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及综合干预模式的相关研究论文_蒋春梅,吴炜戎,谢启新,方海燕,卓训杰,娄爱菊,

痛风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及综合干预模式的相关研究论文_蒋春梅,吴炜戎,谢启新,方海燕,卓训杰,娄爱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风湿科 广东广州 51017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痛风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及综合干预模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临床就诊的294例痛风患者纳入观察组,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期选择10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客观化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治疗,对比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治疗前后客观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患者WBC、UA、ESR、CRP、TC、TG及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患者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痰瘀痹症证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WBC、PLT、UA、ESR、CRP、TC、TG、HDL-X及LDL-C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患者WBC、UA、ESR、CRP、TC、TG及LDL-C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患者HDL-C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P<0.05),痰瘀痹症证PLT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P<0.05),且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WBC、PLT、UA、ESR、CRP、TC、TG、HDL-X及LDL-C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痛风患者客观指标与其中医证型具有明显相关性,且随综合干预治疗而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客观指标可临床作用判别中医证型及评估预后效果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痛风;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综合干预模式;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018-02

中医认为,痛风是“痛痹”、“行痹”及“痹症”统称,多因风湿、风热、痰及血虚所致。而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代谢性风湿疾病,临床发病与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1]。痛风患者临床常伴慢性痛风石、急性特征性关节炎症状,极易肾功能受损、关节破坏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该病防治已成为目前医务工作关注重点。故本次研究就旨在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客观指标特点,并临床实施综合干预模式治疗,以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客观指标与综合干预模式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痛风患者294例,将其纳入观察组,男284例,女16例,年龄23~78(49.5±7.8)岁,体重指数:22.6~36.4(26.8±6.9)kg/m2,辨证分型:风湿蕴热96例、痰瘀痹阻98例、久痹正虚证100例;同期选择10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男96例,女9例,年龄21~80(49.1±7.4)岁,体重指数:21.2~28.3(23.6±4.5)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2]中对原发性痛风的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痛风辨证标准划分为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及久痹正虚证。

1.3 纳入标准

(1)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2)均属于48h内急性发作;(3)均为慢性反复或初次治疗复发;(4)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5)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均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2)存在心、肝、脑、肾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3)发病前服用诱发痛风药物,或长期服用激素药物治疗;(4)因其他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风;(5)病情严重而影响研究结果。

1.5 临床分析

1.5.1辨证分型采用中医辩证分型量表,依据痛风症候要素,由3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中医师辨证分型划分为:(1)风湿蕴热证:有关局部红肿灼热,碰之疼痛难忍,且夜间最严重,并伴恶风、发热症状;(2)痰瘀痹阻证:因长期尿素钠沉积增多形成痛风石,伴关节肿胀,肌肤麻木,舌质暗红,苔黄腻;(3)久痹正虚证:关节红肿疼痛,纳呆,全身乏力而夜尿增多。

1.5.2实验室检查抽取患者空腹静脉后后采用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两组实验组指标,包括WBC(白细胞计数)、PLT(血小板计数)、UA(血尿酸)、ESR(血沉)、CRP(C反应蛋白)、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5.3干预治疗记录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起点治疗情况,包括中药外治(中药透药、中药外浴、中频超声波)、西药(别嘌呤醇、碳酸氢钠、苯溴马隆、秋水仙碱、NSAIDs)及药物治疗方式、服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其实施统一综合干预治疗包括建立个人档案、规范治疗、健康教育、自我康复指导及每月随诊,共干预治疗6个月,记录终点相关客观指标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 观察指标

(1)记录治疗前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客观指标情况,探索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关系;(2)实施综合干预治疗,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治疗前后客观指标变化及同一中医证型痛风患者治疗前后客观指标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采用Oneway-ANOVA分析,并以LSD法行多重比较,检验水准α=0.05;方差不齐采用Welch近似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客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患者WBC、UA、ESR、CRP、TC、TG、HDL-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痹症证P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久痹正虚证比较,风湿蕴结证、痰瘀痹阻证患者WBC、UA、ESR、CRP、TC、TG、HDL-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痰瘀痹阻证比较,风湿蕴热证、久痹正虚证患者WBC、PLT、UA、ER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风湿蕴热证比较,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患者UA、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痰瘀痹阻证患者P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久痹正虚证患者WBC、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客观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风湿蕴热证、痰瘀痹症、久痹正虚证患者WBC、UA、ESR、CRP、TC、TG、HDL-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仅痰瘀痹阻证患者P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久痹正虚证患者比较,风湿蕴热证、痰瘀痹症患者WBC、UA、ESR、CRP、TC、TG、HDL-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痰瘀痹症患者比较,风湿蕴热证、久痹正虚证患者UA、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久痹正虚证患者WBC、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风湿蕴热证患者比较,痰瘀痹症、久痹正虚证患者UA、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久痹正虚证患者WBC、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痛风是一种因单钠尿酸盐沉积增多引起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病症主要包括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性关节炎、尿酸性尿路结石及尿酸盐肾病等[4]。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0.15%~0.67%,且随人们饮食结构改变而呈上升趋势发展[5]。

研究认为,尿素是嘌呤代谢物的最终产物,而嘌呤代谢物与痛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WBC、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代谢密切相关;而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患者WBC、UA水平明显高于久痹正虚证患者,提示痛风急性期患者UA代谢障碍表现与非急性期比较更加明显;且经综合干预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WBC、UA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而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患者WBC、UA水平明显高于久痹正虚证患者,说明经综合干预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代谢障碍明显改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临床常伴肝肾功能受损情况,极易出现体质量超标,出现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其中久痹正虚证患者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患者,且HDL-C水平明显低于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患者,提示非急性痛风患者肝肾功能受损情况与急性期痛风患者肝肾功能受损情况更加严重;而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TC、TG、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且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说明经综合干预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肝肾功能损伤改善效果明显。

ESR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痛风疾病中痛风急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7]。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ESR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风湿蕴热证ESR水平明显高于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患者;提升风湿蕴热证痛风患者急性关节炎症状明显较重;且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ESR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说明经综合干预治疗后,有利于促进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

综上所述,痛风患者临床发病与免疫因素、代谢密切相关,且急性期痛风患者代谢障碍表现更加明显;且痛风患者临床常伴肝肾功能、关节活动度受损情况,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肝肾功能、关节活动度受损情况不同,且经综合干预治疗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代谢、肝肾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障碍均有明显改善,因此客观指标可作为临床检测评估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病情及预后恢复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陈慕芝,王伟.痛风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指标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5):1000-1003.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01-12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7.

[4]倪青,黄静.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中医药干预[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1):1-3.

[5]党万太,周京国,谢文光,等.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0):1323-1327.

[6]黄伟佳,潘碧琦.痛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分析及其治疗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评价,2016,33(1):27-29.

[7]李洋.痛风中医证候的辨证要素及分布规律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

论文作者:蒋春梅,吴炜戎,谢启新,方海燕,卓训杰,娄爱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痛风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及综合干预模式的相关研究论文_蒋春梅,吴炜戎,谢启新,方海燕,卓训杰,娄爱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