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研究_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迫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运营模式,寻求转型发展。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同质化经营、内部管理薄弱等问题更加凸显,其转型发展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要切实根据自身情况,遵循适应性、差异性、协调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从发展方式、业务模式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加快转型。

一、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外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商业银行转型,其实质是要回答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怎样的途径,对其发展方式、业务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以实现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和银行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发展方式转型、业务模式转型和管理转型,需要经历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对此,我们既要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认识到转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相关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的初期,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在日本利率市场化之前的1960-1976年期间,其银行业的平均利差为2.29%;而在日本利率市场化结束后的1995-2010年期间,其银行业的平均利差则降至1.72%(详见图1)。随着存贷利差的下降,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也会减少。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各国商业银行相继走上了转型之路,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实施综合化经营,并纷纷开展证券、信托及保险业务。1996年4月,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2006年1月,进一步与日联银行合并组成三菱东京日联银行(BTMU),成为当时资产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的金融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日本银行业的表外业务量曾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1: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的变化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印度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以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为代表的新兴中间业务。该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与中国类似,主要以大公司、大企业信贷为主,并拥有较高的不良率。随着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银行改革的推进,其商业银行不断削减不良资产,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印度排名第二的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的零售银行利润已占其总利润的30%。

在德国,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差异化竞争。例如,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专注于“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以及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而德国抵押联合银行则突出自身“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将发展重心放在中欧地区,并积极向东欧发展。

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很多国家商业银行的转型并非毫无挫折。在信贷结构变化、风险偏好上升之后,一些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从而引发了大量银行破产,甚至导致了系统性危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日本商业银行大幅提高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但没有及时有效地加强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能力,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大幅上升,部分商业银行还因此破产。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后,储贷机构获得了涉足新业务的许可,但其本身流动性不足,管理水平和风控意识较差,加上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投资垃圾债券等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大量储贷机构倒闭,爆发了储贷危机。

总体而言,上述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转型经历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以下借鉴。一是商业银行应着眼于采取专业化经营、差异化竞争策略,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努力打造自身的经营特色,是国际先进银行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高收益的零售业务占比,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路径。零售银行业务具有风险集中度低、议价能力强等特点,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可以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缩窄、议价能力下降等问题。三是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很多国际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30%~40%,避免了收入对存贷款利差的过度依赖。四是开展综合化经营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之一,但这要建立在良好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切实通过协同效应来取得业务模式上的突破。五是商业银行在推进业务模式转型的同时,必须要同步推进内部管理转型,特别是要加强风险管理。否则,商业银行不但不能实现业务转型,还会导致风险积聚、盈利下降,甚至破产倒闭。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其他国家银行业转型发展经验时,要考虑各自的历史背景、具体国情和特殊性,不应简单照搬和盲目跟从。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压力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经营同质化、内部管理偏弱、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金融脱媒可能加速,转型已刻不容缓。

(一)不同商业银行间经营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经营问题。一是发展战略同质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对自身经营特点、市场竞争态势和业务发展前景考虑不够充分,多数银行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纷纷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和跨境发展。二是市场定位同质化。大多数商业银行仍旧把市场重点局限在电力、公路、邮电、石油石化、铁路、电子、城市基础设施等行业,以及优质客户和大项目上。以交通运输业为例,2011年,我国五家大型银行①对该行业的贷款占比最高的在13%以上,最低的也有9%左右,在所有行业贷款占比中排名靠前。三是业务结构同质化。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占比非常高,存贷利差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资产结构以贷款为主,非信贷资产占比偏低。2011年,在所有上市商业银行中,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最高的为56%,最低的也有40%。四是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在“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简单竞争策略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乃至营销手法都高度趋同,且多以“拼价格、拼费用、拼关系”为手段,营销活动中的创新含量、科技含量普遍不足。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投资偏好和风险偏好类似,管理体制和创新能力有限,在利润驱动下,投资标的和行为存在同质性。二是历史原因。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到“二元”的银行体制,再到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小型商业银行盲目追随大型商业银行;而大型商业银行又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摆脱原有的文化、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确立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三是制度原因。在存贷款利率存在管制的环境下,存贷利差是基本固定的,商业银行仅依靠存贷利差就可以生存,甚至存贷利差比其他业务收益更高,因此缺乏发展新业务的动力。

