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域下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的变革路径重构论文

依法治国视域下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的变革路径重构论文

依法治国视域下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的变革路径重构

张 洋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 年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安排部署下,如何在高校推动法治教育改革实践,成为把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和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结合配套出台的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从体育院校法治教育实际遇到的困境出发,就如何推进和变革体育院校法治教育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 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成为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强调法治教育独立的课程地位,为推进体育院校法治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高校实施依法治校,实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和意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翁,法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一、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现状之析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法律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学生由知法守法向用法维权的转变,体现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上面,是公民法治教育的参照指标和公民自身的基本能力的体现。国家对公民法治教育的要求,对提升公民法律能力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少数专业法律院校或专业人员的法学学习过程和运用中,更体现在普通公民的法律能力运用中。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而言,在法治教育中表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

第一,理解法律制度、规范的程度低。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比较,体育院校大学生从小学、初中或高中起,较大部分精力用于专业素质的锻炼,文化科目的学习能力差,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更需要在大学生涯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历和理解。

第二,用法维权能力差。体育院校大学生在外向型性格、活动能力强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行为的蛊惑,更容易被“讲义气”、“以武犯禁”、“无知者无畏”、“以暴制暴”等言语煽动,缺乏正确的用法维权意识。

第三,对提升法律能力的需求迫切。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比较,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特点鲜明,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需要学习文化科目,又经常以运动员身份参加竞技性比赛切磋技艺、获得荣誉。在参赛和竞技过程中,他们需要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和法律规定,避免运动伤害,学会在受到伤害后如何维权。

二、体育院校法治教育局限性分析

(一)体育院校法治教育以守法教育为主,义务本位取向明显

第二,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在体育院校,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专业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也不同。鼓励教师根据教授专业不同,在制定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时,针对各个专业,有所侧重的进行讲授;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研究专长,结合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因材施教,开设相关专业法律选修课,加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熟练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上古介见纽月韵,丯溪纽月韵,叠韵旁纽。结合字形分析,可以得出“介”借“丯”契刻的意义,由契刻可引申出画的意义,所以许慎用“画”来解释“介”。典籍中也常用此义,例如:

(二)体育院校法治教育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第三,改善考核机制、完善实践教育。体育院校目前仍将考试作为评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标准,可能存在为考试而应付考试、敷衍了事的弊端。在体育院校法治教育中,应逐渐丰富考核机制,探索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比如采取笔试、专题论文、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丰富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更为全面的对学生法治教育情况进行把控。

(三)体育院校法治教育教育主体知识更新缓慢

第三,弘扬优秀师德精神,加强教育主体师德教育。体育院校应树立优秀师德典范,积极号召教师认真学习贯穿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坚决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高校教师明确提出的“六不准”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划出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的规定执行教师的行为守则。

(四)体育院校法治教育边缘化倾向明显,校园氛围欠缺

由于体育院校法治教育属于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浓缩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两部分内容,内容多、课时少,课程讲授和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同时由于法律基础知识安排在思想道德修养之后进行讲授,在无法完全掌握课程进度的老师的讲解中,可能会出现压缩讲解、删减讲解等情况。

三、依法治国治国视域下体育院校法治教育变革路径重构

(一)加强体育院校法治教育主体建设

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由学习领域转换为行动领域来达到财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学习领域即所谓的课程。财务会计课程的目标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并由相应的载体来实现。可描述的完整的小单元又构成学习情境的功能,体现逻辑性。进一步细分每个学习情境的工作过程,又创设每个单元情境设计中应包含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目标。

第一,鼓励教师强化自身素质,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在体育院校法治教育中,必须强化对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和深造,包括以下形式:引进微课、教学大赛等竞赛模式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新和突破;加强法治教育教师的外派深造学习与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法律专业实践,加强与法院、律所、法律援助中心的交流和沟通;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支持等形式,努力打造出梯队合理、高水平的教学队伍。

第二,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合理的人才结构是高校得以长效发展的根本保证,体育院校在法治教育方面,应积极优化人才结构,引进具有高水平法律素养的优秀人才充实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对引进人员理论水平、法律素养、教学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进行考察。

