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社会化初探_群体行为论文

独生子女社会化初探_群体行为论文

独生子女社会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独生子女教育的几个方面: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社会环境,研究了独生子女培养的社会化问题。

关键词 独生子女 社会化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社会环境

独生子女自古就有,但作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群体,是在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独生子女在青少年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他们作为社会的骨干,将陆续步入社会。因此,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合格公民,将不仅影响独生子女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也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对独生子女教育规律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性和盲目性;再加上传统认识的影响、舆论宣传的偏差,严重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独生子女问题,如何发挥独生子女教育中的正效应,促进其社会化,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独生子女是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社会环境而实现的。

一、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社会化

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既有有利于其社会化的一面,又有对其社会化不利的一面。而这两种因素的发展,哪一种占优势呢?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素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独生子女家长提出要求:

1.端正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思想,摆正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我国长期存在着“多子多福”、“养子防老”的传统观念,热衷于“儿孙满堂”的家庭结构。这与我国目前实行的“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形成了猛烈的碰撞。从而使得一些独生子女家长产生了一种异常心理,如唯恐孩子早夭,造成断子绝孙;害怕子女不成材,使自己失去未来的寄托。独生子女家长的这种异常心理,往往影响到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态度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由此对独生子女社会化起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首先扭转家长的这种异常心理。要使他们认识到孩子肩负的历史重任,明确孩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是受教育者,既要爱孩子,又要力戒娇生惯养;既要尊重他们,又要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使他们懂得享受权必须与尽一定的义务相联系。

2.家长要切实了解独生子女的需要。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从他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只注意到孩子有生理和安全两方面的需要,而没有意识到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孩子还有自尊、求知、社交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家长应当切实全面地了解独生子女的需要,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志趣、性格、爱好和理想,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前途正确的期望和设想,不对独生子女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又对孩子的欲望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正确的需要观,才能客观地辩证地分析和对待问题。从而调动独生子女各方面的积极性。

3.加强家长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其教育水平,为独生子女创造各种有利的教育环境。由于独生子女在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恋感很强,他们通过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观察和对成人之间关系的了解,形成自己的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人的态度。要想孩子好,家长要更好,作为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用自身的品德素质影响孩子。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努力学习一些文化基础知识,学点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充分丰富自己,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有计划地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启发孩子们对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激发儿童的智慧,使孩子们成为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材。

4.家庭应主动与幼儿园学校相配合。独生子女入园或入校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渡过的,而且学校、幼儿园人数较多,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无法与父母相比,还有学校的教育如得到家庭的支持,教育方向一致,就能互相配合,增强教育力量;反之,则会相互抵销,难以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即使孩子入园入校后,家庭仍应成为幼儿园或学校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家长应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家长活动,积极支持并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并予以配合;交流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的表现,堵塞因互不通气而出现的教育漏洞,共同协商,针对其问题合力解决。

二、学校教育与独生子女社会化

学校过去虽然也有独生子女,但毕竟是少数,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在各级各类学生中的比重还在增加。独生子女由于其独特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带来的优点和不足在学生中得到集中反映,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使得学校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所要研究的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幼儿园作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基础,属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通过日常生活、教学、有组织的游戏及劳动等集体活动对独生子女施加影响,使他们了解并初步学会遵守社会规范,掌握一些最基本最粗浅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

