展的内在动力。

著作方面,徐有富著的《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中国古代9部重要的书目为纲,分析了书目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学术史价值。黄永年著的《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2009年,该书修订出版。全书分为绪论、版本史和版本鉴别、版本目录三大部分。古籍版本学是高校文献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该书初稿写于1985年初,见证了25年来古籍版本学教学和高校文献学专业的发展历程。李亚光编著的《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学说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中国古代7位档案文献编纂的重要人物入手,探讨了先秦到清代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发展过程。这个时期,国内学者也开始将眼光投向国外的相关研究领域。苏杰编译的《西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是作者在综合考察西方校勘学关于“折中法”、“谱系法”、“底本法”,以及“作者意图理论”和“文本社会学理论”等各种方法论文献之后,选择6位学者的7部(篇)有代表性的论著进行整理翻译后的汇集,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于西方校勘学认识的不足。

2 专科文献学研究

2.1 历史文献学研究

2009年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为此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辑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收录了学会活动总结、纪念文章、历年论文选载、活动照片等,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标志。

本年度对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之间关系的探讨显得较为突出。乔治忠在《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一文揭示了历史研究中,三个分支学科“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在专业知识和方法上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是涉及历史问题的书面资料,研究宗旨是对具体文献的认知和整序,并具有多样化的研究手段。这些都是它优于“史料学”的地方,对史学史的研究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谢贵安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一文对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之间的交叠和分野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对两者进行重新定位的过程中,许多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被纳入进来,与史籍结合后形成该学科新的研究对象,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对于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在研究对象、学术体系、专业定位上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定位,有利于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发展。此外,马霞的《浅谈历史文献学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一文探讨了历史文献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古代文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2.2 文学文献学探讨

在文学文献学方面,徐鹏绪,逄锦波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之建立》(上)(中)(下)探讨了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建构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三个板块共同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安小兰著的《古典文学文献学论稿》(巴蜀书社2009年版)一书是作者10余年来的古典文学文献学论文的结集。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分析了先秦、两汉的文学现象和个案;第二编是作者参与“中国古代要籍提要”课题的研究成果;第三编是关于唐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论文。该著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的进展。小说文献学研究方面,苗怀明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9年版)一书梳理了20世纪的4个发展阶段内中国小说文献的研究状况,分析了中国小说文献研究的不足和缺憾,分别对研究较为集中的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此外,苗怀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文献研究的新变、不足及对策》一文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的特点。本文的大部分内容和《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中相关内容一致,应该是作者小说文献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3 中医文献学和佛教文献学探讨

中医文献学研究方面主要是对学科发展和中医文献学家成就的探讨。《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机遇》一文指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面临着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3个方面的发展机遇。此外,本年度中医文献学研究文章还对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和中医训诂学家、文献学家钱超尘的治学道路和学术贡献进行了总结。

在佛教文献学研究方面,冯国栋在《汉文佛教文献学体系构想》一文中初步建构了由实体层面、方法层面、历史层面和理论层面4个部分研究组成的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学科体系。之后,冯国栋在《略论建立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必要性》一文中,分析了汉文佛教文献在中国文献学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建立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必要性。

2.4 其他

在陶瓷文献学研究方面,陈宁的《六十年来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研究述评》一文回顾了60年来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此外,陈宁还著文探讨了图像在陶瓷文献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音乐文献学研究方面,关迪的《音乐文献学在音乐学中的学科定位》一文分析了音乐文献学的作用,将音乐文献学定位为一门从属于音乐学的“工具”学科。

在篆刻文献学研究方面,徐清的《“篆刻文献学”构建初探》一文提出了“篆刻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构想,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实体研究、文献工作研究三方面。此外,作者还对20世纪以来篆刻文献整理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在林史文献学研究方面,贾乃谦在《林史文献学史纲》一文中提出了包括先秦萌芽时期、两汉奠基时期、魏晋隋唐形成时期、宋明发展时期、清代高峰时期5个发展时期的中国林业历史文献学的纲要。文章通过对历代重要农林典籍和相关著作的梳理,揭示了林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值得指出的是,在碑刻文献学研究方面,毛远明的《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一书,在讨论了碑刻的定义,碑刻文献的起源和发展,碑刻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碑刻的形制及其分类,归纳了碑刻文献的主要内容,介绍了碑刻文献的保存方式、现存面貌以及历代的著录情况,分析了碑刻文献的研究价值、碑刻文献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对碑刻文献的搜集整理、学科建设、专项及专题研究进行了展望。该书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碑刻文献学的通论性著作,对碑刻文献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方面,包和平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从少数民族文献、少数民族目录和少数民族文献管理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文献进行了探讨,涉及了少数民族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基本知识。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根据工作实践所作的理论总结,对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献工作和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文献学专题研究

