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_银行论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条件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分析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有利条件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日趋成熟,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诸多有利因素,“我国开展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1.宏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国外实践表明,只有在宏观经济处于稳定的情况下,才有利于放开资金价格,才不至于发生连锁效应。而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近5年是我国发展最好的时期,不仅经济增速稳步增加,更难得的是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未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GDP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逐步丰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国内外物价水平保持平稳,物价指数增长平稳,在短期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相对宽松的价格环境。

2.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①多元化的融资平台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过去,我国企业的融资平台单一,对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十分强烈,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波及面过大,对整个宏观经济面部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以股票融资为主要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逐步建立完善,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平台融入的资金明显增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和依赖逐步减弱。

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1999年,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问题,国务院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以账面价格收购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不良资产;同时,国家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1500亿元;2003年底,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存在缺陷,不良资产率高、资本充足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国务院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10项改革要求。

③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2003年以来,国务院在全国8个省市进行试点,对试点地区信用社实施体制改革,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或发放低利率再贷款。减免营业税等方式,消化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提高信用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004年,在试点的基础上,该项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信用社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必将得到明显增强。

3.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较大

虽然1993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11次调低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定存贷款利差仍然较大(见图1),一年期存贷款利差达到3.33%,如加上贷款利率上浮部分(商业银行最高可上浮70%,农村信用社最高可上浮100%),存贷款利差将更加可观,利润空间较为充分,远远高于同期国外1%-2%的水平。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保持较高的存贷款利差,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在利率放开初期抗御利率剧烈波动所带来冲击的能力,便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平稳过渡。

图1 1993年以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利差变化图

4.监管职能得到进一步细化,监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003年,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将银行业的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正式分离,对提高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意义重大,同时也必将促进我国监管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我国金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条件下,银监会的成立,有利于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制止银行间利用利率工具进行无序竞争,规范银行的市场行为,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不利条件

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各主体予以高度重视,应在利率市场化推行过程中逐步予以解决。

1.国企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在市场作用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受到市场销售不畅和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陷入经营亏损乃至半停产的困境。就目前状况看,国有企业在取得贷款的权利和还本付息的责任上是非对称的,体现为国有企业取得贷款的便利性程度高于非国有企业(因为银行贷款的大部分投向国有企业)。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只有资金可得性的限制,而不存在资金的价格——利率的约束。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放开利率管制,必然引发贷款利率的大幅度调高,银行贷款对象80%以上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幅度提高利率的结果,使得企业成本增加,亏损扩大,上缴所得税减少,还本付息能力下降,这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自我发展和改善财政收支都是不利的。因此,可能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抵制。

2.高度集中垄断的金融体制,严重落后于我国市场化的进程

我们用CRn指数对市场集中度对某一市场的垄断程度进行判断。CRn指数是指某行业中前几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一般地讲,这一指标数值越高,行业垄断性越高。当n取为4时,即表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各项指标在整个银行业中的占比。

从表2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最主要的资产负债业务,存款、贷款等主要金融指标均具有绝对的优势,市场垄断的程度较高。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行过程中,在市场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主体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对风险的喜好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利率市场化的效果。

表2 金融市场集中度CR4指数一览表

┌───────┬─────┬─────┬─────┐

│ │1999年│2000年│2001年│

├───────┼─────┼─────┼─────┤

│存款占比 │69.5 │68.4 │66.9 │

├───────┼─────┼─────┼─────┤

│货款占比 │76.3 │74.7 │69.5 │

└───────┴─────┴─────┴─────┘

资料来源;《金融统计年鉴》

3.中央银行缺乏制订利率政策的独立性

名义上,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决定和调整利率,但这种权利只限于“建议权”,最后决定权在国务院。每次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时,人民银行都只是制定方案,只有在得到国务院同意后,才能要求各金融机构执行。从理论上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着利率水平的确定及调整,但把利率水平的确定和调整放入政府对利率水平的“公共选择”过程中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在这一形式的背后,实质上则是国务院、计委、经贸委、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商甚至是博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动固然构成利率水平调整的初始动因,但是,随着上述部门的介入,利率调整对企业成本、商业银行和财政收入的影响被迭加进来成为利率调整的依据,这使得利率水平的调整不得不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使利率蜕化为一个十分管用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手段。由于银行没有操作上的独立性,致使利率很难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阶段性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影响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各项影响。阶段性影响产生于由管制利率迈向市场利率的转轨阶段,带有系统性,但随着转轨阶段的完成,阶段性影响就会渐趋消失。利率市场化初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利率快速上升且波动频繁,商业银行在短期内难以适应

