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51例手术治疗体会

肝门部胆管癌51例手术治疗体会

一、肝门部胆管癌51例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1](2021)在《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4.8%),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止血,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8.7%),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1.7%),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9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9.1%(9/23),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2例(52.2%),高估2例(8.7%)。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4-55月)。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积极采取切除的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近期效果相对安全、有效,可以做为首选术式,但是远期效果仍需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目的对比三种塑料胆管支架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由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1例,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随访临床疗效、并发症,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三种塑料胆管支架置入的入组患者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76),支架中位通畅时间(p=0.101)、90天内支架梗阻率(p=0.589)、围手术期死亡率(p=1)三组术式无明显差异。三组支架的2周内发热率(p=0.003)有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三组术式在中位年龄、90天再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患者的2周内发热率低于其他两组,我们应将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作为首选置入方式。当然,此研究局限于入组人数,我们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阿牛木果[2](2020)在《肝门部胆管癌:对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LRRHC)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Open radical resec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ORRHC)的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对比腹腔镜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病例28例,进行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为16例,具体Bismuth分型为Ⅰ型3例,Ⅱ型7例,ⅢA2例,ⅢB例,将腹腔镜切除16例作为实验组,并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等匹配条件,将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的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肿瘤大小等)、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刀口长度、有无输血)、术后资料(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等)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胆漏、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刀口感染、术后胃瘫等)。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肿瘤大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RRHC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式,无一中转开腹,胆管切缘阴性,LRRHC组和ORRHC组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LRRHC组手术时间长于ORR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7±65.4minvs 141.25±25.9,P<0.05),LRRHC组术后刀口长度(7.9±3.5cm vs 25.6±2.9,P<0.05)、术后住院时间(10±2.8dvs 15.3±3.8d,P<0.05)、术后引流管携带时间等方面(11.8±3.9dvs 15.9±5.6 d,P<0.05)优于ORR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中胆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刀口感染、术后胃瘫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的TBIL、AST、ALT、ALB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经过长时间的腹腔镜手术训练后,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在腹腔镜放大效益下,手术可以更直观、更精确、更容易、更安全,可使术后患者恢复更快、痛苦小、刀口更加美观、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等。

周翔宇[3](2020)在《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引流方式的疗效予以评估。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采取姑息性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32例。详细记录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B超,CT、MRI)、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患者治疗方式及预后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通过回顾性分析PTCD、介入支架和探查引流三种治疗方式对晚期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恢复上的差异,对三种引流方式的疗效做出系统评价。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即(`x±s)形式表示,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部分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3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男性20例(62.5%),女性12例(37.5%),年龄分布47-86岁,平均年龄68.48±8.96岁。各组的治疗及预后的差异如下:(1)32例患者治疗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布范围4-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33±0.68个月,1年生存率25%。15例行PTCD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37±1.85个月,1年生存率为20%。介入支架组10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21±0.82个月,1年生存率为30%。探查引流术组7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42±1.12个月,1年生存率为28.5%。三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2)探查引流组治疗后住院时间与PTCD组、介入支架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而PTCD组、介入支架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574)。(3)三组治疗后TBIL、ALT、AL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探查引流组住院费用最多,介入支架组其次,PTCD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10%、42.8%。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三种引流方式都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并且安全可靠;2.引流方式优先选择PTCD或介入支架术。