(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能力偏弱

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转型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模式的成功转变,必须同时推进内部管理转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一是在经营理念上,利率管制条件下的存贷利差基本固定,银行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规模的不同,因此“规模即效益”依然是多数银行的经营理念。二是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很多商业银行的负债以存款为主,资产以贷款为主,资产负债管理较为简单、直接。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广度、深度以及前瞻性的要求将不断提高。三是在定价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担原则尚不够明确,定价相关的基础数据积累尚不充分。四是在资源配置和成本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成本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前台业务部门缺乏成本管控意识,很难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五是在绩效考核上,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考核指标偏多、灵活机动性缺乏、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偏低等弊端,亟待改进。六是在风险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量化风险管理技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七是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许多商业银行仍然沿用“块块”的传统模式,条块分割还比较严重,尚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自上而下、专业化和协同性的垂直型管理组织架构。

(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总体低迷,迅速复苏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侧重质量,增速可能会略低于前几年。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实际GDP的增速将从过去三十年的平均10%下降到7%~8%。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价格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物价平均涨幅较之过去会有所扩大,预计未来五年名义GDP增速为12%~13%。根据经验数据,我国名义GDP增长1%,大约需要贷款增长1.2%(详见图2)。照此计算,未来五年我国信贷余额的增速可能区间为14.4%~15.6%。同时,考虑到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债券市场的不断壮大,预计五年后我国银行贷款(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之和)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将会从目前的65%左右下降到50%以内。初步估算,以上因素会导致我国未来五年的信贷增速在原有基础上下降1%左右。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银行业信贷的平均增速有可能会下降到13.5%~14.5%。这将会对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规模扩张来获取盈利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构成较大挑战。

资料来源:WIND资讯,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图2:我国贷款余额增速与GDP名义增速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型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是利率市场化将促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这有利于银行增加资金业务收入。二是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将会给商业银行开展债券承销、咨询顾问、结算清算等中间业务带来机遇。三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将会给商业银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增加这方面的投资收益。四是我国贷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已有一段时间,商业银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视转型压力,充分认识到转型的迫切性,并尽可能利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推进转型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商业银行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银行的转型策略,也要深入分析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方向和路径。整理不同业务模式对应的财务特征(详见表1),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消费信贷、零售理财、小企业贷款、综合经营和交易业务的增加值都高于传统对公业务,可以作为银行转型的备选方向,值得深入拓展。第二,尽管消费信贷、小企业贷款的息差较高,资本占用不大,但其信用成本和成本收入比均较高,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将这类业务作为转型重点需要较强的风险和成本管理能力作保障,否则转型难以成功。第三,零售理财和综合经营有利于带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但这类业务的成本收入比也较高。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人才、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需要较大的投入。第四,交易业务具有较低的资本占用、成本收入比和信用成本等优点,但净息差较低,增加值也不高。商业银行若要通过大力发展交易业务来提升盈利能力,可能会面临较大难度。总而言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与优势采取不同的业务模式。每一种可供选择的业务转型模式都需要商业银行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全面、持续、深入地平衡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并控制好风险。这进一步说明了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

