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论文_劳国华

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论文_劳国华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 青少年对于性别态度受到父母、老师、朋友、同伴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同时也产生相应的性别偏见。这样的偏见常常影响了青少年的性格以及职业观的形成。因此,具备双性化特质更利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社会文化;性别角色;青少年双性化;性别偏见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209-02

从生命的第一天起,每个人就被指定了一种性别。狭义的性别指性——纯粹的生物概念,即生理性别。而性别的概念则要比性丰富很多。它涉及所有与个人生理性别相关的文化联系和预期,是一种心理社会现象,包括男性和女性应有的表现。一个女孩,从她出生的时候就拥有XY染色体和女性性征而获得女性的生理性别。然而想要成为社会认可的女性则必须符合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如:较长的头发、温柔贤惠、手巧、需要保护等。而最能反映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期望的就是社会文化,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

青少年对于性别态度的来自父母、老师、同伴等重要他人的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向青少年传递大量男性和女性的形象。通过观察和互动,青少年习得了社会所设定的性别角色。

1.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

传统上而言,男性应该是有攻击性、强壮、有力、自信、精力充沛、勇敢、严谨而客观的。女性应该是顺从、温柔、亲切、多愁善感、依赖而情绪化的。人们将社会生活分为两个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前者被认为是男性活动范围,是政治世界,从事的是有偿劳动。后者是女性活动范围,是家庭世界,从事的是无偿劳动。而进入私人领域的男性则给人软弱无能的形象,进入公共领域的女性则给人“女强人”的形象。尽管此类刻板印象已慢慢在人们心中淡化,但是当一个行为方式与性别不相符的男性或女性出现时,大众心理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2.女性性别角色的偏见

电视广告中使用女性形象是是非常见的,然而许多广告中女性的形象主要分为两种:在家里洗衣做饭的贤惠妈妈和妆容精致、身材曼妙的时尚美女。我们无法从这两种形象中得出更加具体的身份信息,但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相同信息:这两类女性都只是家庭以及成功男性的附属品。显然,社会文化赋予了女性及其不合理的社会角色。它似乎在专递这样的信息给我们:男性能够征服世界的优点在于智慧、能力等,而女性征服男人的优点在于美貌、年轻等。这样的偏见青少年在习得自己性别角色时出现了偏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女生认为只要自己年轻貌美拥有较好身材,就可以获得成功男士的青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她们失去了学习知识、技能,规划自己人生的动力,形成了懒惰、依赖的心态。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3.性别角色对职业方向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男性与女性的职业有不同的导向。这种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对于职业的影响,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从小学课堂上关于职业的设想,到职业生活中的就业、择业选择。

3.1 家庭的影响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职业的偏好最早来自父母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温柔贤惠、操持家事、教育孩子等持家的一面,而父亲则表现出刚强能干、在外打拼、家中顶梁柱等拼搏的一面。这时家中的女孩会模仿妈妈而男孩会模仿爸爸,去习得他们的社会性别角色。当孩子在选择工作时,理所应道男孩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女孩选择更轻松、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的工作。

3.2 学校教育的影响

青少年在学校的生活对他们选择职业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首先,老师根据以往经验及集体潜意识很可能会告诉学生:男生更容易在理工科等科研工作上取得成就,而女生更容易在文科性质的工作上取得成就。在平常的学习中,若男生在学业上拔尖,解决了难题就会被老师称赞为脑子灵活、有创造性等,而女生在相同的情况下则被老师评价为学习勤奋努力等。慢慢的,女生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不具备学习理工科的潜质,即使有的女生本身对理工科有兴趣,因其无法得到正性、客观的评价,也不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了。因此,在学校由于学科学习的侧重,男生和女生对于今后工作的偏向也显而易见了。

3.3 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青少年与同伴相处时,不免提及自己今后的职业理想。从孩童时期的角色扮演游戏可知,倘若一个男孩没有去扮演警察、船长、经理等角色,而选择扮演护士、保姆、餐厅服务员等角色一定是会遭到同伴的嘲笑的。所以,同伴间对职业的偏好是相互影响的。当我们在向同伴表达自己的职业理想时,不免会考虑同伴的态度。当一名女生要做出当飞行员的决定时往往要比男生更困难且承受更大的压力。

3.4 性别歧视的影响

由于女性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使得女性在职业选择上处于劣势。很多单位认为招聘女性比男性所花成本更多,所以少招甚至不招女性员工。即使招聘了女性员工,她们晋升的机会也比男性少得多。因此很多青少年接受到社会的这种讯息,尤其女生就减少了自己对于职业的努力程度,缩减了自己发展的可能。

4.性别角色理想状态——双性化

将男性与女性的特质和角色混合的趋势似乎正在逐渐显现成为一种理想状态,由此产生了双性化,即不论生理性别如何,个体同时具备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双性化的人的行为是根据情境而变化的,不受文化定义的对男性或女性的局限。双性化扩展了人类行为的范畴,让个体可以有效应对各种不同情境。例如:传统文化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具有双性化的男性并不认为流泪是件丢脸的事情,因此他能更好的宣泄自己的情感,心理更加健康。传统文化认为女性是柔弱的,但具有双性化的女性并不认为自己修理汽车是件不合理的事情,因此她能够不依靠别人去解决更多的问题。研究表明,双性化对人的发展是有利的,尤其是女性。所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双性化,不被社会文化的条条框框所限定,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可能出现。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对性别角色的定义来自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不一定都是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社会文化,正确看待社会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摒除不利的影响,接受有利的影响,不被社会文化所框定,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可能才是当前青少年应该学习的人生一课。

论文作者:劳国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  ;  ;  ;  ;  ;  ;  ;  

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论文_劳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