黄昌宇[4](2020)在《6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以此来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合理手术治疗方案,以利于降低并发症率,提高3年及5年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并进行手术治疗的64名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肝门部胆管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观察患者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结果:64名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19例,男女比为2.37∶1,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为67岁。手术切除率为87.5%(56/64),姑息性引流率为12.5%(8/64)。术后病理结果回报腺癌40例,胆管细胞癌16例。1.肝门部胆管癌局部切除组术后总并发症率和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12.5%及0%,联合半肝或联合半肝及尾状叶切除组术后总并发症率和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43.8%及3.1%。2.56例手术切除患者中TNM分期,Ⅰ期R0切除率100.0%(7/7),Ⅱ期R0切除率67.7%(21/31),ⅢA~C期R0切除率64.2%(9/14),ⅣA~B期R0切除率25.0%(1/4)。肝门部胆管癌TNM分期ⅣA~B期的患者手术R0切除率低于Ⅰ期、Ⅱ期及ⅢA~C期。3.56例手术切除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中,肝门部胆管癌局部切除组Ⅰ型R0切除率为71.4%(5/7),Ⅱ型R0切除率为0%,(0/4),ⅢA~B型R0切除率为9.1%(1/11),Ⅳ型R0切除率为0%;联合半肝或联合半肝及尾状叶切除组Ⅰ型R0切除率为100.0%(9/9),Ⅱ型R0切除率为100%,(5/5),ⅢA~B型R0切除率为100.0%(19/19),Ⅳ型R0切除率为77.8%(7/9)。肝门部胆管Bismuth分型中Ⅰ型、Ⅱ型、ⅢA~B型及Ⅳ型患者选择联合半肝或联合半肝及尾状叶切除的R0切除率高于局部切除的R0切除率。4.肝门胆管癌局部切除组的R0切除率为25.0%(6/24),肝门部胆管癌联合半肝或联合半肝及尾状叶切除组R0切除率为93.6%(30/32)。5.R0切除组、R1R2切除和姑息引流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7.0%、44.4%及18.8%,R0切除组、R1R2切除组、姑息引流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14.8%及0%。R0切除组的3年、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R1R2切除组及姑息引流组。结论:联合半肝或联合半肝及尾状叶切除组R0切除率显着高于局部切除组,尽管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高于局部切除组,但仍然是一种可实施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3年及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局部切除组及姑息引流组。

程鹏瑞[5](2019)在《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血清CEA、CA19-9水平及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术前血清CEA、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上述各因素与HC患者行根治术后预后生存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9例行根治性切除的H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术前血清CEA、CA19-9水平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上述各因素与H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1)术前血清CEA水平与HC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2)术前黄疸越重,血清CA19-9水平越高(P<0.05)。3)肿瘤侵犯血管的HC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较高(P<0.05)。4)HC患者TNM分期越晚,术前血清CA19-9水平越高(P<0.05)。5)门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是影响H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门静脉侵犯、CA19-9是影响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可切除HC患者术前血清CA19-9水平与临床分期及血管侵犯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H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较好,提高HC早期诊断率有助于进一步改善HC患者的生存预后;结合术前血清CA19-9水平、门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多种因素可预测H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率;术后定期复查同样应该成为可切除HC患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把永江[6](2018)在《肝门部胆管癌引流相关性胆管炎的临床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外科ERCP诊疗中心和介入医学科应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BD)对Ⅱ、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术前减黄治疗的引流相关性胆管炎发生率,探讨Ⅱ、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最佳术前减黄方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180例需行术前减黄治疗的Ⅱ、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病历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遵循患者意见,其中99例行ERCP术,81例行PTBD术。(ClinicalTrials registration number:3104582)研究结果:术后并发引流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二次补救手术发生率以及住院费用方面ERCP术组高于PTBD术组(P<0.05)。在Bismuth-Corlette分型分层分析中,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在ERCP术组和PTBD术组发生引流相关性胆管炎率无明显差异(P=0.159),而Ⅲ、Ⅳ型中ERCP术组较PTBD术组显示出更高的发生率(P=0.018)。对比分析各种减黄术式的术后引流相关性胆管炎,ERCP多侧胆管支架引流组、PTBD内外引流组分别与ERCP单侧胆管支架引流组和PTBD外引流组比较显示出较高的胆管炎发生率(50.0%vs 26.5%,and 34.4%vs14.3%,P<0.05);ERCP单侧胆管支架引流组与ENBD术引流组相比,虽然有临床差异,但并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26.5%vs 26.3%,P>0.05)。不同减黄术式对近期胆红素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即ERCP术组vs PTBD术组(P>0.05);ERCP单侧胆管支架引流组vs ERCP多侧支架引流组(P>0.05);PTBD内外引流术组vs PTBD外引流组(P>0.05);ERCP单侧胆管支架引流组vs ENBD引流组(P>0.05)。研究结论:对于Ⅱ、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行PTBD减黄术能降低引流相关性胆管炎发生率,减少术后胰腺炎发生,降低二次补救手术发生率,降低住院费用。尤其在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中,PTBD外引流术引流相关性胆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减黄术。而在ERCP减黄术中,ENBD引流术和单侧胆管支架置入术均可减少胆管炎的发生,但ENBD引流术则更为有效。

