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幼儿创新教育_幼儿心理论文

如何开展幼儿创新教育_幼儿心理论文

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幼儿创造教育

幼儿创造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为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此概念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幼儿创造教育即素质教育。因为它不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最终目的,而是以此为手段,来促进幼儿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恰恰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基本要义。

2.创造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而必须使一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即最大限度的发展。但高创造性仅仅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仅有高创造性,并不足以保障幼儿将成为创造型人才,还必须使其各种基本能力和人格素质整体和谐地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儿成长。

为什么要实施幼儿创造教育

实施幼儿创造教育有着十分显著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才价值。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人类文明发达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史。古今中外杰出的创造发明家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都使社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机器的大量发明创造,解放了人的体力;电脑的发明创造,解放了人的脑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就留给了人脑。这就意味着,不适应未来社会的人,不仅是文盲,还包括那些低创造性的人。一个人即使是博士毕业,如果他只会模仿,不会创造,照样下岗待业。创造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幼儿创造教育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向。

从个人成长成才角度看,由于幼儿创造教育首先立足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突出幼儿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符合人“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本质要求的,因为创造性是人自由的尺度,创造性发展有多高,人的自由度就有多大。试想,人如果不能创造飞机,就没有飞上天空的自由。创造性是“自我实现”(个人成才)的工具,自我的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创造成果来表征的。特别是在未来的时代里,要想成才,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创造素质。而人的高创造能力需要从幼儿阶段培养,才能发展的“递减法则”决定了在幼儿阶段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如何实施幼儿创造教育

1.诱发和保护孩子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心理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研究发现,他们有着比一般人强的创造动机、兴趣、意识和精神等动力特征,因此,应从小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这些创造的动力特征。如何激发呢?最基本的策略是“动态”地教幼儿认识现实,传统的那种教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现状性的“静态”知识,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兴趣。而“动态”地教,教“变化”则不然。例如,教孩子认识洗衣机,应将洗衣工具的变化过程展示给孩子,即:手——棒槌——单缸洗衣机——双缸洗衣机——全自动洗衣机——?在启发幼儿认识这一变化过程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习惯以及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可以对幼儿这样说,最初是没有洗衣机的,人们只会用手洗衣服,把手搓得很痛。后来有人就发明了一种洗衣工具——棒槌,虽然用棒槌捶打比用手洗省力气,但还会有一些问题。后来有人就发明了单缸洗衣机。这种洗衣工具比棒槌洗得干净多了,但还需要人用力气……终于又有人发明创造了全自动洗衣机,取代了人力。每一过程都让孩子说出其进步和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目前的全自动洗衣机仍然有许多不足,引导他们提意见,激发他们想像长大了要发明什么样的洗衣机。这一过程对形成孩子“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认知模式,对他们认识变化、喜欢变化、长大了促进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刺激作用。笔者用此法教孩子,结果他们的想像令人神往。有的孩子说他要发明带电子眼和电子手的洗衣机,电子眼雪亮雪亮的,只要有一点脏的地方都能发现,它会立即通知电子手再把衣服搓干净;有的孩子说他要发明带电熨斗和折叠装置的洗衣机,甩干之后就熨烫,然后折叠……

此外,在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时,应多用启发式、发现式、实验法、讨论法等,不要一味地讲解灌输。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使他们学会探索事物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关于如何保护孩子创造性的问题,我想对成人讲几句。因为现实中被成人无意识地扼杀孩子的创造动机、兴趣、意识、精神等例子俯拾即是。有相当多的成人不欣赏孩子的探索行为,有的甚至认为那是顽皮、淘气、故意破坏行为而斥责他们,这就扼杀了他们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有相当多的成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顶撞有些是合理的,甚至是可贵的,而一律视为不听话,这就扼杀了他们珍贵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意识;有相当多的成人不喜欢孩子有独立个性和言行,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应该像某某人一样,这就强化了孩子的从众心理,扼杀了不愿雷同的独特性。所以,笔者呼吁成人要小心翼翼地识别和保护孩子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动力特征。成人不适当的斥责和耳光可能打掉的是未来的爱迪生。

2.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研究发现,他们有着比一般人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表现出很强的求异性、兼容性、发散性、跨越性、突发性、连动性、敏锐性、灵活性、流畅性、紧密性、批判性等特征。然而,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容易忽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都以为思维是不用训练的,可以像爬、站、走等基本动作一样自然成熟。虽然不经训练思维也能成熟,但自然成熟后的思维水平与经过特殊训练成熟后的思维水平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成人应加强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词语流畅、概念流畅、想像流畅(包括接近或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假设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远隔联想)、用途流畅等训练,提高孩子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通过设计活动、找异同活动和类似的“绘人法”活动,提高孩子思维的精密性和独创性;通过给日常用品和玩具挑毛病以及给日常规定提意见或修改建议等活动,提高孩子思维的批判性。

3.形成孩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研究还发现,他们不仅有很强的创造动机、兴趣、意识、精神,很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无论他们是文学家、艺术家还是科学家,他们都共同拥有如下人格特征:

第一、高自控性,即很强的自我控制情绪、情感和欲望的能力。

第二、高自主性,即能按自己的意志积极行动的倾向。这一特征内含一定的积极性、独立性、自信心、支配性等特征。

第三、高兴奋性,即精力充沛、机智灵活、精神焕发的状态。

第四、高有恒性,即精神上的耐久力,表现为坚忍、顽强、执着、勤奋、忍耐等。

第五、高探索性,即强烈的好奇心,表现为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喜欢冒险。

第六、高独创性,即倾向于采取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言行,表现为喜欢追求新颖和独特,不愿雷同。

第七、高灵活性,即思想与行为的高度适应性,表现为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多样性,具有开放性、宽容性、通融性以及兴趣的广泛性等特征。

成人应以此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这些人格特征。一旦孩子具有了这样的人格特征,他们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就不远了。

4.营造积极的环境气氛

创造型人才的产生对精神环境条件是有特殊要求的。就创造性的表现而言,当一个人感受到最大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其创造性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那么,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呢?笔者认为营造的环境应在多支持少反对、多肯定少否定、多接纳少排斥、多表扬少指责、多鼓励少泄气、多关注少忽视、多信任少怀疑、多自由少限制、多自主少被动、多选择少指定等积极的氛围里,幼儿才会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获得好的发展和表现。

标签:;  

如何开展幼儿创新教育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