由于长期的利率压抑,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必然会升高。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实际利率下降,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上涨。而且在一些国家中,还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超高利率”。如智利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际,从1976年至1982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32%,特别是在1982年第4季度实际利率达到了69%。阿根廷1980年的实际贷款利率为5.1%,1981年就上升至31.2%。土耳其在1980-1982年间实际贷款利率3年平均也接近30%。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波动的加剧,一开始表现为利率水平持续升高。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如2000年9月21日中央银行放开了大额外币贷款利率后,外币存贷款利率就上浮了10-20%。这是因为:

①长期的金融抑制导致利率出现“报复性”回涨。由于我国处于长期的利率管制中,资金需求量大于资金供给的状况长期存在,一旦放开利率,利率水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一般情况下,民间借贷的资金利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据人民银行的调查,2003年我国民间借贷的利率主要集中在14%-25%区间,与人民银行规定的4.779%-9.027%(按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下浮10%,上浮70%计算)相比普遍高出10%-20%。利率放开后,利率将逐步向正常的市场利率靠拢,在整体上表现为逐步回升的态势。

②我国的市场竞争格局决定了“垄断利率”的存在。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市场中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但绝对额仍处于绝对领先的水平,银行体系高度垄断的特征十分突出,贷款利率放开后会形成博弈论上的高利率“纳什均衡”——谁降利息谁吃亏,或者有可能在垄断银行间达成共谋,形成超高的垄断利率。

表3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存贷款业务市场占比 单位:%

┌──────┬─────┬─────┬─────┬─────┐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

│存款余额占比│69.5 │68.4 │66.9 │62│

├──────┼─────┼─────┼─────┼─────┤

│贷款余额占比│76.3 │74.7 │69.5 │65.6 │

└──────┴─────┴─────┴─────┴─────┘

资料来源:《金融统计年鉴》

③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管理方式和考核制度决定了利率在放开初期必然走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存款考核制度,为保证正常的资产运营及银行职工的收入,必须大量吸收存款。而放开存款利率,会使吸存竞争升级,推动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存款利率快速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银行业存贷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为获得高收益以抵补高筹资成本,商业银行实行“高进高出”。

2.风险逐步向银行集中,系统性风险增大

在金融压制情况下,低利率对存款者是一种课税,而对投资者则是一种补贴。利率水平提高后,若贷款利率水平随着存款利率水平同步提高,则高利率转嫁给了企业,实际上等于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企业利润下降,自我积累能力减弱,或者导致企业更高的债务率,或者对贷款需求下降。而在贷款利率没有同步升高时,存款利率单方面升高所引起的筹资成本上升只能通过银行自身提高效率来弥补。可见,无论在那种情况下,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现在主要落在银行身上。实践中,后者更为常见,特别是一些在金融拟制期间延续下来的大批低息贷款的利率无法随着筹资成本及时提高,银行的不稳定和风险就更大了。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出现资产质量迅速下降、即期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强,经营效率低的金融机构被淘汰出局成为市场竞争的必然。而根据斯蒂格利茨的金融资产风险传染理论(financial Risk Contagiosity),当某个或局部的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时,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而造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

