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研讨会综述_所有制论文

所有制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研讨会综述_所有制论文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劳动问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结构调整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5月9—12日,中国劳动学会在重庆召开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劳动问题”研讨会。会议首先介绍了广东省顺德市和山东省诸城市所有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会的40名代表围绕再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再就业问题

对于再就业中政府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赵履宽教授指出,再就业中凡是市场能解决的应交由市场解决,只有当市场力所不及时才由政府处理,并认为下岗问题各地差异较大,不应套用一种模式。西安石油学院曾昭宁教授认为,在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当市场机制存在缺陷时,政府应承担以下三层次职责:一是为下岗职工提供均等的再就业机会;二是提高下岗职工运用均等再就业机会的能力;三是为他们在失业期间提供人道主义的基本生活保障。

上海市劳动学会严惠君和重庆市社科院蒲奇军分别就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托管”提出了看法。这种以“托管”为特色的分流方式在实践中为上海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中产生的百万员工大转岗提供了一套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并在再就业中实现了五大突破:(1 )使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由过去单纯的企业行为转变为政府为主的行为,从而大大增强了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力度;(2 )初步实现了企业富余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为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奠定了基石;(3)使长期悬而未决的改革成本分摊问题得以落实, 为企业改革松了绑;(4)对理顺劳动用工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5)初步建立了一种针对下岗的风险缓冲机制,有效地减轻了社会震荡的程度。莆奇军还认为,“再就业服务中心”是劳动力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换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模式,是一座通向市场就业的“单向桥”。面对沉重的再就业压力,有关部门不应仅把目光局限在应急措施上,要重视建立市场就业机制这一改革的根本方向。与会学者还对“再就业服务中心”经费“三三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财力困难的中西部地区是否可行进行了分析。严惠君还分析了“隐性就业”现象与再就业的关系,认为有五大因素影响隐性就业显性化:(1) 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未能随劳动的转移而转移;(2 )社会保障制度不能适应市场就业多元化的要求;(3 )解除原有劳动关系后的经济补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4 )择业观念和择业心理脱离了用人单位和本人就业条件的实际;(5 )就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妨碍了隐性就业显性化。

关于产业结构与再就业的关系,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要结合中国国情,统筹兼顾,一方面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发展劳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涉及人力资源利用和劳动就业的大问题。天津财经学院龚胤晖教授提出要在优化产业结构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应加强转岗培训,破除人才流动中的双轨制,完善人才流动的社会支撑体系。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认为,十五大后结构因素对再就业的影响已由所有制结构转到产业结构上来。要全面理解知识经济对再就业的影响,在充分肯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决定性影响的同时,要看到从全国来说劳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再就业的主渠道。并认为解决当前培训效率低下和供需错位的出路,在于把转岗培训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并将再就业基金的大部分用到培训上来,从而增强再就业的“造血”功能。

二、关于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问题

代表们认为,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重大发展。刘庆唐和劳动部工资研究所翁天真研究员认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统一的,这不是过渡性提法,而是科学的结论。上海社科院钱世明研究员提出了四个观点:(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不矛盾, 马克思既是劳动价值论者又是要素分配论者,马克思认为创造新价值的只能是劳动,同时劳动力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新价值创造出之前生产要素已被不同的人占有,必然要求得到相应的报酬。劳动创造的价值必须在不同要素之间分配;(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唯一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被不同的所有者占有,不同社会形态都可能实行按要素分配;(3 )按要素分配是个核心概念,只不过不同社会形态侧重点不同,社会主义按要素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形式并存,资本主义按要素分配以按资分配为主;(4)按要素分配可以概括为:“各投所有,各取所值”。 依照要素投入数量按同一尺度进行分配,“多投多获,少投少获,不投不获”。当前特别要注意将科技、土地与劳动、资本、管理等要素一起参与利润分配,形成“五马分肥”的局面。

翁天真从利润分享理论出发,认为应承认劳动发挥了创造的功能,资本发挥了组合的功能。按劳分配的内涵应该是:劳动力进入企业前应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进入企业后按劳动的贡献大小分配,生产完结后劳动者作为一个要素参与利润分享。劳动者之所以可享有企业利润(或称劳动分红),是根据其贡献大小和能否创造剩余,如不能创造剩余则不能获得分红。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劳动分享少,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分享大。

武汉冶金科技大学陈秀华教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按要素本身,而是按其所有权归属参加分配,因而提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更科学。具体分配可分为两部分:按劳动力所有权分配新创造价值中的v, 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m。广东省社科院李克华教授认为, 从“结合论”推进到“按要素效率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分配理论及其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素效率论指的是企业内部按照生产要素对经营过程贡献大小(效率大小)来支付报酬,即报酬只与要素效率相联系,其中“按劳分配”的“劳”也是一个要素,也应按照劳动力的实际作用即最终体现的效率来分配。

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表现,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不会产生两极分化,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会而且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还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权力作为一种要素进入市场,它既充当赛场外的警察维持秩序,又充当裁判控制比赛,还充当运动员参与竞争,将引发一系列腐败现象,导致社会不公和收入过分悬殊,应探讨如何防止权力参与分配问题。

三、关于社会保障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一系列诸如保障体制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导致保障能力下降、下岗员工的保障非连续性影响下岗分流、全国社保包袱过重、覆盖面过窄等问题,对当前社会稳定和再就业工作产生了负面作用。对此,重庆市委党校刘加庆教授认为:(1 )社会保障体系要与我国国情相一致,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一致,应建立多层次的社保体系;(2 )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要把个人自我保障引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既体现社会互助又体现个人自助,既体现政府责任又体现企业、个人责任;(3)新老办法应平衡衔接,待遇水平要基本平衡;(4)要体现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过高的保障水平既会加重已经十分沉重的保障负担,也不利于调动下岗员工再就业的积极性;(5)要体现逐步提高养老、 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原则,逐步由县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逐步做到“统一费率,统一基金、统一管理”。

北方交通大学袁沦渠教授认为,保障基金来源应充分体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应将保障对象涵盖到全社会成员,保障层次应由单一层次向多层保障过渡。当前,社会保障要强调它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应着重发挥其社会安全网、减震器作用,主要体现公平原则。

华东师大王大奔认为,劳动关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关系,下岗职工最担心的并不全是当前的生活费来源,而主要担心今后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劳动关系补偿也是制约国有企业下岗员工转向非公有经济成分就业的根本性障碍。当前就业才是最必要、最基本的保障措施。

此外,与会代表还对邓小平的分配理论和思想,股份合作制企业劳动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认为所有制结构调整后,应专门对个人收入分配和劳动关系问题进行专门研讨。

标签:;  ;  

所有制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研讨会综述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