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的场地雨水设计论文_何幸蕾

佛山市城匠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000

摘要:在绿色建筑中落实海绵城市的指标,是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从海绵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入题,详细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场地雨水设计相关技术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场地雨水;设计

引言: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绿色建筑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而对于绿色建筑场地的雨水控制则更是重中之重,它满足了海绵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实现了雨水良性管理的“水弹性原则”。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特别是雨水综合利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海绵城市的背景

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建设

近10多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8年出现首批10个绿色建筑,到2015年年底,我国有4000个建筑获得绿建标识。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和省份进入了全面实现绿色建筑的阶段,如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要求新建建筑100%实现绿色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对雨水都有要求,特别是海绵城市,对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和水文化等五方面提出了要求。绿色建筑对雨水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室外环境和节水与水资源这两个指标上。其中室外环境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包括对原有生态的保护、对雨水污染物减排和对雨水径流减排的要求;水资源利用则要求利用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补水,同时要求把景观水体设计为生态水体。

海绵城市对雨水利用的要求可概括为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这六个字体现了我们对雨水的态度先是“渗、滞、蓄”,“净、用”,最后才是“排”。海绵城市要求建筑场地充分发挥场地的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消化作用,最终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在“渗、滞、蓄、净、用”的环节中,还存在着生态设施与灰色设施的区别。以“渗”为例,绿地可以实现雨水入渗,渗水管、渗井等灰色设施也能实现这个功能。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都要求绿色优先、生态优先,先考虑使用生态设施,当场地空间和下渗能力不够时再考虑使用人工设施。“渗、滞、蓄、净、用、排”具体措施的应用要体现生态优先、绿色优先的理念。

三、绿色建筑的场地雨水设计技术

1.下凹式绿地雨水设计

以竖向设计为例,设计后绿地确实有下凹倾向,但是绿地与道路间雨水口及排水沟却没有设计清楚,导致排水沟截流了来自路面的雨水,这种状况就限制了下凹绿地实际作用的发挥。首先要为下凹绿地设置合理的雨水径流途径,实现对周边道路雨水的最大限度收纳。具体来讲,要首先解决雨水来源问题,因为雨水会就近进入下凹式绿地,考虑到绿色建筑周边的绿地率大约在30%~35%左右,所以这一比例的绿地面积无法完全消纳建筑区域面积内的所有雨水,还有至少65%的场地内降雨未被消纳处理。为此,一定要做好竖向设计,例如通过对建筑地面、屋面与广场的合理设计来为雨水形成重力流场,让雨水自然都汇集于绿地之中。在设计坡度时应该融入跌水设计思维,这是为了避免建筑绿地的水土流失状况,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限设计绿色设施,将建筑等灰色设施作为辅助来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先要计算好场地内径流总量与绿地本身的自然下渗能力。

其次一点就是要保证雨水排放的安全性,海绵城市本身要求城市内实现70%以上的径流总量控制率,它所针对的也是大部分城市的大概率小降雨状况,因为暴雨降雨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雨水排放的长期安全稳定。在面向下凹绿地场地雨水设计过程中,应该做好溢流口设计,这样能够确保下凹式绿地雨水良好排放与渗透。目前,存在医学绿色建筑,在施工方面比较缺乏,这主要是因为施工过程中并未与园林景观专业设计进行有效沟通,进而导致绿地排水作业不畅,实际上应该确保园林景观专业与建筑施工方双方保持联系,在相互交换数据后再明确设计内容并展开施工。

2.雨水断接

雨水断接是对传统雨水排水系统的改良。传统的雨水系统目的是安全排放雨水,屋面、场地内的雨水都直接进入市政管网,而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不仅追求安全排放,还要做到生态,即把雨水留在场地里,通过对传统雨水系统里的原有管道进行断接,把进入市政管网的雨水排放途径截断,使雨水能够先进入绿地、景观水体、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经过入渗尽量让雨水在场地里消化,最后多余的部分雨水溢流排放到市政管网里。

对屋面雨水的断接就是把雨水管接入地面生态设施,利用这些设施进行雨水入渗。对地面雨水的断接则更好理解些,即把所有硬质铺装地面的雨水就近引入地面生态设施,经过绿地入渗和净化处理后,再通过溢流口排入雨水管道。

3.景观水体雨水设计

景观水体的场地雨水设计要满足两方面内容,首先就是要在场地雨水设计中充分发挥它的水体调蓄功能。它主要是利用到水面面积与水位变化,针对驳岸设计进行了充分考量,实现了对水体水面面积与水位变化的有效把控,同时不影响水体景观功能效果。具体讲,实际上景观水体在水面面积与水位变化过程中是要迎合不同季节实际降雨量的,但一般城市降雨量并不均衡,普遍为冬季降雨量小,夏季降雨量大,所以可以考虑在冬季缩小水体面积,比如为景观水体设计干塘、旱溪等等,而夏天则再转回到景观模式供人观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绿色建筑还是海绵城市,场地雨水利用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理念的转变,要视雨水为资源,视雨水为环境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场地内的生态设施,优先采用绿色生态的方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系统,是实现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最佳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园林工程在发展海绵城市中的应用[J].战琦.现代园艺.2016(04)

[2]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J].袁振军.江西建材.2016(10)

[3]海绵城市建设流程的研究与探讨[J].薛奕忠.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

论文作者:何幸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  ;  ;  ;  ;  ;  ;  ;  

浅谈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的场地雨水设计论文_何幸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