3.1 文献收藏研究

文献收藏研究是2009年文献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共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个人藏书研究、私家藏书研究、机构藏书研究、地区藏书研究和不同时期藏书研究5个方面。

在个人藏书研究方面,有王余光的《藏书家、文献家与文献学家》一文,作者将藏书家、文献家和文献学家三者进行比较后认为,郑伟章先生提出的“文献家”与藏书家区别不大,而文献学家则主要来自藏书家。此外,作者还结合学界关于藏书家的论述,对藏书的数量、藏书家的范围、藏书家的类型或种类做出了限定。这个时期的个人藏书研究,涉及了12位明清以来的藏书家和文史学家,分别是毕自严、钱曾、曾国藩、苏大山、叶景葵、金毓黻、柳亚子、康爵、阿英、傅惜华、吴晓铃、洪卜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他们的藏书经历、藏书特色、学术贡献等方面。

在私家藏书研究方面,石祥的《八千卷楼前期藏书考》一文,从丁氏藏书题跋、年谱等材料中钩稽史料,大致勾勒出了丁氏早期藏书的实态,考述了丁氏藏书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损毁情况。由于八千卷楼早期藏书于咸丰十一年损毁殆尽,加之未编制藏书书目,因此对于八千卷楼早期藏书的研究仅限于介绍,文章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沧趣楼藏书始末与特色》根据现存及所辑的三种藏书目录分析了陈氏藏书的内容和特色。陈宝琛首开福建私家藏书捐赠公共图书馆的先例,为保存福建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天一阁的藏书与刻书》总结了天一阁所藏的七万余卷古籍的特点,主要在于大量明朝地方志和较为完整的明代科举录的收藏。此外还介绍了天一阁刻书的情况,贡献在于大量版片的保存。《毛晋汲古阁藏刻书兴盛缘由新探》探讨了文化环境、师友襄助、学术底蕴、经济财力等因素对汲古阁发展及兴盛的影响,尤其指出了毛氏女性戚属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晚清会稽徐氏家族的刻书与藏书考略》一文对晚清会稽徐氏的刻书、藏书和书斋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展现了该家族刻书藏书的全貌。

在机构藏书研究方面,《北京古代书院藏书探微》和《试论古代书院藏书的历史地位》两文揭示了书院藏书在人才培养、典籍保存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意义。雷若欣的《中世纪的修道院藏书及其社会作用》一文分析了修道院图书在中世纪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为研究修道院文化和藏书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在地区藏书研究方面,《明清以来绍兴藏书家和藏书楼研究》梳理并分析了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绍兴藏书家和藏书楼的情况,阐述了其对目录学、地方文献和文化传承的贡献。《浅谈客家梅州地区书院藏书》分析了客家梅州地区不同类型书院藏书的种类和特征。

在不同时期藏书研究方面,《中国历代藏书与经济发展研究》在总结了历代藏书家地理分布状况、历代藏书中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藏书事业与社会经济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略论明代的私家藏书》探讨了明代私家藏书在典籍的保存与流传、学术研究与史料编纂、藏书理论建设、藏书楼建筑等方面的贡献。文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明代私家藏书的具体情况。《回顾民国时期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研究》对20世纪上半叶古代藏书和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民国时期公私藏书的变化与利用》论述了民国时期私人藏书与国家、学校藏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情况,总结了公私藏书转型对典籍保存、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贡献。《梁武帝与梁朝的藏书事业述论》一文探讨了在梁武帝崇文重教治国理念的支持下,梁朝官私藏书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值得指出的是,肖东发主编的“藏书·中国丛书系列”本年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包括了《中国官府藏书》、《中国私家藏书》(上、下)、《中国宗教藏书》、《中国书院藏书》4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全貌。此外,2009年5月16日,“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在常熟市图书馆召开。与会专家对包括铁琴铜剑楼在内的古代藏书楼以及藏书文化给予了关注。

