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_英语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_英语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和谐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文化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是指在特定课堂空间中师生教学活动所体现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文化总是内隐的、最深层次的,凝聚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凝结在人际关系之中。从此意义上说,课堂文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核,它包括支撑着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教师对学生、知识、教学、目标等问题的教育学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思维方式、精神氛围。

课堂的文化性格,或者文化品格,是由课堂与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决定的。所谓课堂的文化性格或文化品格,就是指课堂中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1.生命化的课堂文化

生命化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根基和指导思想。有文化意义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激情、生命动感的课堂。生命化课堂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化课堂需要体现如下要点:一是赋予学生生命成长必备的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生命化的课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应该确立的基本生命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念,把价值观教育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是生命化课堂的基本诉求。三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生命的意义。

2.智慧型的课堂文化

智慧型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向。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智慧的。启迪心智、蒙发智慧是任何课堂都需要把握的基本目标。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充满着智慧的光芒。智慧型课堂需要体现如下要点:一是注重培育学生的思维方式。智慧型课堂要把思维方式的培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充满着教学过程的创造与生成。智慧型的课堂不是按部就班的课堂,而是充满着变化和创造的课堂。三是充满教学智慧。

3.有效性的课堂文化

具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不应该是低效率的,相反,应该是高效率的。有效性,是课堂文化的技术标准。有效的课堂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求人人都会,但求人人理解。

二、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可见,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英语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同时,还强调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因此,英语课堂的文化应体现在由原来的“一元”性文化(工具性学习)向“二元”性文化(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体现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

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达成度。学生怎么学即学生达成以上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是否学得轻松、学得愉悦。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是一种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和师生体验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

三、和谐构建英语课堂文化

1.教学内容的文化建构:体验性和生成性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建构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目标为主线,充分体现主体意识,积极调动学生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让学生“有事可做”和“有话可表”为目标,这样才能产生学生的主动积极活动。根据皮亚杰和奥苏贝尔(Ausubel)的关于人的知识内在构建规律的观点,语言学习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激活(Stimulate)→输入(Input)→内化(Intake)→输出(Output)四个环节。为此,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文化建构问题,实质上就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教材中“无生命”的语言材料,输入教师脑中,与教师的个人阅历和专业知识融合,生成一种被激活了的“有生命”的教学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这种被激活了的“有生命”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互,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再次融合,生成为学生所接受的融入学生生命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把内化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达成语言实践的目标。

2.教学过程的文化建构:互动性和多元性

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互动(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的。“互动性”指教学活动过程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下不断作用的状态;“多元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教学过程的文化建构主要是指如何设计适当的情境和提问,以促进师生借助教学内容进行生命活动。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生活化和开放性。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把英语语言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生活感受中学习语言知识,并对其进行自我建构。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思考和回答,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情感得到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知识与经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的文化建构是师生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意义内核,获得精神上的丰富和愉悦。

3.师生交往的文化建构:情意性和激励性

英语教学是一种充满感情的双边活动,语言材料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师生内在的情感进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应在认识、挖掘和运用教学内容中引发情感。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着学生。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利用“Good.”"Verygood.""OK."“You are very clever.”等话语激励学生之外,还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真正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奇思妙想不以对错评判,而可以用“That's interesting.”“Really?”等话语去分享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

课堂教学反馈式的交流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每一个反应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的交互中千万要避免对学生的回答和见解置之不理或停留在缺乏感情的“Good.”“Very good.”等“套话”上。英语具有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传情达意,这一过程如有教师的参与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情感愉悦。在这一点上,教师的教学智慧就充分反映在课堂调控上。

如:当学生讲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教师及时地用“I'm sorry to hear that.”“What a pity.I hope you will…”等话语作出反应。当学生讲到自己的喜事时,教师及时地用“Really?”“Congratulations!”等话语分享学生的喜悦。当学生提出某些观点时,教师及时地用“I think so.”“I agree with you.”“I don't agree with you.I think…”等话语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课堂中美好的情感交往,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英语课堂教学的反馈交流,不但对学生认知的“假设——检验”过程很重要,同时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每一个反应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关于对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到,“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尽量减少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因此,情感的关注反映的是深层文化的内涵。

4.课堂教学中深层文化意识的构建: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构建深层课堂文化的实质。英语新课程在目标设计上更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为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学科素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差异,发展健全人格,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等等。《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主要考查考生“文化意识”为:是否对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逐渐形成“英语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学好英语,同时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包容文化、拓宽思维,并为将来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这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努力构建好教与学的文化,在和谐宜人的课堂文化交互中,变教与学的过程为师生共同享受的生活文化交往过程,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享有的生命活动过程,让良好的课堂文化不断激活生命、丰富生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享有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标签:;  ;  ;  ;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