体育院校法治教育教育主体由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两课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他们既要承担法治教育的课程教学,又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教师学科背景不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同教育背景的老师在自己所学专业上有所侧重,对自己不熟悉的部分教授较少。

(二)有重点、讲方法,注重体育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多样化

第二,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的主体形式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的,在实践中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积极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模式,努力向双向的教育方向进行改变;根据教授专业的不同,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相对应的案例教学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演练等形式作为课程讲授的有效补充。

综合考察建国以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以国家级活动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为引人关注;地方性活动与此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全国纪念活动的潮流。

目前,体育院校法治教育主要采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的形式进行,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侧重点仍放在讲授法律基础知识上面,对法律基础知识的考察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谈话和校规校纪的教育、宣传过程中,强调学生应履行对校规校纪的强行遵从的“义务”,对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的“义务”,强调学生“不应该做什么”,“禁止从事什么行为”,形式较为死板不灵活,造成部分学生并未把法治教育真正内化于心,而仅仅是应付了事。

体育院校法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包括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法治教育涵盖的大量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时里全面体现出来,不便于在课程未讲授完毕的情况下,安排过多的实践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单位属于专业性强的体育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和法学院联谊较少,在为学生设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模拟法庭、专业讲座等方面有一定难度,缺乏相应的资源。

(三)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的具体措施和途径方法

第一,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在体育院校中。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师资力量与专业课目师资队伍相比,力量较为薄弱。在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快对自身教师的培育,同时积极引进优秀高水平人才,完善体育院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加强与法官、律师、检察官的联系和交流,鼓励他们来校兼职,为学生拓宽视野,开展法治教育。

第一,增强法治意识教育。体育院校法治教育,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之能够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依法办事;帮助学生形成法律信仰,尊重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将用法维权深入到生活中来;要求学生恪守诚实信用的法律原则,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3.4 评估标准 镜下观察TGF-β1的表达情况,计数细胞浆内有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状物的阳性染色细胞数,对TGF-β1蛋白表达进行分析,染色强度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进行半定量分级:阳性细胞率=0为 0级,<10%为 1级,10%~50%为 2级,50%~80%为3级,>80%为4级;结果判断:阳性细胞百分比<10%为阴性,10%~100%为阳性。

第三,加强法律选修课程的开设。在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体育院校设置专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开设法律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内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开设《劳动合同法》课程,帮助应届毕业学生解决在即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题;开设《体育法》课程,帮助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加深对体育法的认识,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等,积极发挥教师所长,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目前政治、社会制度的条件,比如传统的集权影响、幅员辽阔差异巨大、社会自治基础和能力不足等,不具备央地彻底分权模式的条件,可行的模式是应该探索中央统一领导、地方授权执行的分权模式,在其中不断探索合理授权地方的机制,从而实现央地之间权责内洽的机制建立。

本文通过之前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分析后,再对西部矿业企业进行SWOT分析,进一步梳理归纳提高和减弱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见表2):

第四,增强新媒体形式下的网络法治教育。在大数据,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式下,体育院校必须加强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渠道,正面引导学生关注法治新进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信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和宣传活动,比如积极开通校园微博、微信,宣传法治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发生的事件;利用院校的各种媒体设备和网络向学生分享最新的法治信息和改革进程等。

第五,设置法治辅导员,针对学生群体困惑、困境,开展辅导教育工作。辅导员能够深入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和法治教育工作。学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法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有效、精准的进行指导。

第六,加强与其他单位的联系,组织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法治教育的认识,是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的重点。体育院校必须加强与兄弟高校、综合性院校、司法部门的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比如带领学生走进基层体验生活,走进法院旁听开庭,组织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等,点燃他们对法律的热情和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交流和普法教育活动,传播先进法治理念和法律信息,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吴峰.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4(3).

[2]王蕴慧.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王俊杰.高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3,35(3).

[4]戴仁荣.高校法治文化刍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12).

[5]佟小玲.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40(3).

[6]中共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J].中国司法,2006(6).

[7]李小安.论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河西学院学报,2007(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7-0103-02

作者简介: 张洋,河南商丘人,河南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经济师,研究方向:体育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依法治国视域下体育院校法治教育的变革路径重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