(一)零售业务

为降低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的进一步收窄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将各类零售业务作为了下一步业务拓展的重点方向。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零售业务竞争可能会变得激烈,各类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来合理制定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一是零售存款业务。利率市场化往往会推动存款利率上升,有助于维持或增加居民的储蓄意愿。同时,传统的消费观念、较高的生活消费开支、社会保障的预防性储蓄以及投资渠道较窄等是导致我国储蓄率较高的四大因素,并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零售存款业务未来可能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负债来源。二是小微企业贷款。商业银行零售贷款的定价自主权较高,单笔金额小,贷款的集中度风险小,同时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较少。因此,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防止扎堆“贷大贷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小微企业贷款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并需要商业银行从系统建设、业务流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贷款作为转型的突破口需要稳妥推进,必须要有高效的专业化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作为支撑。三是消费信贷包括银行卡等业务。未来随着居民消费的增加、持卡消费比重的上升以及用卡环境的改善,银行卡(含信用卡)的持卡人数、消费量、透支额都会快速增长,这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银行卡业务带来机遇,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尚存在品种有限、结构不合理、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信用环境不完善、服务收费理念不成熟等因素也会制约这类业务的快速发展。所有这些问题均有待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逐步解决。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盈利性不容乐观,做强零售业务和提高盈利性是我国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资金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将受到明显挤压,在短时期内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等方式来提升收益水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会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新机遇。资金业务按照业务功能或属性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流动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和代客理财业务。大型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较大、流动性管理能力强,并且具有外汇、贵金属以及衍生品业务资格等优势,对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远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因而可以在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更加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中小型商业银行受规模和业务资格的限制,流动性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仍应主要发展传统资金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业务面临的风险也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一是重新定价风险上升。由于资产、负债到期日的不同或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利率变化会引起资产、负债重新定价的不匹配。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将更加频繁,重定价风险会凸显。二是在降息预期下,长期债券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收益率引起的收益率曲线风险可能会上升。我国商业银行2011年底持有的各类债券、票据面值总额超过了21万亿元,在负收益率曲线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风险非常大。三是信用风险上升。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做市商和交易主体,在弥补成本和提高收益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扩大对信用债券的投资,从而面临不断增加的信用风险。四是基差风险具有特殊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基准利率仍将继续发挥一定的基准作用,而国债、拆借、回购等利率由市场决定,商业银行不同资产负债利率分属两种不同的定价体系,存在利率转轨阶段特殊的基差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资金业务时,应深刻认识到资金业务面临的风险,着力加强对相关风险的管控。

(三)负债业务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负债业务的影响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负债业务定价的市场敏感度将进一步提高;其二,同业负债和主动负债占比将提高;其三,短期内负债价格竞争加剧将加大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压力;其四,负债与资产业务的联系互动更为紧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有所提高。

就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而言:大型商业银行规模较大、网点渠道广泛、客户基础扎实、对负债成本控制的能力较强,从而可以发挥网点客户规模优势和产品服务全面优势,力求负债业务平稳发展和成本可控;中小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网点渠道分布有限,但是推动负债持续较快增长的意愿较强,应以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高效创新的产品服务来提高负债业务的客户基础和稳定性,以敏锐的市场反应和灵活的定价策略吸引优质资金,以更高的资金运作效率和收入创造能力弥补负债成本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在发展负债业务的过程中,应避免恶性竞争,防止因哄抬利率、争抢存款而引发的金融风险。

(四)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成本和风险较低的特征。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将逐渐缩窄,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性凸显。就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综合经营能力较强,具备较为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强大的客户基础,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具备比较优势。综合经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可能是大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小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应体现在专业化和差异化上,并以传统的结算、代理业务为主。对于一些对产品的设计、创新和风险管理均有较高要求的中间业务,小型银行应谨慎开展。例如,美国利率市场化后,其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从40%上升到了90%以上,中型商业银行从35%提高到了50%左右,而小型商业银行则稳定在了30%左右(详见图3)。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不宜过于强调中间业务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还面临诸多自身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战略定位与人才储备不匹配会影响中间业务创新,金融市场不成熟会限制中间业务范围,以及服务收费环境不成熟等等。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

图3:美国不同规模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

(五)理财业务

利率市场化后,理财业务的职能将逐步从吸收存款的工具转变为纯粹的财富管理工具。理财产品结构可能出现调整,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数量可能会下降,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将与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理财主体展开竞争,通过创新和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届时,资产管理和结构设计可能会成为理财业务重点关注的领域。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演变,其管理与风险控制将成为转型难点。一是理财产品风险管控能力亟须提升。相关风险包括: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是表外化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化,单只产品出现亏损在所难免,而产品亏损后因客户不理解以及随之产生的问题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当客户发现银行理财业务并非全部保本之后,理财资金可能会外流;当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期限错配时,还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二是经营有待形成专业化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主要是依托传统业务模式进行模块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程度较低。三是理财产品市场环境规范性不足。这其中包括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有待明确到基础资产,风险提示强制力需要增强,对投资者知情权的保护有待强化等等。