刘轲[7](2018)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8例肝门胆管癌患者,时间从2013年4月~2018年2月。纳入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肿瘤相关标志物、治疗方式、术后病理报告及患者随访的生存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为中老年人且男性较多,45岁以上者26例(68.42%),60岁以上者26例(68.42%),以61~70岁者最多,15例(39.47例)。2.治疗方式:13例根治性切除(Ⅰ型3例,Ⅱ型5例,Ⅲa型2例,Ⅲb型3例),姑息性切除8例。单纯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内/外引流4例,经皮肝穿刺胆总管切开术10例,保守治疗3例。3.术后病理:送术后病理21例中,胆管腺癌18例,胆管腺鳞癌3例。18例中,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4例。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4.术后并发症:共出现胆漏7例,隔下感染4例,切口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2例。2例根治切除术后出现肝衰,无临床死亡。5.根治术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38.46%、15.38%,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25.00%、12.50%和0,内外引流组分别为21.42%、0%和0%。本次研究分析,根治术组与后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中老年人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易发人群。男性伴有进行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慢性胆管炎和结石患者应警惕患此疾病。2.肝门部胆管癌没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A19-9和CEA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阳性诊断率,CT和MRI的诊断效果优于B超。3.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治疗方法。这也是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通过各种引流治疗可以迅速缓解胆道梗阻的症状,改善其肝功能,延长生存期。

庄培涛,邢雪[8](2017)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一种预后极为不良的疾病,且根治性切除率低。患者通常存在腹部疼痛、皮肤瘙痒、体重减轻、黄疸等临床症状。谷氨酰转肽酶(y-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可反映胆道系统梗阻情况,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可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检测,但特异性欠佳,因为其升高还可见于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及良性病变。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成像(ultrasonic,US)是用来描述胆道病变的常用方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作为新一代的无创检查方式,已经成为评估多种肿瘤疾病进程的有效手段。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评估肿瘤侵犯胆管范围,同时允许进行病理检查及胆道引流治疗。应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与PTC和ERCP相似,其引起的并发症也相对较少。肝门部胆管癌分期方法较多,各有利弊,尚不能完全统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根治性切除,根治性切除标准包括:手术切缘阴性(R0)、肝外胆管完整切除、肝切除、淋巴结彻底清扫。对于一些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可给予姑息性切除或胆肠引流,个别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肝移植也已被广泛接受。另外腹腔镜和da Vinci机器人已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术前胆汁引流降低胆红素水平,以降低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几率,并促进术后残余肝的增大。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应用术前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术切除的HC的5年生存率范围约10%40%,即使根治性切除后,术后复发率仍高达50%70%。是否能进行局部切除、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病理分级和切缘阴性与否是重要的预后指标。

崔云甫,徐艺[9](2016)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胆胰外科收治的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组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率为67.8%(59/8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即R0切除率为48.3%(42/87),R1切除率为11.5%(10/87),姑息性切除即R2切除率为8.0%(7/87)。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42例获得R0切除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39/42)、31.0%(13/42)、19.0%(8/42);R2切除和内外引流患者均无超过3年的患者,10例R1切除者1年生存率为70.0%(7/10)、2年生存率为20.0%(2/10),7例R2切除者1年生存率为57.1%(4/7),28例内外引流患者1年生存率为35.7%(10/28)。R1、R2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R0切除者(P<0.05)。结论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术前精确评估、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解除胆管梗阻、合理的肝脏切除、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是根治性切除的重要保障;姑息性切除仍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