幼儿园要求独生子女按照统一的作息时间上课、午睡、吃饭、游戏等,不允许他们像在家中那样,想干啥就干啥,这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的伙食是按照营养学的要求合理搭配的,保证其得到全面的营养,幼儿园还要求幼儿学会日常生活的自理,吃饭、穿衣、洗脸、大小便等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这有利于降低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是培养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有效方法。它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有语言、算术、体育、手工、音乐、美术等课程,这无疑对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算术的运算力、身体的协调发展和进行美的熏陶是十分有利的。上课有一定的纪律的要求,不许随地乱跑等,对独生子女那种任性的习惯,也提供一个克制、改正的机会。因此上课这种幼儿园的活动,对独生子女在知识、智能及独立性、意志品德的发展上起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里的劳动,也是促使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的劳动大致可分为自我服务性劳动和社会公益性劳动两种。前者包括独生子女独立地为自己服务,如穿衣、吃饭、穿鞋等;后者包括给幼儿园里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如给幼儿园内的花草浇水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农村、工厂。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了解到自己吃的、穿的都要经过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初步培养起他们的劳动观点和对劳动的情感,改变独生子女那种由于家中东西多,没有珍惜、爱护的习惯,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进入小学后,独生子女开始进入社会化的转折期,并向社会化的过渡期和成熟期发展。在学校期间,随着集体生活的增强,独生子女“独”的特点逐渐淡化。学校教育是独生子女从家庭向社会过渡的桥梁。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过程,它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集中时间,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同时,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进行的,他们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独生子女的表现特点,更能在优化独生子女社会化的途径中发挥其调控作用。因而,学校教育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的。具体来说,学校主要通过各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形式和组织,对其进行社会化教育。

独生子女家中学习条件好,家长较重视发展孩子的智力,因而,独生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其品德的发展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娇气、自私、缺乏意志、独立性差的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明显地超过非独生子女。各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品德观,矫正其不良行为,尤其是政治课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对促进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了解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幸福和牺牲、失败和成功、理想和现实等一系列社会关系,促进独生子女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了解社会规范并将其内化成内心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外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知识信息,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形成特长和养成良好的习惯。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促进独生子女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外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如课外阅读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是本着自愿性、广泛性、实践性的特点进行的,它是在学生共同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满足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而开展的。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各级学校都设有劳动教育课。通过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

目前,独生子女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观点的薄弱。在他们中间,很多人上小学后,还不会做一些自我服务性劳动如叠被子、穿衣服。家务劳动更是不用干,甚至连学校班级轮流进行的值日,都出现由家长代劳的现象。不愿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至于生活浪费,则更为普遍。这对他们今后参加祖国的四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劳动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促进,使独生子女逐渐懂得,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实践活动。劳动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使人的身心得到改造,从中体会到社会上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血汗的结晶。劳动教育还可矫正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怕脏怕累,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不良品质。独生子女通过参加劳动,可以使之懂得,任何成果是在大家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取得的,劳动成果应该归大家享用。使独生子女学会热心对待周围的事物,学会关心人、帮助人的美德。劳动教育还可培养集体观念和效益观念,以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学校教育在通过以上具体途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渗透着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三、同辈群体与独生子女社会化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相投的一些人构成的活动组织。他们相互交往,相互竞赛,积极地施展各自的才能,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有着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影响。青少年都有向群和归属的需要,独生子女也不例外。独生子女在家中无兄弟姐妹,一些父母害怕孩子出去学坏,受人欺负,把独生子女关在家中,这就易养成其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他们不是不愿交往,而是不善于交往。因此,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对独生子女的成长尤其重要。

青少年由于心理上成人感、友谊感、自尊感的增强,想摆脱成人的约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知音,建立友谊,有些心里话不愿对关系一般的人讲,也不太愿意与大人谈,而愿意与同辈的知心朋友讲。据日本的一个调查:15—19岁的男子在烦恼时的交谈对象57%是朋友,11%是兄弟姐妹;女子则与朋友交谈的占69%,兄弟姐妹占13%,远比与父母、教师交谈的比例高,说明在这一时期同辈群众所起的作用很大。

同辈群众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集体。一般有明确的章程和共同奋斗的目标;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风气。如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只有在正式集体中,才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在思想、行动上与集体保持一致,学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保护,对事物是非的看法,总是以家长的看法为分辨标准,缺乏自己分析、判断的标准。有的家长本身认识有错误,就直接影响独生子女对是非的认识。因此,一些独生子女独立判断是非能力较差。进入正式群体后,集体舆论和良好风气能促使独生子女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能力,发展独立性。