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经济金融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相适应、与自身经营发展特点相符合的发展方式、业务模式和管理架构,以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市场竞争能力持续提升和自身稳健运行,最终实现银行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要实现成功转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遵循适应性、差异性、协调性和渐进性四项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转型发展必须既要适应经济增速放缓、客户需求变化、利率市场化、直接融资发展等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又要满足资本约束、流动性监管、杠杆率监管等监管规则,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各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差异性原则,是指由于市场差异化竞争和各自不同经营特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差异化转型方向,避免“千军万马挤一座独木桥”;协调性原则,是指发展方式、业务模式、管理手段乃至经营理念都要协调积极转变,转型才能真正完成;渐进性原则,是指转型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工程,要逐步渐进和审慎推进。

(一)发展方式转型的对策分析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巩固和强化核心竞争力,在转型过程中赢得主动权,避免新一轮的“同质化经营”。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将“优化结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方向,全面协调发展各类客户和各项业务,持续不断优化结构,努力打造经营特色。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银行可以稳步向综合化经营的多元化银行迈进,逐步走国际化道路。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经营需要巨大的投入,且见效慢。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综合化经营对风险管理的挑战,切实加强对资产负债表风险传染、声誉风险传染、关联交易风险、内部交易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等的管控,审慎推进综合经营试点。在国际化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国际化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合适的国际化战略,并着重加强对跨境风险的监测和管理。中型商业银行则应“服务中小、专业拓展”,走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经营;同时,应打造以中小客户为主的“橄榄形”客户结构,提高对单一客户的“钱包份额”。由于专业化经营耗时长,不会很快见效,中型商业银行需要在战略定位、人才和系统上做好充分准备,并做好长期积累的心理准备。小型商业银行则应“聚焦小微、立足社区”,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夯实客户基础,稳定核心负债,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二)业务经营转型的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契机,推进各项业务转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转型应明确战略定位,加大投入,并进一步理顺中间业务发展机制,克服部门利益,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零贷业务转型应以打造专业、高效的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完善零贷业务经营机制,并切实提高自身的贷款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资金业务转型应在做大资金业务规模、调整成本收益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多下工夫。负债业务转型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定价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存款日均管理和分类管理,并持续推动负债产品创新。理财业务转型则应从优化客户结构、加大售后服务等方面着手。

(三)内部管理转型的对策分析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内部管理支持,商业银行转型将难以获得最终的成功。一是商业银行应强化“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摒弃“规模即效益”的经营理念。这其中,应着重加强整体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完善资产负债调控管理机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提升定价管理水平。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以RAROC为导向,并有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业务转型的授信机制,积极发展新产品、新业务,切实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三是商业银行应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成本管理,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效应。这其中,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应突出效益优先的原则。四是商业银行应着力提升风险量化和管理水平,加强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五是商业银行应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从总行到分行自上而下,兼具专业化和协同性的垂直型管理组织架构,切实加强条线化管理。六是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夯实业务转型的信息系统基础,努力打造智能化银行。

五、相关政策建议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平稳转型需要我国合理安排各项重大金融改革的路径,需要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正确引导,也有赖于政府职能、法制环境、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及转变。

一是监管部门应制定差别化监管政策,引导银行差异化发展。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引导其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适时、适度推进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经营;对于中型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引导其走精细化、专业化和特色化银行的道路,使其专注于自身的市场定位;对于小型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鼓励其服务“三农”,满足小微企业及社区等金融需求,并在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是监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适当拓宽业务范围。其一,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继续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拓宽收入来源。其二,完善银行业“走出去”的相关制度,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商业银行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化战略。在这方面,监管部门可借鉴香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允许商业银行合理提高服务手续费率的成功经验,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辅以适当的监管,允许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服务收费标准,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三是监管部门应完善银行监管体系,创造更为便利的监管环境。其一,监管部门应及时完善存贷比指标,跟踪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等监管指标对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其二,进一步完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为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和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监管环境。其三,从健全银行监管权力配置、强化监管机构法律责任和加强行业自律等多方面着手,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监管规则体系,降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实现银行效益与金融安全的有机结合。

四是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一要尽快完善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逐步淡化直至退出贷款总量控制等非市场化手段;同时为缓解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的压力,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二要在利率定价协调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等方面推出实质性举措。三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切实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四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减少政府规定价和指导价,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收费环境。五要尽快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保险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有力支持。

注释:

①我国的五家大型银行指的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研究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