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探索论文_潘振梅

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探索论文_潘振梅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中心学校 256503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严峻的挑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的创新。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探索。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而不能机械地讲解灌输。

例如,我在教学时进行如下的游戏活动。

两个同学一起做猜数游戏。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你猜猜是什么?

乙:这个数比50大吗?

甲:对。

乙:比70小吗?

甲:对。

乙:比60大吗?

甲:不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乙:比56大吗?

……

我在利用上述游戏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数的大小,也使学生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可谓是“一箭三雕”。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自己生活的空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拼、剪剪、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活动空间,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

例如,在辨认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球的教学中,我从生活中的实体出发(篮球、饮料瓶、粉笔盒、地球仪等)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观察触摸,分类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感受。

又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获得“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规律。

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学中,我在组织教学后,先不急于引出课题,而是引导学生拿出学具做游戏,学具袋中有一个圆柱体,三个圆锥体器皿,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别用不同的椎体器皿,盛沙土倒入圆柱体器皿中三次,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活动之中。不久他们便发现:“三个圆锥体中,一个同圆柱体等底但不等高;一个同圆柱体等高但不等底;一个同圆柱体等底等高,并且只有那个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三次盛的沙土正好同圆柱体器皿的沙土一样多。”

三、坚持学生主体意识,重视游戏化教学

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讲圆角分的计算时,师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把一些事物标价放在讲桌上,顾客和售货员一起做买卖东西的游戏,表演结束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这种热闹的游戏,实际是乐中学、学中乐,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思,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如在讲授《比例尺》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我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像这样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质。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灵活性,使其在乐中学,学中乐。

论文作者:潘振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  ;  ;  ;  ;  ;  ;  ;  

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探索论文_潘振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