3.借款客户的风险度结构发生变化

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贷款人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斯蒂格利茨和威斯(1981)指出,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导致高风险项目驱逐低风险项目的结果;而原本厌恶风险的递补性企业(hedgefinanced firm)借款人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这导致了“风险激励效应”。所以,利率提高会诱使资产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特别是利率超高时,一般生产性投资项目不可能产生足够多的利润来支付高利息,信贷资金便设法流入投机性极强的房地产业、证券投资等高风险行业。利率市场化之后,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遇到过泡沫性资产价格的飙升问题,如日本、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智利、瑞典等都遇到过。中国1993年的投资膨胀既是经典一例。对于银行来说,更糟糕的问题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与贷款利率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单调的正向关系,事实上的高风险贷款却没有得到高收益补偿。在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经理人员的放纵会使这种逆向选择与风险激励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放大。

4.银行同业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将更加剧烈

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利率放开初期,对存款的竞争将十分激烈,这种竞争可由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例如,韩国银行存款利率与公司债券收益率的差距,由70年代的5%~7%缩小到80年代的2%~5%,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与非正规存款市场收益率的差距也由20%~26%缩小到10%~15%;印度尼西亚国有商业银行与私人银行之间的利率水平差距由1983年前的11%以上缩减至1983年的5.7%,1990年两者的差距已不到1%。正是由于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上的激烈竞争,整体上,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存款利率将逐步趋同。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对存款这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的依赖十分强烈,因此,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确立了“存款立行”的经营理念,把对存款资源的争夺看作关系银行生死存亡的第一要务,因此存款利率放开后,我国银行争夺存款的竞争必将十分激烈。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长期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长期影响是与利率改革相伴而生的,主要源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各商业银行所受的影响取决于其风险管理水平。

1.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将更加直接

过去,在利率管制阶段,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严格管制,商业银行既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为其资金产品定价,商业银行的竞争呈趋同化,非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商业银行在对优质客户争取采取的方式,更多地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包括结算的速度、网点的分布、服务的人性化考虑)为主,同时部分机构还辅以“暗箱”操作,以给好处费、安排旅游等方式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或降低贷款利率。从实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在网点和科技方面占据天然的优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包袱不重,费用相对宽裕,可以通过“暗补”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一旦存贷款利率放开,银行有了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资金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以及目标利润进行自主定价,在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且相差无几的条件下,利率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最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国内银行,特别是经营成本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劣势十分明显,而具有信誉优势和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外资银行会凭借其优势,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融入低成本的资金,以低利率贷给国内客户,与我国银行展开竞争,国内银行很可能面临优质客户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竞争必将加剧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相对于其他竞争手段,利率是市场竞争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由于借贷行为是发生在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行为,而经济体是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因此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其变动直接影响到借贷双方的利益得失,在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方面效果也最为明显。

②金融服务产品具有易模仿的特征。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增加金融服务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就能够成为在市场中竞争处于有利地位,进而增加资产业务的溢价。但由于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品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其开发的新的金融服务品种很难获得国家专利的保护,在实践中具有容易模仿;难以持久的特点,在金融创新方面超前一步的银行可能在短期内获取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但这个收益将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模仿而逐渐降低,与其在金融重新进行的巨大投入相比,投入产出是不合理的。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就回归到简单的价格之争了。

③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认知度相差不大。在国外,不同的商业银行的资信度相差较大,在市场中认识度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可以由于顾客的信赖从而抵消银行较高利率水平带来的劣势。但在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各类金融机构在市场的认知度相差无几: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国家信用,服务网点多,在对居民储蓄存款的争夺占据明显优势(见表4),而且在资金实力方面优势明显,成为国有特大型企业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但其低劣的服务质量和高企的不良贷款率严重地影响了其声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更加灵活、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在对公司类客户的竞争中势头强劲,但其网点少、普通居民不信任的“先天”不足的问题突出;外资银行在服务能力的优势十分明显,但由于长期的政策性限制,加上其较高的服务收费,导致外资银行在市场中的认知程度还未达到与其服务质量相称的水平。

表4 1999-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单位:%

┌────────────┬─────┬─────┬─────┬─────┐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