姜小清,程庆保,易滨,刘辰[10](2016)在《联合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均取得了很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预后得到明显改善。联合大块肝切除治疗BismuthⅢ型以上的肝门部胆管癌可提高根治切除率,但是对于如何实现更为精确的外科治疗,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既保证安全又确保根治,这些依然是摆在外科医生面前的难题。如果预保留肝脏有足够的体

二、肝门部胆管癌51例外科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门部胆管癌51例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
    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的胆道支架引流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基金资助
个人简历
致谢

(2)肝门部胆管癌:对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围手术期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治疗方式
    1.3 一般资料
    1.4 观察指标
    1.5 术后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患者生存时间与住院时间
    2.2 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住院费用
    2.4 治疗后并发症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6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现状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血清CEA、CA19-9水平及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研究方法
        2.2.2 随访情况
        2.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术前血清CE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2 术前血清CA19-9 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3 术后生存分析
    3.4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5 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肝门部胆管癌引流相关性胆管炎的临床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肝门部胆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
    1.3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案
    1.4 术前减黄治疗适应症与争议
    1.5 ERCP术与PTBD术作为术前减黄治疗方案的优缺点
    1.6 本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 研究对象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诊疗流程
    2.3 治疗方法
        2.3.1 手术器械和药物
        2.3.2 入组患者的术前准备
        2.3.3 ERCP术操作方法
        2.3.4 PTBD术操作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5.1 主要观察指标:急性胆管炎
        2.5.1.1 术后急性胆管炎的诊断
        2.5.2 次要观察指标:胰腺炎、消化道(或胆道)出血
        2.5.2.1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2.5.2.2 消化道(或胆道)出血的诊断
        2.5.3 常规复查及记录项目
    2.6 统计方法
        2.6.1 统计学处理方法
        2.6.2 样本量计算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各种引流术式对胆红素影响
    3.3 ERCP术和PTBD术的比较
        3.3.1 引流相关性并发症、二次补救手术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比较
        3.3.2 不同减黄术式术后引流相关性胆管炎发生率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减黄引流术的选择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1.1 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表现
    1.2 肝门部胆管癌的实验室检查
    1.3 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检查
    1.4 肝门部胆管癌的分期
2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
    2.1 术前减黄治疗的价值
    2.2 术前门静脉栓塞的价值
    2.3 手术治疗
    2.4 肝移植
3 总结

(9)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指征
    1.3 手术治疗
    1.4 术后治疗与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前PTCD
    3.2 术前精确评估
    3.3 手术策略
    3.4 尾状叶的切除

(10)联合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肝门部胆管癌诊疗理念的进步
2 联合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策略
3 联合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内涵
4 联合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实施
    4.1 术前胆道引流
    4.2 门静脉栓塞
    4.3 计划性肝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
5 计划性肝切除术后的手术并发症、死亡率和预后
6 小结

四、肝门部胆管癌51例外科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D]. 王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肝门部胆管癌:对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回顾性研究[D]. 阿牛木果. 山东大学, 2020(10)
  • [3]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D]. 周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4]6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D]. 黄昌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血清CEA、CA19-9水平及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D]. 程鹏瑞.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肝门部胆管癌引流相关性胆管炎的临床队列研究[D]. 把永江. 兰州大学, 2018(10)
  • [7]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探讨[D]. 刘轲. 新乡医学院, 2018(12)
  • [8]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J]. 庄培涛,邢雪.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7(02)
  • [9]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J]. 崔云甫,徐艺.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11)
  • [10]联合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论与实践[J]. 姜小清,程庆保,易滨,刘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11)

标签:;  ;  ;  ;  ;  

肝门部胆管癌51例手术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