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敷贴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观察论文_宫丽婷

中药穴位敷贴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观察论文_宫丽婷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目的:探索中药穴位敷贴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4月22日期间我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00例患者,抽签化分组,即50例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395.12±16.75)m、LVEDV为(151.08±2.66)ml、LVESV为(105.16±5.71)ml、LVEF为(37.18±2.15)%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西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085-02

心力衰竭可因心室充盈功能下降,导致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正常代谢,从而出现体循环障碍和肺循环障碍,进而发展至严重心功能不全疾病,又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体液潴留、呼吸困难等,若干预不及时,可合并循环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失常[1]。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治疗方式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共有100例,抽签化分组,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均在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4月22日期间收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组2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1.58±2.19)岁,平均病程(5.48±1.26)年;心功能:16例为IV级,18例为III级,16例为II级;合并症:15例患者为冠心病,18例患者为高血压,17例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

对照组2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1.43±2.28)岁,平均病程(5.69±1.43)年;心功能:14例为IV级,19例为III级,17例为II级;合并症:14例患者为冠心病,20例患者为高血压,16例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备对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利尿、扩张血管、强心药治疗。同时保持吸氧、卧床休息状态。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即贝拉普利,每日一次,每次口服2.5mg,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至每日一次,每次5~10mg。

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西药治疗方式如对照组,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方式:基础配方为:10g细辛、10g干姜、30g黄芪、20g制附子,将其磨至碎屑后,以姜汁调整至泥状,贴于关元、厥阴俞、内关、心俞等穴位,每日一次,每次贴敷6~8小时。

两组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一个疗程为七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LVESV、LVEDV、LVEF。

1.4 统计学处理

实施统计学SPSS 17.0软件处理,当对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为(37.18±2.15)%,LVESV为(105.16±5.71)ml,LVEDV为(151.08±2.66)ml,6分钟步行距离(395.12±16.75)m。

对照患者治疗后,LVEF为(37.79±2.21)%,LVESV为(105.59±5.93)ml,LVEDV为(151.54±2.51)ml,6分钟步行距离(395.54±16.96)m。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特征为室壁运动减弱、心腔明显扩大、左心室功能异常等,属于终末期心功能失代偿症候群,其病理机制为心室肌重塑,干预不及时,可导致心肌结构改变,加重病情。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喘证”、“水肿”、“痰饮”、“心悸”等范畴,主要是由于胸阳不振、络脉瘀阻、气滞血瘀引起,导致心脾两虚、心气亏虚、运血无力、心络气虚等症状发生[2]。

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常实施贝拉普利,其能够抑制醛固酮分泌,阻止血管紧张素I转变为II,属于特异性竞争型RAS抑制剂,对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减少水钠潴留而产生的抗高血压作用。而中药敷贴主要是由细辛、干姜、黄芪、制附子等药材组成,其中制附子具有温肾助阳等疗效,细辛具有活血化瘀等疗效;黄芪具有益气温阳等疗效,干姜具有气旺血行等疗效,诸药合用,可达到运化水湿、回阳救逆、温通元阳等疗效。用于关元、厥阴俞、内关、心俞等穴位中,能够达到疏通经络等疗效,缓解患者酸痛感,促进血流量增加,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心肌收缩力,从而调节RNA蛋白合成,增强细胞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改善痉挛引起的肌张力不足症状,促使药液渗透至静脉、脏腑、皮肤内,从而能够改善患者口眼斜歪、语言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半身不遂等症状,提高整体疗效[3]。

总而言之,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具有疗效高、安全性高、作用性强等特点,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够增加步行距离,改善心功能。

【参考文献】

[1]林涛,李玉明,詹文彦等.高频单药组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3):46-48.

[2]林涛,李玉明,詹文彦等.高频单药组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6,29(8):12-13.

[3]吴大斌.中药穴位敷贴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5):93-95.

论文作者:宫丽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  ;  ;  ;  ;  ;  ;  ;  

中药穴位敷贴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观察论文_宫丽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