│ │国有商业银行│71.4 │71.5 │71.3 │71.2 │

│储蓄存款 ││ │ │ │ │

│ ├──────┼─────┼─────┼─────┼─────┤

│ │其他商业银行│3.3

│3.4

│4.6

│5.5

├─────┼──────┼─────┼─────┼─────┼─────┤

│ │国有商业银行│64.1 │61.1 │58.6 │51.8 │

│企业存款 ││ │ │ │ │

│ ├──────┼─────┼─────┼─────┼─────┤

│ │其他商业银行│28.8 │32.4 │38.5 │43.5 │

└─────┴──────┴─────┴─────┴─────┴─────┘

资料来源:《金融统计年鉴》

2.银行存贷款利差将整体缩小

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间的贷款营销将明显增加,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优质的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二十世纪60~70年代,同样的规律在英、法、德等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当时,这些国家银行存贷款的利差由4%下降至2%左右,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竞争能力差而亏损或破产。利率管制放开后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金融对内、外开放力度的增大,在不久的将来,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状况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金融市场将形成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性质银行并存的市场竞争格局。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在存、贷款领域的竞争加剧,因此必然导致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作为商业银行盈利最主要来源的实际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在资产质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的前提下,如果不能有效降低经营费用,提高贷款收息率,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恶化。

②目标客户趋同及市场营销定位狭窄。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市场细分的方式,立足自身特点,确立了相对固定的目标客户,例如,资金雄厚的大型金融集团主要服务与跨国企业和投资业务,而中小金融机构则重点关注和规模不大、但发展前景较好企业的发展。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的过程中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往往把规模大、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作为重点争夺的对象。而低风险客户群往往又集中于系统大户、上市公司等行业性优势企业,其现金流量充足,融资手段丰富,对贷款融资的有效需求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只得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吸引有限的优质客户的注意。

在存贷款利差呈现明显缩小后,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内在冲动就大大增强。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金融服务品种,将有效弥补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减少出现的收益减少。另外,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要求不高,商业银行可以不动用自己的资金就能为客户提供服务,并获取收益。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代理、咨询等中间业务,将起到服务客户、联系客户、稳定客户的作用,从而促进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的发展。

3.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恒久性风险

总体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风险成因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这些宏观变量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愤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通常,当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时,就会形成实质性的利率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不匹配风险,即因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化不一致所引起的收益风险。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净利差将增加,随着利率下调,银行净利差减少(见表5)。

表5 正缺口状态下市场利率下降导致的损失

┌───────┬────────┬────────┬────────┐

│ │利率变动前的资产│30天后的资产收益│60天后的资产收益│

│ │收益和负债成本 │ 和负债成本│ 和负债成本│

├───────┼────────┼────────┼────────┤

│浮动利率贷款 │10.00% │9.00% │8.00% │

├───────┼────────┼────────┼────────┤

│90天期定期存款│8.00% │8.00% │8.00% │

├───────┼────────┼────────┼────────┤

│净利差│2.00% │1.00% │0.00% │

└───────┴────────┴────────┴────────┘

反之,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存在“负缺口”,银行收益随利率上浮而减少,随着利率下调而增加。这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见表6)。

表6 负缺口状态下市场利率上升导致的损失

┌────────┬────────┬────────┬────────┐

││利率变动前的资产│30天后的资产收益│60天后的资产收益│

││收益和负债成本 │ 和负债成本│和负债成本 │

├────────┼────────┼────────┼────────┤

│30年固定利率贷款│

10.00% │10.00% │10.00% │

├────────┼────────┼────────┼────────┤

│90天期定期存款 │8.00% │9.00% │10.00% │

├────────┼────────┼────────┼────────┤

│净利差 │2.00% │1.00% │0.00% │

└────────┴────────┴────────┴────────┘

②利率基本点风险

利率基本点风险是指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利率变化不能完全同步变化,而使银行的收益和潜在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存贷款利率的不同步变动,源自市场对不同金融工具风险程度大小的判断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显然,存款利率上涨的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涨的幅度,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就会减少(见表7)。例如,1998年以来,商业银行利差累计缩小了1.23个百分点,假设以4.5万亿贷款为基数,则商业银行减少利息收入550亿元。