3.2 文献刊刻研究

在文献刊刻研究方面,共发表论文20余篇,内容主要涉及地区刻书、官府刻书、私家刻书等方面。

在地区刻书研究方面,集中在对江浙、福建、江西等古代刻书兴盛地区的研究上,研究内容则包括了地区刻书概况、刻书类型、科技因素等方面。在江浙刻书研究上,主要有《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现存〈近思录〉版本与嘉兴刻书》等文章。在福建刻书研究上,主要有《福建古代刻书业繁荣的科技因素》、《明代“按鉴”演义与建阳刻书背景》、《清代福建地区通俗小说刊刻述略》等文章。在江西刻书研究上,主要有《金溪刻书》、《试析明清时期江西金溪部分儒生向刻书业的身份转型》等文章。此外,《北宋汴梁民间刻书的繁荣》一文分析探讨了北宋汴梁民间刻书业的繁盛面貌。

在官府刻书研究方面,《明代国子监刻书考略(上)》和《明代国子监刻书考略(下)》对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与校勘、书工与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试论明代藩府刻书》揭示了明代藩府刻书较高的版刻价值和学术价值。《试论湖北崇文书局的刻书业》总结了近代崇文书局繁盛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经营思想、注重实用、销售流通等。

在私家刻书研究方面,《试论清代两湖地区的私家刻书群体特征及其文化贡献》一文在总结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保存古代典籍、传承学术文化,传播学术成果、促进文化发展,改进刻印技术、推动出版业进步三个方面的文化贡献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有对著名私家刻书的研究,包括毛晋汲古阁、建阳刘氏乔山堂、山东海丰吴氏家族石莲庵等。

3.3 古籍整理和古籍数字化研究

在2009年度的古籍整理出版补贴评审中,64家出版社的132种项目获得2006万元补贴,为历年来古籍补贴金额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2009年4月8日,浙江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分会(2009年)会议在杭州图书馆新馆举行,与会专家主讲的话题是《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藏书概况》和《古籍整理研究中的资料考辨问题》。

在古籍整理研究的著作方面,有王华宝著的《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一书,该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成果的选集,重点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史学文献和文学文献在整理校勘、词语考释、标点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古文献整理研究中的校勘方法和原则等内容,是在古籍整理理论和实践上颇有心得的一部论文集。相关论文方面,《新中国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保护》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工作者在传统典籍保护领域所做的工作。《新中国60年古籍整理与出版》则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古籍整理出版的历程。《古籍整理的地域倾向》一文指出了学界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古籍的关注,分析了地方古籍整理和研究的意义。《古籍整理过程中对免费网络资源的利用》一文探讨了高质量古籍数字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对于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汉书·艺文志〉探索汉代典籍整理的特点》一文从《汉书·艺文志》出发,对汉代典籍的著录方式、分类标准,汉代书目著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索。

古籍数字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总结。《我国古籍数字化进展与研究述评》一文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籍数字化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尤其是技术和理论两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我国古籍数字化理论研究综述》一文对古籍数字化理论研究中内部基础理论和技术处理层面的外部理论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作用进行了总结。《古籍数字化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在调查分析1994-2008年发表的古籍数字化研究论文之后,得出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构建是研究重点的结论,体现了古籍数字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此外,《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国家控制与管理模式研究》一文对古籍数字化中不同主体类型所采用的国家控制与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论古籍数字化建设》介绍了古籍全文数据库的通用技术和开发流程,对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及分类与主题标引规则进行了探讨。

3.4 专门文献及专书研究

在少数民族文献研究方面,重点在于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探讨,主要有《谈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和保护》、《略论民族古籍的“藏”与“用”》、《试论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文章。此外,还有对某个民族的民族古籍的研究,包括彝族、回族、黎族、瑶族、锡伯族等。

在地方文献研究方面,主要是对某一地区某类型文献的研究。《泰山文献平议——在文献学视域内》一文对泰山文献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泰山文献对于区域文化研究的价值。《浅谈西南旧志及古籍数据化整理》通过对西南地区历代郡县建制和旧志遗存、整理情况的分析,指出古籍整理的当务之急是弥补古籍传承中出现的语言裂痕。石刻古籍是湘西民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石刻古籍的形成及其功用浅谈》一文探讨了湘西石刻古籍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分析了其在歌功颂德、记事纪念、抒情显能、言禁示行等方面的功用。

