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培

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培

王培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心血管内科 河南 濮阳 455000)

【摘要】 目的:研究和分析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正常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60例作为观察组,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新型参数,将MPM(平均血小板内容物含量)、L-PLT(大血小板)以及MPC(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等参数值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PM、L-PLT、MPC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MPM、L-PLT、MPC等血小板新型参数在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当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新型参数;心血管疾病;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046-02

血小板属于循环血液中的最小细胞,其生理功能复杂,且对于人体来说十分重要。血小板的形态、结构、代谢变化、功能等都与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血小板的体积能够对其活化功能进行反映,也就是说,血小板的体积越大,所包含的致密颗粒越多,就能释放出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也具备更强的黏附功能和聚集功能,因此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几率就会越大[2]。在本次研究中,将分析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33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11.4)岁。另收集在我院行健康检查的正常健康人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31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8±11.2)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试验试剂和仪器。使用血液分析仪(Bayer公司,型号:ADVIA2120型)及其原装的配套试剂,以及低、中、高质控液,在试验开始前必须做好质控,保证符合试验标准,对血小板新型参数MPM、L-PLT、MPC进行重点监测。

1.2.2试验方法。所有研究对象于同一天造成抽取空腹静脉血,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进行抗凝,所有血液标本在1个小时内检测完毕。建立血小板新型参数可参考区间,对血液分析仪进行严格质控,保证性能稳定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得到两组研究对象的MPM、L-PLT、MPC的参数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MPM(平均血小板内容物含量)、L-PLT(大血小板)以及MPC(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等血小板新型参数值进行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本次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MPM、L-PLT、MPC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小板新型参数值对比

组别例数MPM(g/L)L-PLT(×109/L)MPC(Pg)

对照组602.3±1.7 6.4±4.725.1±1.7

观察组603.6±2.119.6±4.331.7±3.5

P<0.05<0.05<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关的研究调查发现,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血脂指标参数的异常升高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3]。而血小板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当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血小板的功能是由其内部的超微结构状态来决定,所以对血小板的超微机构和形态学参数进行监测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血小板的功能状况[4]。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和正常健康人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MPM、L-PLT、MPC等血小板新型参数值均呈现出显著增高,也就是说,随着脂质异常或血脂增加,患者血管的内皮细胞会出现破损,从而促进了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以及微小栓塞的形成,导致体循环当中血小板的消耗增多,促使血小板不断生成。而初生的血小板体积较大,因此粘着力更强,容易发生释放反应和聚集反应,并具备较强的凝血功能和止血功能,因此在血液流变学改变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综上所述,MPM、L-PLT、MPC等血小板新型参数在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当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虹,李先平,关雪等.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129-129.

[2] 丁丹丹,王伟,崔中光等.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12):394-397.

[3] 刘智芬.血小板参数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1,33(12):1856-1857.

[4] 闫玉敏,崔炜.血小板参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J].临床荟萃,2015,17(23):345-348.

论文作者:王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  ;  ;  ;  ;  ;  ;  ;  

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