表7 利率基本点风险的形成

┌────────┬────────┬────────┬────────┐

││利率变动前的资产│利率降低后的资产│利率提高后资产 │

││收益和负债成本 │收益和负债成本 │ 收益和负债│

├────────┼────────┼────────┼────────┤

│90天固定利率贷款│10.00% │9.25% │10.75% │

├────────┼────────┼────────┼────────┤

│90天期定期存款 │8.00% │7.50% │ 9.00% │

├────────┼────────┼────────┼────────┤

│净利差 │2.00% │1.75% │1.75% │

└────────┴────────┴────────┴────────┘

③内含选择权风险

内含选择权风险是指随着利率波动,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使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在多数贷款合同中,会存在与利率相关的各种选择,如提前还贷;在各国的金融法中,都规定储户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在利率下降时,贷款人有提前还贷的倾向,重新以低利率融资(见表8)。

表8 利率下降时的内含选择权风险

┌────────┬───────┬────────┬────────┐

││最初30天的资产│第二个30天的资产│第三个30天的资产│

││收益和负债成本│收益和负债成本 │收益和负债成本 │

├────────┼───────┼────────┼────────┤

│按时偿还贷款: │ │││

├────────┼───────┼────────┼────────┤

│90天规定利率贷款│10.00%

│10.00% │10.00% │

├────────┼───────┼────────┼────────┤

│90天期定期存款 │8.00%│8.00% │8.00% │

├────────┼───────┼────────┼────────┤

│净利差 │2.00%│2.00% │2.00% │

├────────┼───────┼────────┼────────┤

│提前偿还贷款: │ │││

├────────┼───────┼────────┼────────┤

│90天规定利率贷款│10.00%

│9.00% │8.00% │

├────────┼───────┼────────┼────────┤

│90天期定期存款 │8.00%│8.00% │8.00% │

├────────┼───────┼────────┼────────┤

│净利差 │2.00%│1.00% │0.00% │

└────────┴───────┴────────┴────────┘

在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也会倾向于转存款,即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并以新的利率水平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在银行为此征收的罚金不足以抵补利差损失时,银行净利差随之减少(见表9)。

表9 利率上升时的内含选择权风险

┌────────┬────────┬────────┬─────────┐

││最初30天的资产 │第二个30天的资产│第三个30天的资产 │

││收益和负债成本 │收益和负债成本 │收益和负债成本│

├────────┼────────┼────────┼─────────┤

│按时偿还贷款: │││ │

├────────┼────────┼────────┼─────────┤

│90天规定利率贷款│10.00% │10.00% │10.00%

├────────┼────────┼────────┼─────────┤

│90天期定期存款 │8.00 % │8.00% │8.00%│

├────────┼────────┼────────┼─────────┤

│净利差 │2.00% │2.00% │2.00%│

├────────┼────────┼────────┼─────────┤

│提前偿还贷款: │││ │

├────────┼────────┼────────┼─────────┤

│90天规定利率贷款│10.00% │10.00% │10.00%

├────────┼────────┼────────┼─────────┤

│90天期定期存款 │8.00% │9.00% │10.00%

├────────┼────────┼────────┼─────────┤

│净利差 │2.00% │1.00% │0.00%│

└────────┴────────┴────────┴─────────┘

④收益曲线变动风险

一般情况下,由于长期资产的风险要大于短期资产,因此,在长期资产上存在一个利率的升水,这就是资产的收益率曲线多数情况下向上倾斜的原因。但当市场对未来资产市场利率的预期发生方向性变化时,可能导致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收益曲线变动风险便开始显现。收益曲线变动风险是指不同期限的利率关系发生变化带来的风险。目前,利率结构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显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客观上造成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见表10)

表10 收益曲线风险

┌─────────────┬────────┬───────┐

│ │正的收益曲线│ 负的收益曲线│

├─────────────┼────────┼───────┤

│每年调整一次的抵押贷款利率│9.50% │10.20%

├─────────────┼────────┼───────┤

│ 90天期定期存款利率 │6.60% │ 9.12%

├─────────────┼────────┼───────┤

│净利差│2.90% │1.08%│

└─────────────┴────────┴───────┘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