此外,本年度的专门文献研究还包括了对音乐文献、戏曲文献、绿色文献、中国画学文献等方面的整理、评述和研究。著作方面,梁继红著的《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的历史,结合不同时代学术、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探讨了每一时期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编纂实践、编纂方法和编纂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一时期档案文献编纂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揭示档案文献编纂史的内在规律和自身发展脉络。《简帛书法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收录了简牍帛书各方面的研究论文14篇,主要从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典籍导读”和“书籍与文明进程”两个专题方面,《中国的经典,经典的中国》(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收录了8位专家在“武汉·名家论坛”上的演讲内容,主要针对青少年阅读传统经典阐述了他们的思考和看法。典籍导读是文献学研究社会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该书是这方面成果的一个重要反映,体现了书斋式研究与社会需求日益密切的关系。何朝晖译的《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是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对于中国书籍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尤其注重探索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本书体现了西方学者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书籍史的方法,对国内研究者具有很好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专书研究方面,集中在对重要书目、文史著作等一些专门书籍的文献学价值考察上,主要有《浅议〈汉书·艺文志〉之文献价值》、《试论〈诗品〉的文学文献学价值》、《〈祖堂集〉的文献学价值》、《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的文献学意义》等文章。

4 文献学家研究

2009年文献学家研究的论文约有50篇,相比2008年的30篇有了大幅增加。涉及的文献学家有朱熹、周必大、陈垣、胡应麟、纪昀、梁启超、鲁迅、欧阳修、屈万里、唐圭璋、汪辟疆、王献唐、张舜徽、邓显鹤、刘禹锡、蔡邕、程千帆、潘树广、孙钦善、龚育之、胡道静、黄丕烈、张元济、赵万里、项楚师、阮元、司马迁、孙楷第、王欣夫、闻一多、姚名达、叶德辉、周永年等人。总体来看,本年度文献学家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布较为平均,除了对张舜徽、陈垣的研究分别有3篇文章之外,其余文献学家的研究文章一般都是1-2篇。由于研究人物数量的增加,因此论文总量并不少。

从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以下6类:一是对文献学家文献成就的梳理和总结;二是对文献学家某方面文献学成果的探讨;三是对某一位文献学家的研究综述;四是对文献学家文献学理论和思想的总结;五是对文献学家著述的专门研究:六是对当代文献学家治学经历的回顾。其中前两类论文共有30余篇,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是文献学家研究的重点。著作方面,许刚著的《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从分析张舜徽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包括小学、经学、文献学、史学与子学在内的汉代学术研究情况,总结了张舜徽汉代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及在其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值得指出的是,本年度出现了对某个人物群体文献学成就的研究。《战国诸子与文献学》一文探讨了战国诸子对经典要籍的整理、传释、解读、考据和分类方面的贡献。《宋代晁氏宗族的文学和文献学成就》论述了绵延两宋的文化仕宦家族——晁氏家族在文学和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尤其对其代表人物晁补之和晁公武的文学和文献学贡献进行了总结。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为纪念山东省图书馆百年华诞,2009年6月在山东省图书馆召开了“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学术研讨会”,组织撰写了会议论文。2009年第3期的《山东图书馆学刊》为此刊登了三个专题,其中“王献唐专题研究”共收录30篇文章,“屈万里专题研究”收录10篇文章,内容包括对两位文献学家文献学成就的探讨、相关著述研究、治学经历回顾、生平资料辑录、亲友回忆和遗作选登等方面。这两个专题可以说是本年度对文献学家最大规模的一次研究。此外,在继2003年、2004年、2006年陆续组织发表中国文献学家研究专题之后,王余光教授在本年度再一次组织文献学家专题,刊登于《图书情报工作》第11期上,收录了《藏书家、文献家与文献学家》、《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姚名达生平及其文献学成就》、《王欣夫先生及其文献学成就》、《汪辟疆及其文献学贡献》5篇研究文章。

标签:;  ;  ;  ;  ;  ;  ;  ;  

2009年文献学研究进展_古典文献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