一般来说,正式群体的干部都是由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品学兼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学担任,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心,大家愿向他们学习。目前有的学校实行干部轮换制,使更多的独生子女得到为大家服务的机会。一些独生子女常带有某种依赖性、任性的缺点,因而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就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积极扩大与同学的交往,征求意见,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克服缺点,这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也是有力的促进。

独生子女不仅受正式群体影响,还受非正式群体的影响。非正式群体一般是小型的、分散的,没有明确的章程和严格的组织,它的组成往往受几方面的影响。家庭之间距离较近、共同的兴趣爱好、同桌等等。非正式群体有着独特的作用,一些独生子女出现某些思想认识问题时,在正式群体中怕承受到集体舆论的压力,不敢轻易暴露;而在非正式群体特别是亲密朋友中,则不会有这种顾虑,更容易表现出真实思想,容易得到伙伴适当的肯定或否定。

非正式群体对群体成员发生积极影响的叫积极群体。积极群体一般由表现好的、在各方面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同辈人组成,它对独生子女流露出的真实思想可以进行正确引导,缺点错误及时批评帮助。对群体成员发生消极影响的叫消极群体。消极群体一般是由那些表现不良,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后进生组成。他们在一起互相影响,得到安慰,容易变得更落后。独生子女由于家中教育不当易造成子女性格孤僻、任性。这种性格,如得不到积极成员的信任,或受到冷遇,很容易受到消极群体成员的影响,学会其他一些坏毛病,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的犯罪团伙大多数是从消极群体发展来的。因为在消极群体中,他们可以互相激将、怂恿、壮胆,增强了安全感,减轻了罪恶感,从而产生越轨行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大多数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则介于积极群体和消极群体之间。

家长和老师要为独生子女参加积极群体创造条件,阅读课外书籍,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关心,发展良好的友谊;如果发现与消极群体成员有交往,要循循善诱,防微杜渐,把不良影响消灭在荫芽状态;如果独生子女陷入犯罪团伙不能自拔,要积极与派出所等有关法制机关配合,杜绝他们的来往,切不可不管不问,或用棍棒进行粗暴教育,那样只能使独生子女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社会环境与独生子女的社会化

社会环境这里是指除了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之外,对人发生影响的一切外部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大气候。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大众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环境等。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起着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生存发展。因此,他必然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和作用。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的大气候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建设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对独生子女社会化影响的积极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但也不可否认,的确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因此,要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就必须对他所受的社会环境诸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努力优化社会育人环境,为独生子女社会化创造良好条件。

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主要是通过下列渠道对独生子女社会化发生影响的:

1.党的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实施必然在实际生活中以及各个阶层、各个家庭引起各种变化,从而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内容产生重大的影响。

2.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是指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它通过社会成员对某一事物的崇尚和追求,达到身心等多方面的满足。社会风尚以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尤其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3.大众传媒。传统的社会化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中实现的。但在当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里,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在社会化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孩子从学会说话起就与广播、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以听觉,特别是以视觉形象,在儿童面前,多角度地展现社会情景,多类型地提供典型人物和行为规范,供他们学习和模仿,从而在其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但大众传媒的作用也有两方面。从积极因素讲,绝大多数的大众传媒工具内容都是以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为指南的,能够指出行为的方向,扩大视野,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教育。从消极因素讲,大众传媒也有两方面的负作用:一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好,无论书刊报纸,还是电视、录相、录音,都比一般家庭多。这样,就易使独生子女终日沉湎在这些大众传媒中,减少了独生子女与同伴交往,阻碍了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二是目前有一些出版发行部门,不顾教育影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街头小报、淫秽录相、黄色书刊充斥市场,严重腐蚀和毒害着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优化育人环境,真正地为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当努力净化大众传媒的内容。

收稿 1995—03—21

标签:;  ;  ;  

独生子女社会化初探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