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们闹着玩呢?_亲子成长论文

如果孩子们闹着玩呢?_亲子成长论文

孩子乱缠怎么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有些孩子身上常出现这样一些不良行为:哭哭啼啼、烦躁、噘嘴、板脸和无端生气,以惩罚父母为目的的大声哭叫、无理取闹,有的孩子甚至歇斯底里、摔东西、与父母对打等。面对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有些家长绞尽脑汁,试图矫正,但往往效果不佳。

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呢?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您可以试一试。这就是“若无其事”,也叫“故意忽视”或“置之不理”。

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方法呢?因为“发脾气”是孩子用来吸引父母亲关注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在某种行为产生后,父母亲斥责、打骂,或父母自身的生气、伤心、焦虑等反应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注意方式。也就是说,当孩子“发脾气”以后,父母亲(或其他人)才来关注他,这就等于强化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如果家长采取“置之不理”或“若无其事”的方式,会对孩子“发脾气”行为起到积极的消退作用。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乘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可能会用哭、胡闹、纠缠来相要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十分生气,一般都是试图劝说(不能当着客人面动肝火),可是孩子却越劝越闹,越闹越来劲。其实,家长最好的方法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被孩子的任何情绪所左右,故意不理睬孩子的要求与举动。孩子“发脾气”行为便被淡化了。又如,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前、考试前,常出现头痛、腹痛、全身不舒服等主观症状,有时这些症状根本没有,本是一种逃避行为;有时孩子确有某些不适,但不至于影响上学、劳动等活动,如果这时父母亲表现出过分的同情、担心等,会使孩子无意中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亲的关注,以此来逃避现实。父母亲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装着若无其事,没有过分给予特殊关心,孩子身上的主观症状会逐渐消退。

由此可见,当孩子“发脾气”时,打骂和其他惩罚会强化其表现;讲道理又听不进去,甚至会反感。因此,家长采取“若无其事”或“置之不理、故意忽视”的方法便成为一种不伤双方感情、不会导致双方关系恶化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方法。

面对孩子“发脾气”,家长如何采用这个方法呢?这里也有一个技巧问题。

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作任何反应。也就是不指责、不打骂、不说教、不生气、不哄不劝等。尤其是当孩子有时做出十分令你生气的事,你也要克制住怒气;当孩子做出十分可笑的事,你也不要被他的行为所逗笑;要保持正常的情绪反应,继续做你该做的事情。

对孩子的纠缠不予理睬。孩子可能会因为你对他不予理睬的行为而设法“引诱”或纠缠父母,对此,父母同样不要给予理睬。如:孩子挑食、不吃饭,你继续吃你自己的,如果这时孩子仍用哭闹、抱大腿等方式来纠缠,你也不予理睬,当你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采取“不理睬”时,孩子可能会想尽办法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并可能会做出让父母最担心的事来“威胁”父母,“迫使”父母做出让步。此时关键是:父母态度必须坚决,父母态度越坚决,完全对孩子行为不予理睬,孩子的“脾气”就越消退得快。

积极关注孩子好的期望性行为。当孩子的“脾气”消退之后,有了期望性行为,家长应给予积极关注,肯定、表扬、奖励孩子,并使孩子获得某种权利。这样做,使孩子懂得通过正常正当的方式才能吸引父母的关注,以及什么行为是父母或其他人认可的,是对的,什么行为是不被认可的,是不对的。

有些严重的不良行为应配合其他方法矫治。孩子可能会因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而出现破坏性、攻击性等难以容忍的不良行为,父母亲有必要在“置之不理、不予理睬”的同时,配合采用其他惩罚措施。

标签:;  ;  ;  ;  

如果孩子们闹着玩呢?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